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电影投资的回报率为何这么低?

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GPLP 2018-09-20

点击关注GPLP,置顶公众号

风险投资领域第一新媒体,不容错过

作者:竺若忆

━━━━━━

《我不是药神》再一次上演了小成本制作的电影神话。

2018年7月23日,《我不是药神》上映18天,累计综合票房近29亿,除去已计入的售票平台的服务费约2亿,分账票房近27亿,片方分账近10.56亿,合净利润11亿人民币。

看起来这是令人心动的投资故事,遍地黄金,然而,这是电影投资的真相吗?

电影投资的真相


好莱坞研究所的《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共生产电影970部,其中在院线上映376部,上映率仅有39%不到,产出票房301.04亿,上映的国产电影平均票房为8000万元,;中国电影市场全年共引进进口片98部,产出票房258.07亿,在年度票房中占比46.16%。

也就是说,2017年,80%的国产电影亏损,真正赚钱的不到10%。

在电影圈业内,关于电影投资还有一个说法,那就是电影投资获取正收益的概率为10%-20%,正收益的投资回报率可能超过100%,也可能不足10%。

然而,你得确保你在概率之内,犹如买彩票,中奖的概率毕竟是低的,也就是说,电影投资是一个高风险、低回报的行业。

不过,这与电影行业本身的发展恰好相背离——与电影投资相反,中国的电影行业本身正处于高速发展当中。

据中国电影家协会主编的《201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电影产业直接市场规模近600亿元,观影人次达16.2亿,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龙头之一。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票房为 200亿元,超过北美同期的28.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3亿元),创下了全球单一国家季度票房最高纪录,首次成为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院线也在逐步增加当中——2017年全国49条院线共新增影院1438家,影院总量达9446家;2017年总银幕数达50776块,年新增银幕9597块,稳居全球首位,不过,中国的电影市场发展并不均衡,目前,在全国依旧有350个县没有实体影院,有921个县级地区只有一家影院。毋庸置疑,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影消费市场,且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挖掘。

那么为什么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电影投资回报率却如此之低呢?


中国特殊的电影产业链


中国电影投资回报率低与中国电影整个行业的产业链紧密相关。

让我们随GPLP君具体来看一下,中国的电影产业究竟是什么样子。

中国电影的市场化改革始于1993年,随后在各个环节高速发展,逐渐形成如今的电影产业链。

产业链的上游为编剧,也即电影剧本的创造者。

编剧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一种是现有的IP,如中国传统作品(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等),如知名作家已经成形的作品(张爱玲、桐华、严歌苓的小说等),

另外一种是,导演、制片人、投资人有个想法,请一位编剧将其写成剧本,或者诸如某个动漫、游戏等,请编剧改编成剧本(有可能就是原先的作者自己做编剧,也可能是作者之外的专业编剧),目前市场上以第一种居多,这种模式下作品基本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拍摄成电影后成功率更高。

随后,投资人开始介入,待其购买版权,资本到位之后,整个剧组就开始成立了,这个很多人经常看到某个演员入住某个剧组拍摄,就是这个概念,这个过程通常是制片人的天下,由制片人负责组建团队(导演、演员、摄影、化妆等其他工作人员),着手开拍。这里投资人和制片人可能是同一个,也可能不同。目前,市场上的投资人主要是影视公司和一些电影基金,也有众筹来的资金,比如《大圣归来》。

在整个电影制作过程当中,制片人可以说是电影的核心运作者,通常是指电影制作公司的负责人,徐克的老婆,著名的电影制片人施南生,如果说徐克作为导演很牛逼的话,那么施南生恐怕更厉害,因为通常而言制片人是整个电影的统筹,一方面负责融资,一方面负责电影的拍摄和制作,还得关注后期的发行和票房,以确保投资人可以尽可能获利。

这个过程相当于产品的制作过程。

当产品制作完成以后,接下来就是发行人的工作了,发行人负责电影的宣传和发行,相当于一般公司的市场部门。

至于具体说投资人、制片人和发行人三方之间如何分成,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不过据业内人士透露,具体要看谁强势,一般强势方分得多些。

在中国,投资人的收益率偏低则与其特色的分账模式相关。


中国电影的分账模式


中国电影最初的分账模式主要参考美国(即片方和院线分帐,美国由于片方强势,可分得65%-70%,这里的片方可理解为“投资人+制片人+发行人”),不过在比例上相差巨大,1995年《红粉》、《红樱桃》等几部国产电影,制片方仅分成35%,电影公司+影院分成65%。

2002年至2006年,新画面电影公司利用《英雄》、《十面埋伏》等在当年拥有大量票房和口碑效应的电影,将片方的分账比例提升至42%;

2008年,广电总局发出《关于调整国产片分账比例的指导性意见》,由当年票房冠军《赤壁》进一步奠定了片方原则不低于43%的格局。

2012年,中影北京发行分公司、华谊兄弟、天津博纳、星美影业、光线传媒等五家公司“逼宫”院线,要求2012年贺岁档上映的《1942》、《王的盛宴》、《大上海》、《一代宗师》、《十二生肖》、《血滴子》等影片开始执行分账比例将不低于 45%:55%,比之前提高2个点。最终在国家电影主管部门的调和下,实行阶梯式分账。如《一九四二》票房在3亿之内比例为43:57,3亿至8亿之间是45:55,超过8亿是47:53。片方能拿到的最高比例47%也比美国的65%差得远,这无疑给投资方加大了盈利压力。

你或许会说,片方再争取提高的分账比例不就行了!然而影院不同意啊!

