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高薪工作的秘诀:你要拥有“倍数化”能力

2018-04-14 吴新婷

绝大多数高薪人士都和我提起一个基本事实:


身体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是有天花板的。一个人再厉害,依靠双手劳动所能产生的价值都有极限。


比如装配技术再娴熟,也很难1分钟打包20个产品;

数字计算能力再牛逼,也不可能一个人审计完全年的财务报表;

基础代码写得再溜,也不会一个人顶一个产品团队;


这些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高重复性,低创造性。它们产生的价值,和时间呈正相关增长。时间越久,工作的完成度越高,产生的价值越大。


而以时间为价值计量单位的工作,未来都会被技术所取代。身体劳动力的极限将会被机器打破。


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已经研发出财务机器人,能够7x24 小时不间断地完成基础的财务工作;


京东早在去年就推出“解决型机器人客服”,开始逐渐替代人工客服;


亚马逊早已经实现全智能化的仓储管理,偌大的仓库不见一名工人......



这些例子看上去和我们八杆子打不着,但已足够引起警醒。变革真正到来时,从来不会提前打招呼,而是以狂风骤雨般的姿态一夜之间席卷而来。


落实到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启示是,未来高薪的工作绝不以时间为价值计量单位。


真正高薪的工作,以“倍数”为计量单位。


这是什么意思呢?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创造的价值,要具备能够成倍放大的特征,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规模化增长。而具备这种“倍数化”能力的员工,才有资格获得极高的薪水报酬。


这和经济学中“规模经济”的概念很像。


比如开设一家工厂的成本包括场地租金,生产流水线架设,生产原材料,工人工资等。其中场地租金,生产流水线架设都属于固定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生产1件产品和生产100件产品都是花这么多钱)。生产原材料和工人工资属于变动成本(跟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假设生产流水线开动一天的固定成本是200万元,一天生产1000件产品,需要10个工人。其中一件产品的原材料成本是500元,一个工人一天的工资是200元。


那么生产一天的总成本是:

2000000+500*1000+200*10=2502000(元).


生产一件产品的成本就是:

2502000/1000=2502(元).


现在还是同样的生产线,但一天需要生产2000件产品,工人也相应要增加到20人。


这时生产一天的总成本就变成:

2000000+500*2000+200*20=3004000(元).


生产一件产品的成本也相应变成:

3004000/2000=1502(元).


生产1000件产品的单位成本是2502元,而生产2000件产品的单位成本是1502元。这里的关键在于,改变的变动成本对产品单位生产成本只有微乎其微的影响(下图中黄色虚线框)。而巨大且不变的固定成本,摊薄了整个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子不变,分母大幅度增加,除下来的成本当然就是减少了(下图中蓝色的虚线框)。



这就叫规模经济:规模增长越多,单位成本越低。


现在投入200万的固定成本,生产1000件产品和生产2000件产品,后者单位生产成本还更低。你是老板你会怎么做?当然是尽可能多接订单,扩大生产规模了!生产1000件不够,还要生产4000件,5000件......让单位生产成本不断下降,这样利润才会不断上升。


这个道理放在职场里同样适用。


高重复性,低创造性的工作,就是企业生产的“变动成本”。因为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极限的。当生产规模扩大,员工人数也要相应增加,单位成本并没有降低,有时反而还会升高(如果招到不靠谱的员工)。这时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当然希望用技术来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降低成本了。


而拥有倍数化能力的员工,就像生产流水线这种“固定成本”。他产生的价值能够不断复制到多个项目和领域中,从而给企业带来成百上千倍的价值回报。即使他拿着极高的薪水报酬,最后在计算收益时,反而还降低了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


这就是倍数化的魔力,也是个人效能规模化的范例。


这样的现实例子有没有呢?数不胜数。


比如像麦肯锡,波士顿这类顶级的战略咨询公司。咨询顾问们拿着丰厚的薪水,卖着七位数的战略报告。他们的核心服务,是提供Methodology(分析方法论)


