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马化腾:人要清醒,掌声越热烈就越危险!

2018-03-02 吴新婷

持人:田鸽、财经嘉宾:吴新婷

导 读 

话不多说,先列出不同阶段媒体对腾讯的评价,大家感受一下:


腾讯公司创始人,OICQ的设计者马化腾先生有一个梦想:希望大家在名片上再多加一个项目:OICQ号码。如今这也许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梦想了。——2000年天极网


某网站贪得无厌,没有它不染指的领域,没有它不想做的产品,这样下去物极必反,与全网为敌,必将死无葬身之地。——2010年新浪网总编老沉


从2004年到2014年这11年间,腾讯两个主要经营指标每年平均增长都是两位数,有些年份增长甚至超过50%,中间几乎不受经济大环境调整的影响。——2015年《哈佛商业评论》


创业之初


应该说20岁的时候我是一个非常内向的程序员,我不喜欢管人,不喜欢接受采访,不喜欢与人打交道,独自坐在电脑旁是我最舒服的时候。


我周边的人,我父母,包括我自己都不认为我会办一个企业,管一个企业,因为怎么看我都不像这样的人。


我唯一的资本是我写过几万行C语言的代码,也接过几个项目。我很想创造一个产品,然后有很多人用,但是原来的公司没有办法提供这样一个环境,似乎只有自己开公司才能满足这个要求,所以我才被迫选择开了一个公司。


开始创业的伙伴几乎都是我的大学、中学同学,在创业的过程中,因为意见不统一,争吵难免,因此相互信任很重要。


当时我出主要的启动资金,有人想加钱、占更大的股份,我说不行,根据我对你能力的判断,你不适合拿更多的股份。因为一个人未来的潜力要和应有的股份匹配,不匹配就要出问题。


为了不形成一种垄断、独裁的局面,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当然,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肯定会出问题,同样完蛋。


开始创业后,我发现和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样,之前我看到很多美国硅谷创业的书,讲创业都是非常励志和令人向往的。但实际上,我们初期经常在想的是下一个月的工资和房租怎么解决,一年内的收入来自哪里。


这个阶段,我们做了很多外包工作,帮别人开发软件,进而赚一点微薄的钱。我的名片写着工程师Title,不写老板,不然给合作方看见自己亲自干活,很难看。


后来QQ诞生了,因为我之前是做通讯行业的,所以QQ也和通讯有关,起初的形象是一个网络寻呼机。


那时候想要做到3万用户,于是去学校的BBS上一个个地拉用户,每天只能拉几十人。当时一想按照这个速度凑到3万人可能要2年后,到时候公司没准就死掉了,项目又砸在手上了。


于是我自己又去网上推广,最后用户上来了,因为我们的软件写得好,不宕机;没人聊天我就去当陪聊,有时候还要换个头像假扮女孩子,得显得社区很热闹。


这个过程中,IDG资本和盈科数码投资了我们,他们给了220万美元,分别占公司20%的股份。


获得投资后,我们都很努力,因为不想让投资人亏钱。大家都知道风险投资肯定是有很多亏钱的项目,但出于很强的荣誉感,腾讯觉得投资方在别的项目上亏钱我管不着,但一定别亏在我们头上,不想给人当反面案例。


后面就很顺利了,融资然后上市,但腾讯最初的市值并不高。后来我看到很多创业者说:如果估值低,就干脆赌气不上了。我觉得这样很不理智,对于上市这件事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看一年半年。


腾讯的三大节


在腾讯的发展中,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一个是MSN,一个是360,一个是微信


第一大节点,我们是和MSN打,它曾是QQ最大的对手,但最终它死掉了。现在我们来分析原因:


第一,它死掉不是我们打掉的,是没有赶上社交化,它是给Facebook打掉的;第二,MSN的中国本土化没做好,一改版中文字体就显示得乱七八糟,还经常发生盗号的情况,安全和本地运营都不过关。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这些本地创业者身家性命都在产品里,而国际化的公司并不是


