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古冤案:秦王政之弟成蟜真的是因为叛秦而被赐死的吗

腾飞讲史 2021-04-24


来源 | 头条号历史沉淀的理性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尸。河鱼大上,轻车重马东就食。”


有人翻译为:秦王政八年(前239年),秦王弟长安君成蟜率领军队攻打赵国,在屯留造反了,结果他和手下的军官都被杀死,那里的百姓被迁往临洮。前来讨伐成蟜的将军壁死了,屯留人士兵蒲鶮又造反,结果战死,死后还遭到鞭戮尸体的酷刑。黄河的鱼大批涌上岸边,人们赶着马车到东方去找食物。


这段文字并非晦涩艰深,但史记简约,解读起来模棱两可。仅第一个“反”字,在理解上就会出现歧义。反,即可理解为长安君成蟜将军率部造反;亦可以理解为长安君成蟜将军的部下造反。反又通“返”。



这段文字的解读,最早见于《汉书·五行志》中:


《史记》“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河鱼大上”,刘向以为近鱼孽也。是岁,始皇弟长安君将兵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迁其民于临洮。明年有嫪毐之诛。鱼阴类,逆流而上者,民将不从君令为逆行也。


颜师古注《汉书》,进一步阐释道:“本使长安君击赵,至屯留而谋反作乱,故赐长安君死,斩其军吏,迁其黔首也。”


这种解读非常清晰:秦王政八年,秦王政之弟长安君成蟜在率兵击赵的途中反叛,秦王政派兵平定,长安君成蟜被赐死于屯留(今山西屯留南),参与叛乱的军吏皆被斩,迁当地的百姓至临洮。


后世有许多人做过解读,大体上与此基调相同,鲜有不同见解。但这样的解读仍难以说服人,其疑点并未解除。


长安君成蟜为何要反叛?成蟜是嬴政之弟,但是同父同母还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史记没有记载。成蟜若是嬴政的一母同胞亲兄弟,他没有理由反叛秦国和秦王政。如其不然,成蟜反叛是有一定可能的。清朝嘉庆时期有个叫吴欲垂的人在其《史案》中说:“子政为太子,其次子成蟜,封长安君,当与始皇异母,必素闻群叔流言,辄谓兄非嬴种,身合继体,豫谋夺適矣。始皇八年,成蟜将兵击赵,赵人窥悉其隐,欲离间其君臣骨肉之际,引为己用,因使军士咻之,辨士激之,约为和亲,一求赂以故地,一求纳为秦王。成蟜得全赵为外援,群叔为内应,故行至屯留而遽反也。反则必资乱宗易姓为号召,被围时或且登陴辱骂,故贼党虽死犹戮其尸。”这是脑洞大开的假设和想象,不足为信。



秦代学者黄式三主要根据《史记·赵世家》的记载,断定:秦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至屯留,有叛谋,赵封以饶,受之。事不克,成蟜自杀,军吏皆斩死。卒之从叛而死者,戮其身。徙屯留之民于临洮。与吴欲垂所言又多出个“赵封以饶”,这可是关键证据。如若这个证据不假,成蟜叛乱则为史实。然而,这个证据却是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之以甲证乙的证据。


《史记·赵世家》确有这样的记载:(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问题是彼长安君非此长安君。赵国也有个长安君,在历史上比秦国成蟜这个长安君出名。《战国策·赵策四》有“赵太后新用事”之记载:“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赵太后,指赵威后,赵孝成王的母亲。长安君,赵太后幼子,封于长安,故称长安君。


赵国的长安君本来封于长安,怎么又说他封在条件并不好的饶地呢?饶地(即饶阳,今河北饶阳东北)是赵悼襄王四年,赵国从齐国手中夺取的这块地方。《史记·赵世家》云:“(悼襄王)四年,庞煖将赵、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不拔;移攻齐,取饶、安。”赵取饶地两年后,益封给长安君。也就是说,长安君又增加了一处封邑,原来的封邑长安如故。辛德勇在《生死秦始皇》中说,饶地处黄河尾闾段的两条汊流之间,地势下洼,免不了常遭水灾。但赵国长安君在保有长安的基础上又获新得之地,不也很正常嘛!


后人误以为赵国长安君为秦国长安君成蟜,对“长安君封以饶”展开联想,罔顾《史记》成蟜死于屯留的记载,硬说成蟜逃到了封地饶。


吴欲垂和黄式三认为成蟜反叛的原因是:成蟜听信流言,认为秦王政非嬴姓血脉,继承王位没有道理,预谋夺权。成蟜带兵击赵,赵国暗地里拉拢成蟜,允诺把饶地封给成蟜,纳为秦王,以离间其君臣,引为己用。成蟜因为有赵为外援、群叔为内应,遂率秦军行至屯留突然反叛。


成蟜会为获得一个富饶程度远不如长安的饶邑而反叛秦国吗?成蟜为什么要在屯留反叛?且援、内应皆子虚乌有,这无异于找死!按照“有叛谋”的说法,成蟜在屯留造反,赵国应该出兵接应、援助,群叔作为内应应该有所行动,但实际上所谓的外援、内应皆无动静,证明“有叛谋”之说不能成立。如果成蟜与赵有预谋,真想趁击赵之机叛秦,成蟜最好的选择是在赵国境内或附近,进入赵军预设的包围圈,而后内外呼应,则可叛秦成功。



走笔至此,可以看出成蟜被认定为叛秦的真正原因是:一些史家把秦国的长安君与赵国的长安君混为一谈,误以为赵国长安君封于饶地,是秦国长安君成蟜封于饶地。产生此种误会的原因是,赵国长安君封于饶地的时间是赵悼襄王六年,恰好这年(秦王政八年,即公元前239年)成蟜率秦军击赵,遂勾连为成蟜与赵国有“叛谋”,赵封长安君成蟜以饶,成蟜便在屯留叛秦,事不克,逃到赵国饶地。


有人对“将军壁死”的解释是,壁是秦廷派去平叛的将军,在平定成蟜叛乱中战死,死后屯留士兵反秦,戮其尸。成蟜被赐死,平叛将军也战死了,有点无巧不成书的味道。也有人认为,壁是屯留所属的一个地名。


至于类如《东周列国志》的揣测:成蟜之叛乱是因为夏太后去世后,韩系外戚势力遭到清算,迫使率部击赵的成蟜叛秦降赵,而嫪毐因平叛有功封为长信侯。韩系外戚势力遭到清算,是因为其想立成蟜为太子,反对嬴政这个非嬴种继承王位。这同样不能令人信服。试想,若如此,嬴政或吕不韦会让成蟜率部击赵吗?


事实上,秦王政和秦廷对成蟜一直是信任的,这也表明成蟜与秦王政相处很好。史书记载,成蟜曾受命驻守韩地而“以其地入秦”,为秦国统一天下立有功劳。正因为成蟜的一贯表现,秦王政或秦廷才又派他率部击赵。



由此可见,成蟜并未叛秦。对《史记》中成蟜之死这段文字的正确解读应该是:秦王政八年,秦王政之弟成蟜率领军队攻击赵国,在行进到屯留时,军队哗变,屯留民众也参与其中(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成蟜死于屯留。秦廷派兵平定叛乱,参与叛乱的军吏都被处死,当地民众被迁往临洮。当时将军成蟜死于营垒中,反叛的屯留士卒蒲鶮还鞭戮了将军成蟜的尸体。黄河的鱼大批涌上岸边,人们赶着马车到东方去找食物(其意:鱼阴类,逆流而上者,民将不从君令为逆行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