咨询公司的分析框架


咨询公司耗费巨大人力财力,开发出一套适用于某一行业的研究体系或分析框架,然后将该框架复制到行业内的众多客户中去。大方向上依葫芦画瓢,小方向上根据具体项目适当调整。虽然前期投入的研发成本巨大,但后期依靠规模化的优势,能够轻松实现数倍的价值回报。


而主导开发出这套方法的人,即使拿着百万千万的年薪,放在更大的收益面前,公司也根本不亏。


所以这是倍数化能力的第一个特征:价值的可复制化。


即,这份工作创造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手头的任务或自己的部门里,而是能够扩大到全公司,甚至全行业。它能够不断复制,反复使用。


我们在寻求职业发展突破时,一定要去追求那些拥有“价值可复制化”特征的工作。


比如培养和带领团队。当团队里每一个人都掌握了你的经验与方法时(理想状态下),你带领5个人就能为公司创造起码5倍的价值。最后在计算收益时,他们创造的价值都有你的份。


再比如开发出一套在线办公系统。它能够实现全公司员工的文件共享,项目跟踪管理及人员同步协作。这套系统如果复制运用到全国各地的分公司里,提升的效率绝对是惊人的。


在线同步办公系统


总之,价值的可复制化围绕着“一套方法,一套体系,一套理论,一套工具”。这样的工作,才具备高回报价值。

倍数化工作的第二个特征,是具备创意思维。


它不以时间为价值衡量单位,而是以最终成果为导向。


比如广告、设计、艺术这类工作,它们的核心价值是脑力创意。创意的好坏绝不以消耗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很可能一大群人在会议室里憋五六个小时,也不比一个聪明人花一分钟想出来的创意好。而一个好创意,可以给企业带来成百上千倍的价值。


可口可乐为了鼓励人们不要将喝完的可乐瓶随手丢掉,在越南发起过一个“变废为宝”的活动。可口可乐设计了16套不同功能的“瓶盖”,只要把这些瓶盖拧在旧的可乐瓶上,就可以把瓶子变成笔刷,泡泡机,喷水枪,酱油瓶等多种实用工具。


这个创意不仅有效回收了旧可乐瓶,还带起一波新可乐的销售。人们为了搜集这些工具,跑去购买更多的可乐。这些瓶盖的生产成本非常低,可这个创意却带来了极高的商业和社会价值。并且最重要的是,这个创意能够复制到可口可乐全球的其他国家和市场里。


可口可乐设计的16套瓶盖


好创意的最大特点,是它没有专业门槛的限制。它不需要考证书,也不需要做培训。任何人,只要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和经历,并且善于捕捉细节、勤于思考,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创意方法。


无论是基层员工,还是高层管理者,具备创意思维的人,就具备了倍数化能力的基础。这一定是未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说了这么多,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倍数化能力呢?Boy 最后分享3个小建议:


1. 练习抽象总结的能力


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出抽象的方法与模型,然后运用在其他事物里。这种自下而上的总结能力,是最容易倍数化的价值。


培养这种能力要从日常生活中下手。学会找到事物之间的共性,然后用道理与方法来做归纳总结。


比如看悬疑电影,做主题演讲,接受新闻采访,这三件事的共性在于:都是在一个固定时间段内进行观点和内容输出。


既然是内容输出,那么讲故事的能力就是关键。如果你看过罗伯特麦基(好莱坞著名编剧)的《故事》,就会明白好故事引人入胜的通用规则与原理。而这套方法,几乎能够复制使用在所有内容输出的场合。


2. 具备成本意识


千万不要只把眼光放在“倍数增长”上,以为只要能够翻倍都是好的。倍数化能力的本质,是通过价值的倍数化从而在整体上降低成本。如果价值翻倍了,成本反而翻倍地更厉害,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倍数化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具备成本意识。当找到能让你的价值成倍发挥作用的场合时,思考在这些场合下是否还会大幅提高其他的投入成本。