第二大节点,是QQ和360打。自腾讯成立以来,我们从未遭到如此巨大的安全危机。这段时间,我和同事一起度过了许多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劳累、委屈、无奈、深入骨髓的乏力感。


当时有人认为腾讯公司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危险的挑战。那段时间来,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在公司内部发酵,很多人都把360公司认定为敌人。


但如果没有360的发难,腾讯不会有这么多的痛苦,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反思,也不会有后来那么大的感悟。


中国公司和美国公司很大的不同就是,中国公司要在很恶劣的环境中竞争出来,这需要有超人的意志,还要有非常多的智慧才行。


经过这次事件,我发现,过去我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未来我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过去,我在追求用户价值的同时,也享受着奔向成功的速度和激情。但是未来要在文化中更多地植入对公众、对行业、对未来的敬畏。


第三大节点,是我们自己的微信。世界是很残忍的,多大的巨头都会随时倒下,倒下后你还能摸到它的体温。甚至强大如Facebook,股票一度跌到700亿,是因为大家担心它向移动端转变有问题。


做微信的时候我们也很紧张,腾讯内部有三个团队同时在做,都叫微信,谁赢了就上谁。最后广州做E-mail出身的团队赢了,成都的团队很失望,他们就差一个月。


其实当时还有一个对手也在做类似的应用,而且他们赌我们不会这么快。


在这段最危险的时间里,所有高管都在试用,有什么问题立刻在群里反馈,立刻去改。大家天天工作到凌晨3点、凌晨5点。微信出来了,腾讯获得了一张移动互联网的船票,而且是头等舱。


转型之路


创业最开始那些年,我面对竞争,往往是简单地想,为什么要剥夺我给用户提供更好服务的机会?


但后来,我转而反思开放性不足的问题。现在我们真的是半条命,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另外半条命属于合作伙伴


我们最擅长的事情是做连接,QQ和微信是最重要的两个连接器,虽然定位不同,但承载的连接战略将一如既往。QQ风格活泼,个性化和娱乐功能丰富,目标受众是年轻用户,而微信主要面向白领用户。


基于不同的定位,两者连接的商户、服务略有差异,但对腾讯而言,它们共同覆盖了不同年龄、地域和喜好的用户,并将他们与服务最大限度地连接起来。


在其他的业务上,我重新进行了梳理,改变以往全部亲力亲为的业务战略——搜索整合进搜狗,电商整合进京东,团购整合进大众点评,并布局投资了这三家公司。


此外,大量做减法和加法,砍掉O2O等诸多小的业务,同时大量投资腾讯生态周边的合作伙伴。如此一来,战略定位更加准确,也更聚焦于我们最擅长的社交平台和内容平台。


现在只要非核心赛道业务,别人能做的,我们就尽量让别人做。因为一个企业再大还是缺乏创业者的,把业务留给将所有身家性命都押在里面的人这才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是让自己下面的部门跟他们死磕到底。


在这个过程中,内部也有员工会说:那不是剥夺我们创新的机会?我说没办法,要么你想清楚放弃,要么你出去做,要么采取竞争的方式。


比如,游戏开发的工作室,利润的20%,算你的成本,招的人多,成本就大,要多少股票你自己挣,尽量营造市场竞争的氛围。


在未来业务的拓展上,我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这个新的领域是不是你擅长的?

第二,如果你不做,用户会损失什么?

第三,如果做了,在这个新的项目中自己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


人才机制


腾讯能走到今天,这应归功于集体的战略智慧、执行力以及自发的危机感。一个人无法预知和操控时代,要懂得分工协作,依靠集体智慧,设定各自的分工和管理权限,群策群力,果断执行


因为,一家公司的成功永远不只是钱或资源够不够的问题,关键的还是团队精神。尤其是将帅相当重要,将帅无能,累死三军。


传统行业会有资金密集型扭转的机会,但移动互联网基本不太可能,这个市场不是拼钱、拼流量,更多是拼团队,拼使命感和危机感。一切取决于你能不能做出精品,是不是Be the Best。


