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11月3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看看洪秀全有多荒唐?天京陷落前夕···

太平天国运动起源于1851年的金田村起义,是19世纪中叶中国爆发的最大一场反清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场有着试图完成新旧两个封建王朝更迭性质的农民起义。这场运动的最高潮是1856年前后,翼王石达开大破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最后的威胁,至此太平天国实力达到顶峰,雄踞东南半壁江山,据点遍布江西,湖北,安徽等地。但是最戏剧性的事,仅仅两个多月后便爆发了天京事变,主要领导人之间内讧,清军乘机反扑,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开始走下坡路。



天京事变后,太平军能征善战的将领基本上被肃清,精锐尽失,斗争形势直转而下,虽然后期有陈玉成和李秀成负责军事,洪仁玕主持朝政,但是天国已经没有了继续复苏的迹象,只能在湘军的重兵压力之下靠着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求得暂时生存。

1861年9月,湘军攻陷了太平天国南线第一重镇安庆,这座古城的陷落无疑是斩断了太平天国的一条臂膀,致使天京失去了南边屏障,暴露于湘军兵锋之下。此战让太平军军心大挫,至此节节败退,完全失去了抗衡湘军的能力。



1862年(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 清同治元年)3月下旬,湘军水陆师2万余人从安庆沿江东进,5月底直抵天京城下,布政使曾国荃率陆营扎于城南雨花台一线,兵部侍郎彭玉麟率水师进抵护城河口。署江苏巡抚李鸿章则率淮军6500人于4、5月间分批船运上海 ,勾结英、法侵略军与常胜军阻挡太平军进攻上海,并作西攻苏州、无锡、常州的准备。浙江巡抚左宗棠率军万余由江西入浙,步步东逼。天京已处于湘、淮军的战略包围之中。



天京的形势已经是火烧眉毛了,但是偏偏在这时,发生了苗沛霖叛变,用计诱骗了陈玉成,致使陈玉成被清军俘虏,被处以极刑,太平军失去了一大支柱。

1862年12月4日,苏州城陷。20日,李秀成自丹阳前线返回天京,向洪秀全面禀军情,并提出让城别走,放弃天京,另作他图。

这在当时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天京并非是太平天国最后的据点,太平军活动区域遍布湖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虽然自天京事变后太平军战略上已经步步紧缩,但是一直到天京被围,太平军尚有数十万部众活动在天京战场之外。相对于孤悬湘军包围之中的天京,主动放弃,转战别处还可以保存精锐,获得喘息之机,绝对是大有可为。当然,如果固守天京,那等于就是自寻死路,湘军水陆并进,单靠天京守军据着这一孤城又能守多久?一旦城破,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整个政权的覆灭。



但是在这个历史关键的转折点,李秀成本以为自己的合理建议会被采纳,谁知却等来天王这样一句话。

“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做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不用尔奏,政事不用尔理,尔欲出外去,欲在京,任由于尔。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乎!”

已经到了这个时候,洪秀全还沉浸在自己意淫出的世界中,对于一个刚定都天京便开始钻进深宫不问国事,只醉心研究基督的人,说出这般话似乎也不奇怪,太平天国从来都不是洪秀全治国,初期是东王杨秀清,天京事变后是北王韦昌辉,然后迅速转为翼王石达开,但是这些人都没能走多远,后期依靠的是干王洪仁玕和忠王李秀成,洪秀全很满意去当一个礼仪上的“元首”。天京已经危在旦夕,这位礼仪上的元首估计连天国面临的情况都不是很了解,又何谈去做出一个正确的决策?



洪秀全

李秀成黯然退下,这一刻他忽然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也知道了自己和天国的命运。

天京保卫战前后历时近3年,双方动用数十万军队展开激烈的拉锯战,后期太平军在粮道被断,兵源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抵抗,湘军也付出极其惨重的伤亡。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说自杀),终年51岁。此后,天京人心愈加不 稳。幼天王洪天贵福即位,一切军政事务统归忠王李秀成执掌。李秀成深知大势已去,多次试图突围均以失败告终,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城破之后乘乱突围护送幼天王收拢旧部再图大事。

但是上天已经注定了天国命数已尽,1864年7月19日,天京各个城门相继被攻破,太平军与湘军展开激烈巷战,李秀成趁夜护送幼天王出逃,却被乱军冲散,幼天王不知所踪,李秀成不久被认出随即被俘,幼天王洪天贵福也被湘军擒获。



太平天国最终的结局便是这样彻底失败,领导核心在天京战场上损失殆尽,剩余旧部失去了领导迅速失去了凝聚力很快便被湘军各个击破。上天曾给天国一个机会,如果在天京被全面包围之前洪秀全及时放弃天京,率众撤离,坚壁清野,那结局又会如何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