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净利暴跌90%!微信、支付宝干掉了ATM,还有多少金融行当正被扼杀?

2018-03-25 吴新婷


2017年净利预计大幅下降90%左右的新三板挂牌公司维珍创意,正在激起全民讨论。名字文绉绉的这家公司,简单说,主业是ATM的设计生产和安装。


这家此前还获得“2016年度新三板英雄榜——十大最具投资价值挂牌企业”的公司,怎么也想不到,干掉自己的不是同业,而是主营业务完全跟自己毫无关系的微信支付宝。


事实上,从行业整体情况看来,ATM的数量并没有减少,但已经连续三年增长放缓了。央行支付体系运行数据显示,2017年ATM全年新增了3.64万台,2016年新增了5.75万台,而2015年的数量高达25.18万台。



无法阻挡的移动支付大势,淘汰了一批产业,也促成了一批产业的兴起。如果把眼界放得更宽,我们会发现,被这个新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抛下的行当或岗位,似乎越来越多,还有这些金融行当正在被时代抛弃。


微信、支付宝干掉了ATM?好像还真


新三板挂牌公司维珍创意刚刚发布了2017年业绩快报,2017年净利润300万元-390万元,将同比大幅下降88.57%-91.21%。


可以说,维珍创意感受到了第三方支付冲击带来的无比寒意。


资料显示,维珍创意主营是银行自助设备(ATM)的设计、市场开拓和系统安装以及售后服务。主要客户包括类似工商银行等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以及农信社等。


对于业绩同比出现九成以上下滑的原因,维珍创意公告称,2017 年支付宝、微信支付迅猛发展,移动支付替代了大量的小额现金支付,严重影响了银行 ATM 等自助设备的布放,造成公司全年业绩出现大幅下降。 



曾经因为方便、快捷和24小时不间断服务等优点受消费者青睐,ATM机得以在大街小巷快速布局。


然而,随着现金使用量缩减,ATM机面临装机量减少,价格下滑,ATM机衰落情景令人想起此前的公用电话亭,原本可以让消费者能在各个地方便捷通话快速兴起,而随着移动电话快速发展,公共电话亭也逐渐无人问津。


事实上ATM的数量并没有减少,但已经连续三年增长放缓了。央行支付体系运行数据显示,2017年ATM全年新增了3.64万台,2016年新增了5.75万台,而2015年的数量高达25.18万台。


无独有偶,ATM投放数量连年放缓,感受到行业寒意的除了维珍创意还包括御银股份和广电运通。


2月28日,御银股份披露2017业绩快报,业绩依旧是下滑态势。该公司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5.61亿元,同比下降27.27%,净利润1471万元,同比下降36.73%。



据了解,御银股份主营业务就是较为单一的ATM机产品,根据御银股份2017年半年报,主营业务分为ATM产品销售、ATM合作运营、ATM融资租赁、ATM技术、金融服务几个模块,2017上半年前三项营收分别同比下滑55.23%、39.15%、74.79%。


据悉,御银股份业绩显著的下滑态势从2015年开始持续至今。数据显示,御银股份2014年、2015年、2016年净利润分别为1.32亿元、6945万元和2325万元。


在国内连续9年保持ATM机销量第一的广电运通,2017年半年报披露,由于受ATM 设备装机量同比减少及产品价格下滑影响,2017上半年广电运通ATM机业务营收4.79亿元,较往年同期下降了47.18%。


此消彼长,二维码扫码器笑了


此消彼长,移动支付败了ATM,成就了二维码的扫码器。


记者多方调查发现,纯正二维码领域涉足较深的上市公司不多,新大陆属于得益于近年来电子支付趋势的玩家之一。


据了解,新大陆主营业务是为电子支付和信息识别客户提供终端产品系统解决方案,翻译成白话,就是掌握二维码核心技术,能生产二维码有关的芯片和扫描枪等。此外,新大陆还涉足房地产行业。


新大陆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是国内唯一掌握二维码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条码识读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出全球性能领先的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


数据显示,2017上半年新大陆实现营业收入25.2亿元,同比增长59.18%(剔除地产后收入增速为79.24%);净利润4.28亿元,同比增长81.65%(剔除地产后净利润增速为150.85%)。


新大陆解释,主要是支付运营及增值业务和电子支付产品及信息识读产品等业务较大增长所致。


新大陆表示,上半年识别类产品销量快速增长,销售收入1.98亿元。公司充分把握扫码支付高速增长的机会,利用产品优势,继续保持条码支付硬件市场领先地位,并围绕“无现金应用”布局新的产品解决方案。