我们开拓新业务的领军人基本都用自己人。而一旦决定做了,大到框架怎么搭、小到具体如何实施都放手给选定的人。


我们也曾从外面挖运营的人才来做,但忠诚度不高,最后全部走光了。而且任何一个新业务的开展,以为请个高人来就可以搞定,这不现实,你自己一定要有了解。


对于自己人也要相当注重人才梯队的交接班,不仅是高层,中层其实也是一样,我们非常关注这一点,不会说一个人完全决定某个业务的生死。


我们很多人做研发出身,业务和推广不在行,逼迫他提高也不现实。因此在内部挑选,很可能选出来的人在业界比较算不上最好的,所以要在团队上做些补偿,尤其是进入到需要强力市场推广的阶段。要让他去找很强的副手,内部找不到,就去外面挖。


每个中层干部都一定要培养副手,这是硬性的「备份机制」。你一定要培养,否则我认为你有问题,忍你半年可以,但半年后你还这样,那我就帮你配了,你不答应也得答应。


而对于找职业经理人,我们很重视人品,我们很坚持腾讯价值观的第一条——正直。不拉帮结派,不搞政治化,就是很坦诚,很简单,实事求是,一直坚持这样的做法的话,事情就会简单很多。


危机感永远存在


我觉得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非常不同的地方就是,互联网企业能在一秒内发生一个颠覆性的变化。可能我突然间接了一个电话,我们在线的设备发生重大事故毁掉了。


这在传统行业是不可能的,毁掉它要花很长时间,但是在互联网企业里只需要一秒钟。包括你用户资料突然就流传到外界了,这对互联网公司来说都是灭顶之灾。


因此,千亿级(人民币)公司没落是很常见的事情;甚至到了千亿,没落的概率可能还会更高,包袱越重没落越快。人要清醒,外面掌声越热烈就越危险


真正的危机也从来不会从外部袭来,只有当我们漠视用户体验时,才会遇到真正的危机。只有当某一天腾讯丢掉了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用户服务的文化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灾难。


回顾腾讯的创业之路,我觉得机遇很重要,至少占了五成。我不觉得自己特别聪明,做的东西也都是很简单的判断。


在这个过程中,时代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机遇是外界赋予的。这方面我自己觉得很幸运,但也意味着要时刻保持危机感,因为别人不是打不赢你。


* 本文转载自捕手志(ID:ibushouzhi),原标题为《马化腾:别人不是打不赢你,掌声越热烈就越危险》。


巨亏1个亿后,富二代败家子打下个610亿身价的帝国,首富的人生没有输字!


在中国,就是有这么两家俗气又霸气的企业。

 

广告土low俗到不行,却被我们当年一路追捧不放手:一家是椰树牌椰汁,另一家就是接下来要讲的旺旺。

旺旺的广告有多俗?俗到知乎专门有个专题去分析它俗在哪。




而且几十年了,不管别人的广告多么要逼格追潮流,他家一个广告演员就能从小用到大不带换的。



同样,这个魔性小人也是随随便便就制霸了大家的眼球,逢年过节就出现在各大卫视,在你跟前刷屏,简直比春晚还准时。


 

然而就在去年,旺旺终于赶了一回时髦,61岁的旺旺董事长蔡衍明携一众高管跳起了旺旺style。 嗯,有了老总加持,更魔性了。



这还不算最可怕的,2017 年愚人节前夕,旺旺突然发布了一种8L装牛奶。就在大家都以为这是愚人节玩笑时,这桶大旺仔真的上市了,同时还搭配了一款 8L马克杯一起售卖。简直一人我饮奶醉。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奇葩公司,却红了56年。而且谁也没有想到,在俗到掉渣的广告背后,在几十年就好那一口的旺仔里,藏着一个纨绔败家子的逆袭史。


他见证了台商的崛起,之后又进军内地拼的你死我活。从湖南出发,他靠一包米果扎根,最后以610亿身价问鼎台湾首富,叱咤半生。

 

旺旺的名字取在狗年,今年又是狗年,随着时代变迁,旺旺还能再接着旺下去吗?


