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7年诺奖出炉:你变丑和变笨的原因,他们终于研究透了…熬夜!

2017-10-07 吴新婷


导读:

三位科学家深入钻研并诠释了我们的生物钟诠释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如何调节自己的生物节律使其与地球的旋转保持同步。


早睡早起、不熬夜,才是最佳的作息方式。


昼夜节律的紊乱,与内分泌代谢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严重的脑部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病,乃至肿瘤的发生发展都有关联


北京时间10月1日下午,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颁布了!


获奖者是

杰弗理·霍尔

(Jeffrey C. Hall)

迈克尔·罗斯巴殊

(Michael Rosbash)

迈克尔·杨

(Michael W. Young)



他们获奖的研究是: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自己开始变丑变胖变笨了?


而原因也很简单:熬夜!




在颁奖词中,写着“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理方面的贡献。”用通俗的话说,他们三位深入钻研了我们的生物钟,并且阐释了它的内在原理。


因“生物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奖,最悲催的事情莫过于,字都认识,但连一块儿,不知道什么意思。


翻译成人话就是:


“他们解释了一下

为什么半夜总有人不睡觉而是修仙

以及修仙所造成的危害。”



大家都知道,有个东西叫做“生物钟”,每到我们熬夜不睡觉的时候,就会有人说“你这样会打乱生物钟”,但是从来没有人告诉你,生物钟是怎么被打乱的,这三位获奖者研究的就是这个,1984年,他们用果蝇做了相关实验。




实验发现:


果蝇的体内有一组特殊的基因,叫做周期基因,由这组基因编码的蛋白,在夜晚浓度会变高,此时会让果蝇产生睡意,从而主动睡觉,在白天时,这种蛋白浓度降低,果蝇就保持清醒,人体内也有类似的机制。


随着研究的深入,三位科学家发现,昼夜节律的紊乱,与内分泌代谢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严重的脑部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病,乃至肿瘤的发生发展都有关联。


受全世界关注的诺贝尔医学奖,其实就在告诉所有人一件很简单的事:




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按时吃饭,到点睡觉,别熬夜了!



01 /

人体内有神奇的时钟基因


说起这三位获奖者对生物钟基因的研究,那可要从2003年开始说起了。


当时杰弗理·霍尔教授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部门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他研究的就是一个奇怪的经常早睡早起的家族。


这个家族成员总在凌晨3、4点起床,晚上6、7点就睡觉。这和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大不相同。可是奇怪的是,他们这种独特的生活习惯源于家族成员身上的一种名为“PER2”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这是一种管睡觉的基因,正是这突变导致他们的早起早睡。



研究人员为了更具体的研究这种睡觉基因,就把这种基因转到了小白鼠的身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拥有这种基因的小白鼠不仅开始早睡早起,而且吃嘛嘛香。


研究人员发现,小白鼠拥有这种睡觉基因之后,连带着管吃饭的PER1基因也突变了,而因为吃得更多,还导致了这群小鼠发胖,肥胖问题紧随而来。



此类基因又称时钟基因。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会在相同的时间打开和关闭,以保持睡眠和饮食周期的均衡。


但如果其中有基因发生突变,就将打破这一环节,从而使得机体的各种生物钟不能步调一致。


诺贝尔奖委员会表示:“(获奖的)杰弗里·霍尔等三人的研究是先驱性的,他们克隆出时钟基因,让大家进一步认识到这种神奇的规律现象。”。




02 /

熬夜会打破人体内精妙的时钟

疾病匍匐而来


有关睡眠的奇妙故事还没完。获奖者之一的迈克尔·罗斯巴殊教授,说起了一组罕见病例。近二十年来,各国医生发现了一些“睡不着觉的家族”,这些家族的人得了怪病,就是至少三四十年都没好好睡过。


他逐渐发现,这些罕见病人的大脑下丘脑、杏仁核等区域存在着控制节律的基因突变或紊乱。


“我们已发现一些经典的节律基因,它们很精细地工作着,相互钳制,此消彼长。它们还通过大脑神经调控着全身的器官,让大家有节律地工作着,由此也形成精妙的外周节律环,这样全身其实存在着大量的节律相关基因。


一旦打破,会出现问题,疾病可能匍匐而来。”



迈克尔·罗斯巴殊教授说,2013年,他在一项肥胖研究就发现,通过调节小鼠体内LGR4基因开关,可以影响肥胖的发生。


简单说,如果在小鼠体内去除这个LGR4基因,小鼠的体重会减轻,各项代谢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血压等,均明显好转。


他们研究进一步发现,LGR4基因其实具有某种节律基因的特征和功能,它会控制小鼠体内某些代谢功能的延迟或提前。


敲掉一个基因就会出现这个现象,而长期的昼夜颠倒、节律紊乱,就更可能引发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化。