同时,新大陆在电子支付硬件业务方面即POS机终端设计研发和销售等也占有一定市场。2017上半年,新大陆标准POS、MPOS、IPOS、智能POS合计销量约450万台,全产品系列出货量和市占率持续保持国内第一,电子支付业务销售收入6.29亿元。


这些金融行当正在被时代抛弃


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事实是:人工智能正前所未有地重度冲击金融业,对一些标准化的、常规流程化的、低附加值业务岗位展现出一定的迁徙替代效应——比如VTM等远程智能作业方式对某些零售前台业务岗位(柜员、客服)的替代,大数据模型对人工信审等岗位的替代。


当然对一些非标转化的、对专业性要求更高的岗位,比如公司金融业务领域的资产管理、金融市场、投行业务等业务岗,仍旧望尘莫及。


总而言之,如果你的岗位岌岌可危,那是因为它也许很难产出多余价值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银行在不同场合说着要拥抱金融科技,并每年投以重金到IT研发、运维和人力。


在此,我们为您盘点出曾经风光无限,却因为科技进步等影响,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五大行当。


锐减的票据


央行支付体系运行报告已经连续三年在描述票据业务的时候,用了“持续下降”的表述了。 2015~2017年,票据业务笔数分别下降27.87%、29.64以及12.79%;而票据业务交易金融三年分别下降11.07%、21.17%以及8.21%。


就是在这个时段,票据业务虚假票融、违规代持、同业户等票据大案频频爆发,票据业务尤其是纸票业务被央行、银监轮番进场调查加各大银行自查,业务量骤减。随之而来的,票据业务员这个挂靠于银行金融市场条线的业务岗,开始大规模缩编转岗。


2017年六月末,运行了14年之久的中国票据网下线,取而代之的是主推“纸票电子化”的票交所,高层希望以电子形态取代纸质形态,推动票据生态更为健康地发展。


纸票被电票取代,然而整个票据业务也在萎缩,传统的票据交易员大幅缩编分流,这是首当其冲变化最大的一个行当。


发放越来越少的银行卡


电子支付,尤其是二类银行账户(即APP内零钱账户)支付和快捷支付,其实不仅仅冲击了现金以及与现金有关的一切,例如上文所说的ATM等,也冲击了银行卡——只是力度暂时还没有冲击现金的大而已。


一组很容易被人忽略的数据是 ,截至2017年末,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66.93亿张,同比增长9.27%。然而这组数据在16年的时候,是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61.25亿张,同比增长12.54%。


也就是说,银行卡的增速是在放缓的。然而这一切,当然与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并且更方便在互联网渠道申请小额融资服务有关。


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信审


很多行业都在减员增效,只是当这个情况发生在被认为是金字塔尖的金融业时,引起的恐慌要大一点。


最近银行和上市公司集中发年报,有两个情况值得特别关注,他能够帮我们了解,到底科技为我们的金融业务提升了多少效率。


美股上市公司乐信的财报显示,目前该司超过98%的订单实现了自动审核;而平安银行高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运用科技,该行信用卡、消费金融、汽车金融相关产品的申请,审核与放款效率大幅提升。一年前贷款申请需要22个小时,去年降到4-5个小时之间,最快的能做到分钟和秒级。


“我们是分借款人类型。如果借款人是从合作机构场景来的,比如我们跟国内一些家装网站和芝麻信用有合作,如果是从这些特定合作渠道来的,只要达到了放款标准(比如芝麻信用分达到约定标准),我们后台系统就会自动实时授信,完全不用人工”一位消费金融公司高管告诉记者。


信审,这一传统的、曾经要在线下操作、耗费人力时间成本的岗位,正在部分场景、以及面对特定的存量客群情况下,正在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现在很多放款类机构的数据模型,已经接入了金融交易记录(含信用偿还历史)、信用账户数、使用信用的年限、诉讼信息等,同时还不断新增社交数据、运营商数据等。


离柜率摔碎了柜员的铁饭碗


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银行业协会刚刚发布的《2017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里面有一句很关键的话——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达2600.44亿笔,同比增长46.33%;离柜交易金额达2010.67万亿元,同比增长32.06%;行业平均离柜业务率为87.58%。