浪荡公子19岁败光1个亿

三年东渡取经终成巨商


创哥写过不少大人物,他们大都童年清贫,靠自己的头脑和眼光在时代的洪流里挣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但像蔡衍明这样的富二代败家子出身,却极少见。

 

他出身于台北富商家庭,从小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家是老幺,出去却是要当老大的,靠的就是口袋里钱多。

 

整个青少年时期,蔡衍明就没认真瞧过书。不是在自家开设的戏院里浪,就是在街上和朋友混。性子越来越桀骜,看不惯谁就收拾谁。到了高中,学校已经容不下他了,索性让他退学。



当时蔡父看他成日里无所事事,就盘下了宜兰食品厂甩手给他。但当惯了公子哥的蔡衍明,根本连账都看不懂,不懂还拉不下脸来问。一个季度下来,是赚是赔都不知道,父亲问啥都答不上来。


不光如此,当时厂里主要给人代工生产鱼罐头。可蔡衍明是谁啊,最看不得别人脸色,立马转型内销,开始仿照北海道的小吃,自己生产“浪味鱿鱼丝”,也就是后来著名的lonely god 浪味仙原型。





然而不出所料,蔡衍明并没有把到做生意的命门,产品的市场反响一塌糊涂,大笔投资进去了,东西却卖不出去,做内销还要赊账。一年下来就亏了一亿元新台币,厂子赔的精光。


很长一段时间,不管他走到哪儿,都有员工对着他指指点点,背后都叫他败家子。


蔡衍明不甘心,放下少爷做派,开始向工人们讨教。3年后,他观察到台湾稻米资源过剩,想到了以日式煎饼为代表的米果食品,决定以此扳回一局。

 

想生产就得有技术,他找到日本三大米果厂之一的岩冢制果求合作。但对方一口回绝,怕小伙子还和之前一样不牢靠,坏了自己的名声。


左二是槙计作,右二是蔡衍明


为了技术,蔡衍明多次亲赴日本求真经,这一取又是三年。

 

当时蔡衍明年还是个24岁的毛头小伙,岩塚制果的社长槙计作却已过了天命之年。经过多次交涉,槙计作终于被打动,取下供奉在厂房神龛上的祭酒,分给蔡衍明并对他说:“如果失败的话,我就辞了社长之位。”

 

两家一合作,随即推出了最早的旺旺仙贝。仙贝面市的前一年,正好也是狗年,他恰好路过台北县的干华十八王公庙,见到这尊巨犬铜像,突发灵感,不如就叫旺旺吧!


这是一条在海难中生还的狗,因感念主人养育之恩,不肯独活,自尽而亡

 

有了技术优势,再加上大手笔的营销和扎实的渠道,印着旺仔的米果热卖全台湾,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为了感恩,蔡衍明把桢计作视为“旺旺之父”,在公司陈列他的半身雕像,和自己的父母摆在一起。


 

至此,曾经招摇过市,拜把子成群的蔡衍明找回了自己的自尊。只有当一个人失败过,才会真正渴望成功。


从台湾到大陆,出尽杀招一年创收2.5亿

 

一番鲸吞蚕食之后,蔡衍明把目光投向了数倍量级的大陆市场:“我觉得中国大陆就是一条龙,总是要起来的。”

 

这一仗蔡衍明尽显大商风姿。

 

首先他没有选择繁华的沿海城市下手,而是找到了内陆省份——湖南,作为其第一家台商企业,自然拥有更多政策优惠,同时湖南充裕的稻米资源又保障了原料供应。

 

然而旺旺在内地的开局并不顺利。在湖南的第一家厂建成之后,蔡衍明去郑州参加烟酒会,当场签售了300货柜的米果,协议上签的还是款到发货,笑得合不拢嘴。


 

可当旺旺台湾的工厂24小时加班加点制作出来,运到大陆准备交货时,对方却改了口径,要求卖完之后付款。这让蔡衍明措手不及,干脆在长沙、上海自己开门市卖。


眼看食品就要过保质期,销售还是没有一点起色。情急之下,他带着人挨个拜访上海、广州、南京、长沙等地的各级学校,请学生们吃,再然后就是昏天黑地的广告轰炸:“你旺我旺大家旺”。