在中国,院线一方相当强势。

这也就是2017年尽管吴京拍摄《战狼》2抵押了一定房产,然而受益依旧有限,反而王思聪只出了院线,则整个投资收益依旧不菲。

据院线行业资深人士介绍,院线和影院分到的57%(假设3亿之内)里面,院线能分得净票房收入的2%~ 7%,同时提取净票房收入的1%~2%,这部分称为“影院管理费”。这样算来,影院能分到的大概是48%-54%。

当然,影院也要面对各种成本,其中居高不下的就是房租成本,一般来说,影院的租金成本占其总成本的20%以上,对比而言,美国同行的租金成本仅为7%左右,当然对于万达院线来说则是例外,毕竟在自家商城开影院,其租金相对较低,对比而言,美国同行的租金成本仅为7%左右。

当然,其余成本则主要包含运营成本、人员成本、税收等等。

而从美国院线的营收来看,在美国真正能赚钱的部分也并非票房,而是其他如食品饮料、衍生品等的收入,大概总营收的3成。但中国这部分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0%。影院不易经营难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在57%的票房界限上,影院坚决不肯让步,降低自己部分的分成,而且在票房上做手脚——报低票房几乎是行业公知的潜规则了,(这里的票房是影院报给制片方的票房,并非我们市场上看到的票房统计,那是制片方披露的),这无疑又给投资方减少了收入。

而对于制作方及投资人来讲,面对居高不下的制作成本,比如说明星的天价片酬以及天价宣发费用(电影的宣发费用主要包括广告费用、平台流量费用、人工成本等,当然业内认人士称80%都是浪费)则同样无能为力,因此投资人要想取得高收益难上加难。

举例来讲,我们都知道演员的收入高,然而,考虑到电影票房本身的不确定性,制片方、发行方们心里愤恨明星的高片酬,然而他们依旧需要明星来参与,支付给他们天价酬劳,因为电影宣发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打着明星、名导演的旗号吸引观众购票观影。久而久之,恶性循环之下,明星片酬也是水涨船高,甚至有的明星漫天要价,吸走了片方相当部分的分成,导致投资人收益甚微,甚至亏损。

最终,伴随着激烈竞争,电影的头部效应明显,前20、前10影片票房占比总体是呈越来越高的态势,尤其明显的是第一名的票房占比,越好的剧本、导演能吸引越好的演员。

据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上映电影335部,电影总票房为440.6亿元,票房排名前20的电影合计票房占全年总票房的52.3%,前10名占比35.3%,第一名《捉妖记》占比5.54%;2016年全国上映电影402部,电影总票房为457.1亿元,票房排名前20的电影合计票房占全年总票房的48.8%,前10名占比31.3%,第一名《美人鱼》占比7.41%;2017年全国上映电影415部,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票房排名前20的电影合计票房占全年总票房的55.5%,前10名占比38.01%,第一名《战狼2》占比10.07%。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事在人为,并非大制作、大导演、名演员堆积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华谊兄弟拍出的一些大片收益并不好,反而一些没有名气的剧本、导演及演员团队最近两年频频爆火,比如《战狼2》及《我不是药神》都是小成本制作的电影,演员及导演并不知名!

如果这都是客观原因的话,那么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在目前中国的电影行业内缺乏专业的制作人,他相当于整个电影的灵魂,号称导演背后的导演。

在好莱坞,制片人的地位可以说是最崇高的,他对电影的理解比导演还要深,他的电影素养可以胜任一个好导演,在电影的创作上,他是决策者。他的工作横跨创作与经营管理两大领域:“从最初找故事、定剧本;然后找投资,确定导演、演员;在电影拍摄完毕后,还要负责电影剪辑、音乐等后期工作;最后则是电影进入市场的宣传和发行”。

因此,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向来都是授予制片人而非导演,奥斯卡也从来都是制片人的游戏,每一部被提名的影片,每一个被提名的电影人背后,总有一个运筹全局的制片人。

正是基于制片人的专业和全能,好莱坞才能如此高效地拍出一部部经典的大片,且经久不衰,电影投资也更容易成功。

相反的,中国非常缺乏这样专业的制片人,更多是导演导向制或者演员导向制。据业内人士表示,不懂电影的制片人来操纵,不仅搭建不了合适的团队,也难以管控拍摄中的费用支出,常常让很多钱浪费在不该花的地方。

其实,电影投资和其他商业一样,成功的前提就是扩大收入,减少支出。如果开源没法保证,节流无法做到,一部电影怎么可能盈利?投资人怎能有回报?



GPLP近期热文


新能源投资的真相:竞争激烈、估值高、很少基金能够赚到钱


站在风暴眼里的暴风 会成为“乐视”第二吗?


拿到了B轮融资 但我的创业公司还是被天使投资人玩死了


钜派投资频爆雷风控何在  这家美股上市投资机构怎么了?


投资人的烦恼:被人追债 担心裁员 被投企业造假


中国仿制药江湖面前 创新药如履薄冰


资本的选择:LVMH旗下基金公司战略投资寺库的背后逻辑


逆势募资30亿,国科嘉和不可复制的绝技-专注科技投资


虽然《我不是药神》 但医药就是财神


一家医疗器械公司CEO的自白:体外诊断创新之艰


赛伯乐投资旗下公司陷兑付危机:老司机为何如此窘迫?


坠入黑洞的星河互联:“星河系”徐茂栋的资本游戏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理性投资 成熟创业 尽在GPLP
www.gplp.cn
联系电话:15311433139
微信ID:GPLPCN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