放在这样的语境下,社区网点等低效网点关闭、网点轻型化智能化转型、网点人力投入减少、银行大力发展线上获客与经营渠道,成了可以理解的事情。


慢慢别了,以前那些在网点排队的日子;也慢慢别了,可爱的柜员。


新技术要取代理赔和定损


保险业部分岗位也在遭遇冲击。例如定损员。


去年六月,蚂蚁金服宣布向保险行业开放技术产品“定损宝”,能通过算法识别事故照片,与保险公司链接,给出定损结果包括受损部分以及维修价格方案等。蚂蚁金服当时估算的数据是,业内约有10万人从事查勘定损的工作,而他们都使用“保险公司应用“定损宝”后,预计可减少查勘定损人员50%的工作量。


无独有偶,去年日本寿险巨头富国生命保险计划裁减近30%的理赔部门员工,为其每年节省约1.4亿日元。


人工智能来势汹汹,瑟瑟发抖的低附加值岗位。


银行人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可以是这样的……


银行人和客户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可能会颠覆你的观点。



今天下班后,专门去医院探望了一个朋友。其实,他是我的客户,而我,是银行网点的大堂经理。


他出了车祸,伤于定速巡航,近段时间上了热搜的“定速巡航”竟然就在我身边发生了事故!


说起这个客户,我和他之间还有一个小故事,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他时的情景:


一个下雨天,他来我们网点办网银,进门顺便把雨伞放在门口给客户放伞的一个桶里。


等他办完业务临出门时,却发现,雨伞不知道被谁给顺走了。


也许是有事情急着要走吧,看得出来他有点烦躁不安,不过他并没有抱怨银行人没把他的伞照看好的意思。


见他左右为难的样子,我就把我自己的一把伞拿给了他。


说实话,当时我还有一点犹豫,因为那把伞特别大,质量特别好,家人好不容易才碰见了一把这么好用的大伞,正适合我这大高个儿打,我才用过两次,算是一把新伞。


而这名客户,之前并没有来过我们网点,既然给他用,哪有让他还的道理,当然就是送给他了。


我把伞递给他,说:“这把伞你拿去吧,可好用了!”他接过我的伞,连声说着谢谢,走了。



没想到,当天下午,他特意给我还伞来了,而且,他还给我带来一盒茶叶,非得让我收下,大庭广众之下,把我搞得猝不及防。


就这样,他成了我的客户。




后来,再聊起来才知道,他并不住在我网点附近。上次只是偶尔到我们网点办理了一次业务。


从此,加了他的微信,留了电话,成了朋友圈的“点赞之交”。


有时,他也会问我一些和银行有关的问题,每次,我都很及时的给他回复,怕讲得不清楚,总是会发好几条长长的微信,每条微信发送之前,我都再通读一遍,确定不是银行人也能看得明白后,才会点击“发送”键发出去。


大概是看我朋友圈经常有银行“营销广告”吧,有一天,他特意到网点来向我咨询某款保险业务。


这款保险可是我们行里营销压力最大的一款了,因为被任务压得急,所以我在朋友圈多发了几条。


听完我的介绍,他不紧不慢地说了句:“那就买一点吧!存五年放五年的期缴!”


你们能想到他说的“一点”是多少吗?反正,我的单项排名在整个市分行一下子进入了前五。



当时,我还特意提醒他,备用的流动资金要适当宽松点,结果,他说他的还建房有一个单元,每个月房租有快十万块,周转得过来。


真没想到,他相貌平平,言语低调,竟然是一个深藏不露的大客户。




他一直很给力的支持着我,很多次都是他主动帮我完成任务指标。


不过,我从来没有对他“过度营销”。就像当初给伞给他,并没指望他会还,现在“营销他”我也同样没有指望靠他完成任务。


遇到觉得特别适合他的产品,我会在手机上跟他简单的讲解一下,然后发几个详细一点的链接给他。


他有时看到我的朋友圈,也偶尔主动问一下,某个产品怎么样,或者问问我任务完成得怎么样。


平日里,我跟他联系的频次并不算多,一直都是看似平淡的“点赞之交”。


但在他需要的时候,我始终都在那里,让他十分放心。


每次,他帮我完成任务时,我还总是有点不好意思,可是他对我说:“我可不是在帮你,是你在为我考虑,应该是我感谢你才对,你别搞反了!”


去看望他时,听医生说,他颅内有出血,可能有后遗症,我由衷地感到担心,就好像自己的一个亲人出事了一样难受。


他把我的担心当作了十分难得的友谊,嘱咐他爱人对我再三感谢。


我的担心,和任务指标、业绩考核毫无关系。


原来,当没有功利心时,银行人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可以是这样的……


来源:券商中国 你的好朋友 财金阅读



温馨提示:如果觉得此文值得分享,欢迎动动手指头转发一下,谢谢~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源自网络,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友情广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