比如你为公司开发了一套在线报销系统。本以为这个系统可以复制使用到几十家分公司里,大幅提高财务报销的效率。可最后实施起来却发现,想要流畅运行这套系统,全国分公司的电脑都需要花钱做硬件升级。虽然价值倍数化了,但投入成本同样也在倍数化,这就得不偿失了。


好的倍数化能力,一定是将价值进行低成本的复制。


3. 锻炼杠杆思维


所谓杠杆思维,就是用极小的成本去撬动极大的资源,从而做到收益最大化。


这种思维在金融领域非常常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用30%的首付去撬动100%的房产。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倍数化”。


放在职业成长里,可以借鉴的心得是:先做好某一件事,然后以这件事为基点去撬动更多可能的事情发生。


比如先服务好一小群种子用户,然后借助他们的力量去扩散影响到更大众的群体;再比如找到关键决策人,然后通过他去影响其他相关决策者等等。


“撬动杠杆”的诀窍在于,找到推动事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它,事情就无法继续推进下去。在思考过程中可以不停反问自己:


有和没有这个因素,会对事件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吗?

如果将这个因素的效率提升2倍,会让整个事件提升多少倍效益?

如果攻克了这个关键点,接下来会产生怎样的连锁效应?


想清楚了这些,才能集中火力。这就是杠杆思维的核心:找到支点。这为后面的以小搏大,实现价值倍数化提供了可能。


最后今天的文章总结如下:


A. 高薪工作的标准:

以“倍数”为价值计量单位。倍数越大,价值越高。


B. 倍数化能力的特征:

1.价值的可复制化;

2.具备创意思维;


C. 如何培养倍数化能力:

1.练习抽象总结的能力;

2.具备成本意识;

3.锻炼杠杆思维;


以上就是我对高薪工作的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中国人到底有多少钱?(真实数据)

大多数中国人到底是有多少钱?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总值和平均数值。


国家统计局于今年2月28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全年国民总收入825016亿元,比上年增长7.0%。2017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


总量很惊人,但其实人均下来并不多,不到六万元。


再来看《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


下图是公报中的“2013-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虽然连年增长,但是到2017年底人均也不过是25974元。月均2000出头一点点。



为了剥离人均的影响,我们将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成五组。


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958元;

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3元;

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5元;

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4547元;

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


注意了,是全年。所以,把这些数值除以12 可以得出真实的可支配收入,最高组也不过是5411元一个月。


所以,中国最广大群众远没有一线城市的“既得利益者”想得那么富有。三四线城市的土老板也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多。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3485元,比上年增长6.4%。当你在北上广月入三万还在苦苦哀叹的时候,你要知道,农民一年的收入不过四万元。对于他们来说,供孩子读大学仍然是非常艰难的。而即使大学毕业,他的孩子依然是从零开始奋斗。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 “快手”会产生恍若隔世的感觉。你要知道一年差10万乃至百万,经年累月,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农村的土房子,土灶,大棚,这些才是中国的常态。


在支出方面,我们可以看下图,此图亦出自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国平均衣着支出:1238元 占总支出的6.8%。目前一双乔丹篮球鞋是1299元左右。也就是说:你一年买一双乔丹的话,已经领跑全国了。此处还不算你别的服装支出。


所谓的服装的消费升级中,从adidas和nike升级到小众品牌或者设计师合作款的需求在全国是不成立的,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做高端服装电商平台的创业公司全部死了的原因。


在一线城市做一次中端按摩是300-800元一小时,一年做3-4次的话,就是中国的高消费人群了。


总的来说,内需并不算旺盛。并且看不到快速增长的可能性。


在翻阅了大量城市的公报后,我选择了安徽蚌埠的2017年公报来解读一下。


为什么选择蚌埠?因为他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可以代表大量的三四线城市。


蚌埠市(含辖县)位于安徽省北部,是中国南方北方的城市的分界线所在。以北均为北方,以南均为南方。


蚌埠不能算特别富有,但是蚌埠有非常发达的铁路系统,和不少重工业。所以铁路系统职工收入算稳定小康。



最新统计人口:2017年末户籍人口367.81万人,比上年增加2.36万人;常住人口318.30万人,比上年增加0.70万人。


《公报》显示“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6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69元,两项收入增速均居全省第4位”