2017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Michael Rosbash


另一位获奖者,迈克尔·杨在2015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由于熬夜缺乏睡眠,神经突触部分被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吞噬。


这些星形胶质细胞像是微型的吸尘器,当大脑连接变得衰弱和分裂的时候,就会开始清除神经突触细胞,从而减少了神经递质,导致大脑神经传导变慢、反射时间变长。所以熬夜将造成大脑开始吞噬自己。



同时,慢性睡眠限制(连续五天保持熬夜)将导致小胶质细胞激活的迹象增加。由于小胶质细胞的低水平持续激活可导致严重的脑部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和其他形式的神经变性都观察到持续的小胶质细胞激活。


他还发现,调节节律的关键基因失效后,会促使肿瘤发生。


此外,不按时吃饭、不按时睡觉,不仅引发肥胖,还会引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疾病。



因为这三位得主极有创意的发现,昼夜节律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涉及面广且动态发展的学科领域,并且一定会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


03 /

生物钟研究的现代提示:

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到点就该睡觉,到点就要吃饭,这个“到点”,说的就是一种节律。


美国有关媒体近日盘点了关于昼夜节律10个方面的知识。


一、相差一个小时就会让你感觉不爽

美国西北纪念医院睡眠障碍中心的主任菲利斯·泽兰博士认为:大多数人的身体在一天内只能调整 1个小时的昼夜节律变动。然而,有时候,这1个小时对于某些人来说也是过多而难以处理。研究发现:在从周末到工作日跳跃的周一这一天里,人们心脏病发作和出现交通事故的可能性都会增高。

 

二、时差扰乱生理功能不足为奇

如果仅仅是60分钟的昼夜节律差异就让你感觉不爽,你就可以想象跨越时区的几个小时旅行对身体的生理层面和精神层面影响有多大了。当身体快活地按照自己的生物钟运行时,突然间不得不快速按照一个新的生物钟来运转,就会发生时差反应。

 

三、每个人的昼夜节律都不一样

大部分人会在相似的时间框架内过日子:早上醒来,晚上睡觉。这就解释了倒班工作为什么令人烦恼,因为它违背了身体的自然节奏。然而人群中也会有一些变异,有些人是早起的云雀,有些人是喜欢熬夜和睡过头的猫头鹰。青少年习惯于晚睡晚起,但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逐渐转向早起早睡的生活模式。


四、女人更有可能是云雀型的昼夜节律

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者在 2013年发现:女人的生物钟要比男人快 6分钟,这就意味着她们醒来的比男人早,优质睡眠时间也不够充足。

 

五、光线能造成很大的差异

明亮的光线,无论是自然的阳光还是智能手机发射的蓝光,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大学的神经学教授和光研究项目的主任乔治·布雷纳德认为:大脑在中枢层面上控制着昼夜节律。一旦光线进入眼睛,就会刺激视网膜,向下丘脑发出信号。

下丘脑中的两个小核是人体内部生物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整个神经系统和人体中发送有关光线、昏暗和生物时间的信息。这一过程能让人们在白天保持警觉清醒和夜间入睡。眼睛中的受体对短波长的光线(既包括阳光,也包括电子设备发射出来的蓝光)最为敏感,因此入睡前看电子设备会扰乱睡眠、情绪和代谢。


六、平衡昼夜节律,尝试回归古人接触光线的方式

它是确保你在就寝和睡眠过程中保持最大程度的黑暗,而在白天接触到大量的自然、明亮的光照。为达到这个目标,你需要把卧室的光线调暗,每天中午外出散步20—30分钟,这样就有助于昼夜节律步入正轨。

 

七、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昼夜节律

锻炼也有最优时间段。研究者发现下午锻炼的小鼠其生物钟更为稳健。运动生理学家建议人们不要在就寝前锻炼,因为体力活动会增加心率和皮质醇的反应,使人难以入睡。如果你不习惯于在白天锻炼,也应当在入睡前3个小时锻炼。

 

八、你可能有轻微的季节性情感障碍

当白天开始变短时,就会出现季节性情感障碍,科学家认为光照时间的减少是其原因。光照能增加大脑中的血清素含量,这种化学物质能改善情绪。有 20%—25%的人会体验到亚临床的季节性情感障碍,这就意味着他们更容易感到劳累、不那么高兴、体重适度增加,希望多睡 1—2个小时。光疗法和上午到户外散步是治疗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有效方法。

 

九、下午时段的精神萎靡与昼夜节律有关

每天下午2—4时之间,大多数人会进入精力低潮期。这是因为昼夜节律在起床后8个小时会进入低谷状态,这就造成了嗜睡和工作效率下降,因为身体要准备休息了。一些专家倡导人们打盹半个小时来振奋精神。

 

十、遵循昼夜节律能提高免疫力

2016年对 276名参与者开展的研究发现:上午注射流感疫苗更为有效,9—11点接种的人其体内生成了更多的抗体,这是因为昼夜节律让免疫反应在上午最强,它是进化选择的结果。


在这项研究的过程中他们也会熬夜,所以一句话概括他们的研究就是:


“诺贝奖获奖者熬夜研究了熬夜的危害”…


最后,你知道诺贝尔奖金多少钱吗?900 万瑞典克朗,相当于 740 万元人民币!


