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的“奇迹”还能延续多久?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在其它投行业绩还在“浮沉”之时,摩根大通2023年的业绩却再次迎来上涨。
另据路透社消息,摩根大通银行2023年利润大幅度上涨的原因得益于其在5月份收购的第一共和银行。通过该交易,摩根大通银行获得了920亿美元的存款,并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贷款,之后还将给摩根大通银行每年带来5亿美元利润,同时,此次交易为摩根大通银行带来了3000亿美元左右的财富管理资产。而根据网络公开数据,摩根大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便是该部门。该消息发出后,摩根大通股价上涨3.3%至141.2美元/股,可见股东们对此次交易甚是满意。Baird Equity Research 分析师 David George 在一份报告中表示:“总体而言,摩根大通又将迎来一个稳健的季度表现。”摩根大通不错的业绩,成为华尔街投行“全村的希望”。
从摩根大通的官网来看,其旗下主要业务包括消费者与社区银行、公司与投资银行、商业银行、资产与财富管理以及公司部门。
从具体业务来看,摩根大通的消费者与社区银行部门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存款和投资产品、现金管理、支付解决方案、抵押贷款发放和服务、信用卡发行以及汽车贷款;公司与投资银行部门则为公司、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投资银行、市场制造、首席经纪和财政与证券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部门则为各类型企业以及地方政府提供包括贷款、支付、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产品在内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资产与财富管理部门跨足所有资产类别,该部门还提供养老产品和服务,以及经纪和银行服务。摩根大通的公司部门衡量、监控、报告和管理银行的流动性、资金、资本和外汇风险等职能。
而从各部门业绩来看,资产与财富管理部门是摩根投资的“弹药库”,其消费者与社区银行部门2023年净收入为近18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来源于较高的利率。公司与投资银行业务板块收入,分开来看,银行业务收入为41亿美元,同比增长6%;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为16亿美元,同比增长13%。而商业银行板块净收入为40.31亿美元,环比下降15%,主要受到较高的净利息收入、支付收入和投资银行收入的推动。最后,其公司部门净亏损为8.75亿美元,而2022年同期为净收入5.81亿美元,亏损原因则是由于投资证券亏损。
整体来看,消费者与社区银行部门仍是摩根大通的最大收入源,而这或许源于其一百多年的历史积累。
摩根大通前身是美国商人乔治·皮博迪(George Foster Peabody)于1838年在英国伦敦设立的一家商人银行。1854年,朱尼厄斯·斯潘塞·摩根(Junius Spencer Morgan)成为皮博迪的合伙人,并于1864年接管公司,将公司更名为J.S.摩根公司。J.P.摩根来源于后来以朱尼厄斯·斯潘塞·摩根的儿子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1837-1913年)的名字命名。1871年,J.P.摩根与人合伙创办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Drexel, Morgan & Co.),从事投资与信贷等银行业务。1895年开始,公司的纽约事务所更名为J.P.摩根公司(J.P. Morgan & Co.),并开始向钢铁、铁路及公用事业等产业渗透,逐渐成为美国金融业的传奇与奠基人。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运作,将数次陷入危机中的美国经济拉出泥淖。其中,早期的典型案例包括为了化解金融危机,出面召集了所有大银行家,以及财政部长,筹集到了需要的2000多万美元。皮尔庞特还下令发行1亿美元的票据,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而这一次的行动催生出了后来的美联储。在之后的上百年时间里,公司相继合并和收购了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银行等在内的一批著名美国金融企业。1955年,曼哈顿公司银行与美国第三大银行大通国民银行合并,成立大通曼哈顿银行。2000 年,大通曼哈顿银行与摩根大通公司合并,组建了如今的摩根大通银行。2009年之后,摩根大通通过在全球收入银行标的,进一步扩大在投行中的领先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其在中国的发展,早在数十年前便已开始,摩根大通在中国设立第一家外资银行后,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前后共注资45亿元。2020年8月26日向中国合作伙伴上海国际信托购入其持有的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余下49%股权,并在2020年12月30日购入信用卡会员奖励计划服务提供商cxLoyalty,但交易条款未披露。cxLoyalty网站资料显示,该集团拥有3000个客户,为7000万消费者提供服务。2021年8月,摩根大通获得了中国政府的许可,可以全资控股其在中国的投资银行和交易业务,2023年1月,监管部门正式核准摩根资产管理公司全资控股上投摩根基金,据了解,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5月,此前由上海信托(持股比例51%)和摩根资产管理(持股比例49%)共同组建。上投摩根自创立以来业务稳步增长,截至2022年9月30日业务条线规模达到逾239亿美元。
此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后,上投摩根将会以摩根资产管理的品牌(摩根资产管理中国)运营,以便将中国业务更好融入全球运营模式。
近年来,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投行机构也开始不断加大信息技术资金投入来提升自身科技能力,支持数字化转型,摩根大通也开始逐步成为一个“技术公司”。同时,医疗领域,也是其瞄准的方向。
近年来,摩根大通持续加大在科技、创新、数字化等方面的投入,投入规模已从2017年的95亿美元增加至2022年的143亿美元。财报显示,2023年摩根大通的技术投资预算扩大至153亿美元,约占总支出的18%。而其现有科技员工数量已达到57000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高达20%左右。据摩根大通披露,其科技员工数量已超过Facebook和Twitter的总和。摩根大通在技术上的投入,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支出在“运营银行”,主要集中于建设并维护基础设施,用于基础架构运维、软件授权和应用系统支持的银行运维费用,可以被视作基础性支出。另一类则为“改变银行”,是对前沿技术投资布局,以推动业务创新。
另外,摩根大通为实现更加高效的计算效率,和运用更新的计算方式,更侧重量子计算及区块链的开发。到目前为止,摩根大通已经为投资组合优化、期权定价、风险分析等领域以及机器学习领域的众多应用生成了新的量子算法,同时还通过量子计算技术提高了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在人工智能等领域,摩根大通均结合自己的业务场景加以运用,例如开发了基于ChatGPT的美联储讲话“鹰鸽指数”模型,采用人工智能执行股票交易、对冲、研究和风险管理等工作。摩根大通计划将在未来,通过人工智能,创造十数亿美元的商业价值。
而在医疗健康领域上,摩根大通则把更多眼光放在了中国市场,例如2023年底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摩根大通全球医疗健康产业会上,中国医疗企业的全球化成为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为了实现更有效的全球化,预计中国企业将发挥在制造技术、产能和工程师红利等多方面的优势,并开发出能更好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同时提供适应海外当地文化和特点的服务。就领域而言,ADC药物是值得关注的研发领域之一,近年来中国药企在此领域已经有所突破,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已走在前列,出海项目数量也在增长。另外,核酸药、基因编辑、疫苗也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领域。
对此,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梁治文则在会上表示:“摩根大通很高兴有机会参与并推动医疗健康这个关键产业的发展。在这次上海年会期间,我们看到优质公司仍然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和投资。我们对中国医疗健康市场的长期前景感到乐观,并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摩根大通业绩的奇迹,绝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除了底蕴之外,处在时代前列,关注前沿科技也是重要一环,而对于中国市场的方向,也或许能给处在迷茫和找寻方向的投资者们带来一些提示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