当然,相对来说,房价也比较低。


在4000-7000元一平方之间。根据人均收入来摊的话,一年一个人可以买6平方左右。



对标上海的话,人均6平方(约30万)肯定是买不起的。


据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消息,2017年,据抽样调查,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988元,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9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25元,也就是城镇人均可购买中环外环间一平方吧。


当然,单纯的人均收入参考意义有限,比如包含了很多老弱病残。很容易不精准。


那么接下来我又查了一组数据。上海市人社局于2018年3月29日发布2018年度上海市职工社会保险缴费标准:


自2018年4月1日起,本市2018年度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下限分别调整为21396元和4279元。


我们知道,社保缴费基数是根据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计算的,最高是上年度平均工资的三倍,最低为0.6倍。


我们可以推算出2017年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即2017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21376/3=7132元/月,所以职工年收入平均值为85684元。这个数值刨去了老弱病残。但是以家庭单位来看,一对夫妻+一个孩子。以这个数值来算。人均收入=85684*2/3=57056元。和官方公布的人均数值接近。


北京,城镇人口人均收入是多少呢?57230元。


深圳呢?52938元。


那么安徽省会合肥呢?31950元,竟然比蚌埠还要低一点。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蚌埠的城镇人均年收入是31160元,上海不过62596元。也就是说仅2倍,但是房价是10-20倍起。也就是说,我国一线城市人口过去十年的资产升值几乎依赖于房地产。相对来说,蚌埠的生活质量或许更高,但是也并没有达到轻轻松松,远远没有。


故而,一个可能不精准但是基本准确的结论是:去除一小部分已经富起来的人,广大群众依然只是小康,小康,小康。


二十年前,中国人大多数是量入为出的。但是这个现象已经彻底改变。


海通证券去年11月发布的报告指出,如果按照居民债务和GDP之比计算,当前我国居民杠杆率还低于发达经济体的水平。截至2017年9月,我国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已经达到54%,在主要经济体中属于中等水平。美国(79%)、英国(88%)、欧元区(59%)、日本(58%)等发达经济体居民杠杆率水平均超过中国,瑞士、澳大利亚、丹麦、荷兰、挪威、加拿大等甚至超过了100%


但是我国居民杠杆率水平几乎是新兴经济体中最高的。例如,阿根廷居民杠杆率不到10%,印度仅11%,俄罗斯16%,墨西哥17%,巴西22%,均远远低于中国的水平。我国居民债务水平比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还要高,甚至接近日本、法国的水平。美国在2007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前居民债务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达到130%,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也曾在120%的高位,但随后均爆发了危机,当前均回落至100%左右。


海通证券同时指出,如果考虑到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我国居民债务水平接近“危险”区间。所以要衡量居民部门的偿债能力,还要考虑收入分配的问题,看居民部门获得的可支配收入有多少。


通过以上,我想大家会更清楚得明白,大多数国人所处的现状。


1、目前看似得富裕生活,是基于多年储蓄加上没有大灾大难下的。但凡出点事,二十年积蓄迅速掏空。


2、一线二线城市富人云集的现象,依然只占全国的少量人群,并且一二线有大量温饱线上的人。


3、三四线的红利不在于有成堆的暴发户,而是比起一二线的高杠杆,更安全的小康之家。


4、中国人的身价主要靠房地产,资产千万不代表你现在有钱消费,甚至深陷贷款。


综上,


这解释了为什么“消费升级”最终以降级的方式降临。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网易严选“那么好用”但体量是拼多多的零头而已。


解释了为什么现金贷/汽车贷那么火爆。


来源:张良计(ID:zhang_liangj)  作者:沈帅波  进击波(ID:jinbubo)



温馨提示:如果觉得此文值得分享,欢迎动动手指头转发一下,谢谢~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源自网络,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友情广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