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35期 永清为你读《菩提树 The Linden Tree》

2015-07-13 威廉•缪勒 为你读英语美文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节目

本期主播:永清

本期文章:《菩提树 The Linden Tree》

背景音乐Summer of My Dream by The Celtic Tenors; Der Lindenbaum-舒伯特;Der Lindenbau-Fischer Dieskau


当音乐遇上诗歌,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答案是“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由音乐与诗歌结合演绎的一种音乐体裁,它结合了优美旋律和人声这两个最具有普遍感染力的音乐因素。


当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遇上的德国诗人威廉·缪勒,又会创作出什么伟大的作品呢?

答案是《冬之旅》;《冬之旅》是舒伯特受缪勒的原诗的触动写成了由24首歌曲连贯起来组成的同名声乐套曲,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代表作。

今天,永清为你读的是《冬之旅》中的第5号作品《菩提树》

--------------

The Linden Tree

Wilhelm Müller


At wellside, past the ramparts,
there stands a linden tree.
While sleeping in its shadow,
sweet dreams it sent to me.


And in its bark I chiseled
my messages of love:
My pleasures and my sorrows
were welcomed from above.


Today I had to pass it,
well in the depth of night -
and still, in all the darkness,
my eyes closed to its sight.


Its branches bent and rustled,
as if they called to me:
Come here, come here, companion,
your haven I shall be!


The icy winds were blowing,
straight in my face they ground.
The hat tore off my forehead.
I did not turn around.


Away I walked for hours

whence stands the linden tree,
and still I hear it whisp'ring:
You'll find your peace with me!


菩提树

作者:威廉·缪勒(德)

门前有棵菩提树,

站立在古井边。

我做过无数美梦,

在它的绿荫间。


也曾在树干上刻下甜蜜的诗句。

无论快乐和痛苦,

常在树下流连。


今天像往日一样,

我流浪到深夜。

我在黑暗中行走,

闭上我的两眼。


好像听见那树叶,

对我轻声呼唤:

朋友,回来吧,

回到我这里来,

这里能找寻平安。


凛冽的北风吹来,

直扑上我的脸,

把头上的帽子吹落,

但我仍坚定地向前。


如今我远离故乡,

转眼有许多年,

但仍常常听见呼唤:

到这里来吧

这里能找寻平安,

这里能找寻平安。

(邓映易译)

----------------

心有菩提

林清玄说,红尘是情境,菩提在自心,要找到一个理想的红尘来生活与修行是绝不可能的,有菩提的人却可以用澄澈的心来对待滚滚红尘。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

《菩提树》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旅人追思,故国情事;没有复杂的比拟,没有晦涩的隐喻,没有刻意的结构。从“门前”“菩提树”和“古今”,这样具象的事物中,回忆恰如其份的展开-爱情的甜蜜和生活的苦难,在脑海中划过。在坚定孤独的独行时候,内心仍然无法摆脱故土的呼唤,毕竟那里是精神的家园,恰如菩提树之于佛教徒的意义。

菩提树,是信仰之树。2000多年前,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Der Lindenbaum,中文和日文都被翻译做《菩提树》,其实应该翻译做《椴树》。椴树对于德国人来说,就像竹子对于中国人。椴树在德国几乎无处不见,柏林菩提树下大街上种的是椴树。德国乡村典型的村庄总会有一棵美丽高大的椴树。佛门圣树菩提虽然在中国不像椴树那样分布广,但对大部分的中国人至少在概念上更为熟悉,所以更有“可感性”。将德国人的椴树译成“菩提树”,虽然带来了植物学意义上的错误,却成功地转译了椴树对德国人所特有的意义,真切地“模拟”了德国人对椴树的情感。椴树对德国人来说,勾起的联想是温馨甜美的家园、和平静谧的生活、温暖的爱情和亲情,是德国人心目中甜蜜的家乡之树。

诗人介绍

威廉·缪勒(1794-1827)德国后期浪漫派诗。1816年缪勒的第一部诗集在柏林出版,之后历游意大利等国,并相继有作品和译作发表。缪勒于1827年因心脏病发作而英年早逝。缪勒从语文学的角度对古希腊的诗歌作了深入的研究,其主要诗歌作品包括《流浪》、《往哪里》等,被海涅称为“真正德国的诗人”。


音乐家介绍

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是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众多经典音乐作品。舒伯特在生的时候,大众对他的认识和欣赏只是一般,但在逝世前已经有一百首著作出版。他早年担任教师,辞去职位后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经常靠朋友接济。舒伯特死后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墓旁。

《冬之旅》

《冬之旅》是德国艺术歌曲文献中最重要的连篇套曲,舒伯特创作于18世纪20年代,此时的欧洲正值革命的前夕,是一个动荡和变革的时代。《冬之旅》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它对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以及其浓郁的悲剧性,它的悲剧色彩不是壮烈的英雄史诗,也并非凄婉的哀怨,它的主题是旅行,旅行在人类行为上是极富象征意义的:一个人挥别过去并且带着记忆开始新的一段生活。

《冬之旅》所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幅冬日图景,在街道上,在城镇中,在河边,主人公彷徨,呐喊,愤怒,绝望。从第一首音乐开始,慢慢就可以体会的到,这个流浪者所告别的并不只是逝去的爱情,他告别的是曾经的幸福和希望。在这段漫长的旅途中,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非常波折的变化,虽然他希望重新找到自己,但是面对现实的他最后还是只能走向绝望和万念俱灰之中。之所以绝望,正是因为他曾经抱有很大的热情和投入了强烈的情感去追求自己理想的新生。

整个作品之中的情感是多变的,有表现幸福温馨回忆的例如《菩提树》《春梦》,也有表现热情和奔放情绪的如《邮车》《风信旗》,也有伤感和失落情绪比如《晚安》《乌鸦》《在河上》等,还有情感压抑中的爆发和抗争比如《暴风雨的早晨》。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节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