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学点基础知识吧——信贷配给理论与信贷风险管理!

2016-03-05 张璠 信贷风险管理

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信贷风险管理”一键关注本平台,投稿请发送邮箱:sunzitonglawyer@163.com


作者 | 张璠

出品 | 信贷风险管理(ID:minjianjinronglawyer)

本文由本平台原创,转载需注明作者及出处


大家知道,在信贷市场中,银行的一大业务是向企业提供风险贷款。但是,银行向哪些企业提供贷款?提供贷款后,哪些企业能够按期还款?哪些企业真的还不了这笔账?这些属于企业的信息银行事前并不知道。从贷款方说,对于那些行事风格比较稳健,成功率比较高因而还款能力也较强的企业,当然是优先贷款的对象。然而对于追求高利的贷款方来说,还款能力比较强的企业出于其一向的稳健风格,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花较高利息借款的,而恰恰是那些平时比较喜欢冒险贷款,而冒险就有可能失误甚至连老本也赔光因而也就无法还款的企业,更喜欢花较高利息到银行贷款。所以最终银行会放弃那些稳健的企业转而选择那些借贷风险较大的企业,这就出现了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


而在资金借贷之后,由于银行无法完全跟踪监控那些已经获得贷款的客户的资金使用效率及其风险管理决策,这使得贷款客户有机会采取理性、但不利于金融机构顺利收回其贷款本息的行为,徒增信贷风险。这就是银行的信贷业务所面临着的道德风险。在道德风险严重的情景下,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上升,呆帐增加,净现金流入也会减少。


逆向选择风险与道德风险所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来说是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运用信息经济学,成功的解释了为何借款者的借款需求不能完全得到满足。该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借款者具有强烈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倾向,银行出于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只愿意把贷款规模限制在一定的水平上,从而造成了信贷配给现象。


一、信贷配给理论


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认为,信贷配给是银行作为贷款人基于利率价格、风险、利润等各方面的考察后,通过配给的方式实现与借款人之间的信贷交易。该理论强调信贷信息对称以及利率管理在信贷风险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所揭示的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风险防范措施对我国信贷市场的信息公开性要求及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信贷配给的原因在于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逆向选择效应使得本来相互独立的贷款利率和贷款风险变得相互关联。而当银行提高利率时,低风险类型的企业退出市场(逆向选择行为),或者银行诱使借款人选择更高风险的项目(道德风险行为),从而使得银行的平均贷款风险增大。平均贷款风险增大会使得银行的期望收益下降。所以银行宁愿选择在相对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贷款要求,也不愿意选择在高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借款人的申请,由此信贷配给就出现了。


二、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


(一)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指一种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通常情况下,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机会主义因素的产生,导致以下情况的出现——降低商品价格,消费者就不会增加购买,提高商品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因此就产生了逆向选择。


  如果发生了逆向选择,信贷资源就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而且一旦放贷出去,就可能形成放贷者的不良资产。冒高风险者或纯粹的骗子最急切地要到贷款,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极有可能不偿还贷款或根本就没打算还贷款。由于银行的逆向选择使得贷款成为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增大,即便市场上有风险较低的贷款机会,但放款者并不能将风险低的贷款机会与风险高的机会完全分辨开来。


因此,放款者也会决定不放任何贷款,会导致银行丧失风险较低企业的放贷机会,徒增银行营业风险与成本,而信誉好的企业也得不到公正的待遇,最终使信贷系统处于混乱的状态,银行可能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而一些优良的中小企业也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


(二)道德风险


所谓道德风险,指的是已签约的一方为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而做出对签约对方不利的行动的可能性。或者说,所谓道德风险,是指已签订合同的一方所面临着的签约对方可能采取损害本方利益的行为的风险。一般地说,道德风险是由于已签订合同的一方难以观察或监督到签约对方的行为,亦即信息的不对称而引起的。


道德风险是在交易发生之后发生的。贷款者放贷之后,将面对借贷者从事那些从放款者观点来看不期望进行的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可能使贷款难以归还。例如借贷者获得了一笔贷款,由于使用的是别人的钱,他们可能改变原来在签订借款合同时承诺的项目,从事高风险预期收益较高的项目投资;或者将在借款合约中承诺用于投资的借款干脆挪作贷款者合约中不允许的消费支出。这时道德风险就产生了。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归还贷款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贷款者的预期收益。因此,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者向企业发放贷款的意愿。由此可见,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银行常常对企业进行信用配给,从而导致企业的贷款需求只能得到部分的满足。


三、信贷配给理论的应用


银行在具体信贷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上,可借鉴信贷配给理论所提供的思路和措施,通过信贷配给来优化信贷投向,降低信贷风险。


一、附加要求非价格条件


现代信贷配给理论指出,完全自由的信贷市场利率机制无法实现合理、优化的信贷配给,而只有在一定非价格干预条件下且基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率机制基础上的信贷配给才能提高配置效率、降低信贷风险。银行出于防范风险的目的,不能仅仅考虑利润的最大化,还得考虑风险管理的措施。因此银行应当通过同时决定利率和抵押品要求来监督管理借款者的风险,这就是银行的非价格要求,而不是分别决定,如果银行这么做了,那么在均衡时就不会出现信贷配给,因此银行可以使用不同的信贷合约来作为一种自我选择机制,从而解决银行对借款企业的信贷配给。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抵押能力低,这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重点培养主要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机构,这种机构由于其自有资本比率远远高于银行,且其风险偏好较高,与银行相比具有较高的承担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道德风险的能力,由其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就等于为银行转移风险提供了一个出口,形成了一种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根据经典信贷配给理论所述,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会根据自己内在的收益曲线来确定最优的贷款利率和贷款规模,所以银行自身会存在信贷配给缺口。可见,银行所开展的业务并不是面面俱到的,有时候会遗漏掉一些中小企业。因此,对于这个缺口的处理,我们可以考虑其他的融资渠道。比如,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正在日益关注中小企业,他们有动力在较长时期内充分掌握独立的中小企业客户信息,以便于客户建立良好的长期业务合作关系。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像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这种中小型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支持,当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督能力、管理能力逐渐得到提高时,管理机关可以逐渐允许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经营。创立与发展一系列机制灵活的中小金融机构,使其成为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有力支撑,从而更好的填补银行由于信贷分配所产生的缺口,这是一种符合长远利益的有效制度安排。


三、建立完善交易资信系统


银行之所以存在信贷配给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对称,而单纯的通过利率的调节是不可能解决信贷风险问题的,因此加强征信体系的建设就尤为重要。


在信贷市场运行机制的设计上,政府不应直接干涉金融机构的具体运作,但应当根据公开、透明的规则制定政策和法律并严格执行,为金融机构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因此,在信贷市场的设计上政府必须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能使交易双方容易获取对方资信的制度,以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和交易费用,减少信贷交易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首先,应以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主干,扩充银行以外的信用信息数据,进一步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使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在改善银行信贷行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其次,推动第三方信用评级市场发展,促进内外部评级结果有效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信息对称,防范风险。



长按本二维码关注本微公众号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可查看历史消息,更多精彩文章等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