所以,以下是一组价值 740 万元的建议: 


该睡觉的时候就去睡觉,别磨磨唧唧 

充分利用早上的时间学习和工作,因为此时效率最高 

下午和傍晚时健身效果更好 



 

诺奖带来的思考:熬夜真会致癌吗?


来源:菠萝因子(ID:MirrorNew)

作者:菠萝因子

包括人类在内,生命体都有一个内部的生物钟,来让他们适应地球自转和昼夜变换。植物光合作用,动物吃喝拉撒睡,无一不受到生物钟的调控。如果你半夜起来给小孩换过尿布,你一定充分理解有个稳定的生物钟是多么重要。


菠萝的主业是癌症科普,今天咱们重点聊聊生物钟和癌症的关系。

直接说结论:大量研究发现,如果长期生物钟紊乱,会带来很多慢性病,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等。


是的,长期熬夜,不规律作息是致癌因素!


关于这个话题,菠萝还真有一点发言权。


我最近刚巧和Lamia教授一起发表了一篇论文,证明了控制生物钟的重要基因,同时也在细胞生长和癌变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Lamia教授是研究生物钟基因的专家。几年前,她的团队把正常细胞里CRY2基因去掉后,意外发现不仅细胞生物钟紊乱了,而且细胞越长越快,久而久之,居然变成癌细胞了!


但她不是做癌症研究的,于是她找到了我。经过近两年的工作,我们最终发现:


1:生物是一个有机整体。控制生物钟的基因,也协调着细胞生长。


2:和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生物钟通常是紊乱的。


无独有偶,麻省理工的科学家几乎同时发现,无论是通过人为控制光照让老鼠不断倒时差,还是直接破坏老鼠的生物钟基因,都会显著加快肺癌进展。


证据远不止如此。在这两项研究之前,已经有几十项动物实验证明,破坏昼夜节律,会加速癌症发生。


事实上,早在200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经把“熬夜倒班”(Shift Work)定义为2A级致癌因素,和大家熟悉的红肉,滚烫饮品等因素是一个级别的。


当年有8个大规模研究生物钟和患癌概率的研究,其中6个都发现不规律作息会增加患癌风险。


比如,有两项大规模的独立研究都发现经常需要值夜班的护士,得乳腺癌的概率比普通人群更高。另一项研究发现,经常需要倒时差的空姐,得乳腺癌概率也有所提高。


还有很多很多。


目前发现,经常熬夜能增加风险的癌症类型包括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肝癌,白血病,淋巴瘤,卵巢癌,头颈癌,等等。


几乎涵盖了所有癌症类型。


不仅如此,还有研究发现,生物钟紊乱不仅增加患癌概率,还会让癌症更恶性,耐药性更强,患者寿命更短。


咱们祖先早就知道这点。古人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关灯不要玩手机。”


 

值得强调的是,“规律作息”不等于简单的“早睡早起”。网上流行的“器官定时排毒说”纯碎瞎扯。


健康作息这句话,对于每个人的含义是不同的。


每个人的生物钟节奏受到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影响,会有很大区别。如果你习惯“晚睡晚起”,或者每天只睡5-6个小时,可能都是正常的。


只要生活规律,睡眠质量高,每天精力充沛,就不用担心。这就是你的生物钟。


我们要避免的,是频繁改变生活和睡眠节奏,导致生物钟紊乱。


那如果工作需要,偶尔熬夜,或者经常要越洋飞行倒时差,岂不是一定得癌症了?


当然不是。


癌症发生永远是个概率问题。如果某个方面增大了一些风险,也不用恐慌,你需要做的,就是比其他人做更多降低风险的事儿。


幸运的是,从统计上看,生物钟紊乱增加的癌症风险并不是很大,显著低于抽烟,喝酒,二手烟,肥胖等。


如果需要熬夜,请尽量戒烟,控酒,坚持运动,均衡饮食,这样可以抵消掉熬夜带来的负面影响。


很不幸,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熬夜的人,在夜宵摊抽烟,喝酒,吃烤串,谈笑风生。


熬夜+抽烟+喝酒+烧烤+空气污染......自己悠着点儿吧。


不说了,我睡觉去了。


来源:价值线综合澳洲Mirror(ID:MirrorNew)、箴言世家、菠萝因子(ID:MirrorNew)



温馨提示:如果觉得此文值得分享,欢迎动动手指头转发一下,谢谢~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源自网络,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友情广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