 

不出几个月,食品公司的人就开始满世界找旺旺了。旺旺一炮打响,投产当年就创收了2.5亿人民币。





眼看着旺旺赚的那叫一个盆满钵满,一时间竟有200多家厂商加入“米果大战”抢占蓝海,其中就有同样来自台湾的康师傅,这也使得米果价格开始暴跌。

 

旺旺被裹挟其中却不在怕的,反而选择了壮士断腕的价格战。这招他在80年代的台湾市场就用过,随即推出四个低端副品牌,并一口气从一公斤50元骤降到5元,狠辣的降价手法见血封喉,不少厂商脚跟未稳就出了局。 

 

另一面,想要降低生产成本就必须在各地扩建生产线,加大量产。没钱工厂怎么盖?





蔡衍明利用各个地方政府高涨的招商引资热情,给他们写信,要求用旺旺这个品牌来换厂房。连发1000多封信,果然就有人找上门。政府盖房很快,四五个月就盖起来,只要一个租金的成本,事情就办好了。

 

此后,他又几次挑起价格战,降价但不降质,没给对手任何喘息的机会就将他们杀得所剩无几,市场重新回到了旺旺手中,并且再也无人能动摇。


201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蔡衍明打败郭台铭蝉联中国台湾首富,够狠!

 

廉颇老矣,尚能旺否?

 

80 年代末旺旺进军大陆时,赶上了一波消费市场井喷的红利。公司的营收也是连年看涨,在2013年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增长了6倍多,达到峰值。




更让人佩服的是,2007年在新加坡上市的旺旺表现平淡,眼见着被康师傅超越。不服气的蔡衍明当即退市,不惜个人举债8.5亿,仅用200天就撤离新加坡、登陆港交所。


旺旺的市值也从35亿美元提升至51亿美元,成为亚洲近些年来规模最大、杠杆比率最高的巨额融资经典。





然而所有的优势都不能长期保鲜,一旦跟不上时代企业就要受挫。2014 年,红极一时的旺旺集团,其营收和净利润出现了首次下滑。

 

紧接着,旺旺开始不断拓新品,但看上去却像是盲目创新,看似花样百变,可就是赚不到钱。 根据2016 年年报,新产品对公司的营收贡献仅占约 3%。





曾经的旺仔牛奶年销售额超过百亿人民币,是中国乳品行业的奇迹。但当年的90后们跟李子明一样长大了,00后却没能继续旺仔情结。回忆杀让人动容,却无法持续为其买单。

 

自2014年后,旺旺业绩连续三年下滑,不再有当年自断一臂的狼性和狠劲。

 

新品的认知度不高,渠道和营销老化,新兴食品企业不断发力,旺旺正在步入中年危机。



 

廉颇老矣的旺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他也没有完全失去机会。2017年半年报中,旺旺的净利远超康师傅统一两大巨头,以致于今年的市值有所回升。





而且2008年旺旺港股上市的同时,蔡衍明还完成了公司的重组。他把核心的食品饮料单独成“中国旺旺”在港上市,旗下医院、酒店、房地产等业务成立新的“神旺控股”公司,作为蔡衍明家族私有。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蔡衍明曾发表演讲,不难听出,蔡老板仍在寻找更多的机会。不管市值是不是还能攀上千亿规模,至少他早已阅尽千帆逆袭成功,并证明富可过三代。


 

一个人失败过也成功过,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再失败。曾蔡衍明说过:“起旺旺这个名字,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日日为王。”

 

在一次财富论坛上,他告诫后辈:我并没有什么成功秘诀,要说有那就一句话,

 

如果上帝给了你一个酸柠檬,

那你千万别泄气,

得想办法把它变成一杯可口的柠檬汁!


来源:捕手志(ID:ibushouzhi)口述:马化腾,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整理:张玲娜素材来源:南方都市报、香港大学追梦者论坛、TechCrunch中文网 创日报



温馨提示:如果觉得此文值得分享,欢迎动动手指头转发一下,谢谢~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源自网络,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友情广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