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君合合伙人告诉你,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

2016-10-05 智合LawSchool

来源 | CLECSS

原文标题 | 《专访何侃律师——给年轻律师的忠告》

访谈者:Simon Mui 梅品和 (CLECSS创办人)

受访者:何侃律师2003年起在君合执业,拥有超过13年的并购经验。为诸多500强公司和国内领先的企业提供并购服务,尤其在跨境并购领域富有专长。涉及包括物流、制造、汽车零部件、医药健康、房地产、商业分销等在内的诸多行业。何律师曾作为交流律师被派往美国从事并购业务最为知名的Wachtell, Lipton, Rosen & Katz律师事务所工作并在美国XBMA、英国Financer Worldwide等媒体上发表数篇关于跨境并购的文章。

1、何律师,您出道已10多年,经历了过去10多年法律界的变化。您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初出道时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吗?

这个问题让我回想起了自己职业生涯起步时的经历。应该说,我的职业生涯起点并不算十分顺利,遇到了以下几个主要的挑战。

首先,是使用英语工作的能力。我没有在海外留学的经历,和众多有着类似背景的中国法学院学生一样,在校内的英语学习主要以通过考试和获得证书为目的,自己的能力与实际工作中的要求相去甚远。当时在起草文件时会犯一些基本的语法错误,更不用说以地道的英文表达了。可以说,当时的起点非常低。后来,我通过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迎头赶上。我主要采用的方式就是和英语好的合伙人紧密工作,反复研读各种样板文件,把合伙人的修改版打印出来放在一个固定的文件夹里不时回顾。这样三、四年后,就基本能够达到一个中上的水平了。可以说,克服这个障碍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实战中逼着自己不停地使用英语。相反地,我周围也有英语本来非常好的学生,后来因为在工作中根本没有使用英语的机会而慢慢地将这个技能荒废了。

其次,是以律师的方式思考和工作的能力。同样地,受限于中国法学院的教育体制,我们在法学院的学习主要以固化的知识点为主,在分析、推理、思辨和表达方面的训练很欠缺。一旦踏上工作岗位,问题马上就来了。如何检索法律,如何解读法律,如何以客户懂得的语言表达令人信服的观点,对我而言都是需要从零做起的事。好在君合内部有非常完善的培训体系,这一传统延续至今,使得我能相对快地完成学生向律师的转化。

再次,是人际交往的能力。我不得不通过加倍努力的工作来填补上述自身背景和能力的缺陷。例如,我当时很少参加同事们午餐的“饭团”,认为饭团的午餐时间都是在高峰时段,而且边吃边聊很浪费时间,不如在高峰时段过了以后自己一个人快速解决。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给同事们留下的印象是不合群,甚至有些孤僻。后来,经过合伙人的提醒后,我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模式,尽量多地参与各种饭团,利用午餐时间和同事们交流各种工作中和工作以外的话题。这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一方面可以把自己从繁重的工作中暂时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和同事们增进了解、互通有无。这一点对一个并购律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我们的工作中时常需要其他业务部门(例如劳动、税务、知识产权、反垄断等)同事的支持,向相熟的同事求援的效果远好过给一个从来没和他/她说过一句话的同事打个冷冰冰的电话。

最后,一个重要的挑战是高薪和其他机会的诱惑。在我工作的十余年里,尤其是在2003至2009年的这段时间里,包括我在内的每个君合律师都面临着来自外所和企业的诱惑。那时时常接到猎头的电话,时常看到同事选择离职而接受这样的机会,而获得两倍甚至三倍的薪酬待遇是十分正常的预期,更不用说投奔的是高大上的外资所或五百强企业了。因此,一个始终存在于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挑战是需要不断问自己最初的选择——即在一个中国本土的事务所里做一名中国律师——是否正确,是否需要给自己一个改变的机会。

2、从年轻律师到合伙人,您觉得其中需要怎样的“洪荒之力”?

我理解,所谓的“洪荒之力”是一种竭尽全力、不遗余力的状态,也是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在参加奥运会阶段所表现出的状态。基于这样的理解,我认为从年轻律师到合伙人,以及在成为合伙人之后,应该始终保持一种持续努力的状态,而仅在必要的时候使出“洪荒之力”。我时常和周围的年轻律师说,我们的职业生涯非常长,在美国和欧洲,律师工作到70岁也并不鲜见。在我曾经作为交流律师工作过的Wachtell Lipton事务所,Wachtell和Lipton两位老先生都八十多岁了,还每天来办公室工作。这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赛跑。因此,不存在所谓的“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一时的落后和不顺也并不可怕。但是,我们的职业需要的是一种持续的努力,不停歇地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迎合法律和实践的不断变化和客户预期的不断提升。我很喜欢这句话:I am a slow walker, but I never walk backwards。在我看来,恒心、定力和持续力要比爆发力重要。

当然,在这漫长的征途上,也有需要使用“洪荒之力”的时候。比如,当我们遇到了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大项目时,就要使用“洪荒之力”去迎接挑战,做好这个项目,而不要以手上还有其他事情、已经安排了休假等理由选择懈怠或放弃这样的机会。其实,除非是在非常顶尖的律所工作,一个律师在一年里能够遇到的被业界和媒体广为关注的大项目是十分有限的。当机会来临时,就要使出“洪荒之力”去抓住它,把“洪荒之力”的效用最大化。对合伙人而言,一个大项目带来的收费是小项目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对于律师而言,一个大项目带来的机会、眼界和挑战也是其他小事情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当机会来临时,就要毫不犹豫地用足“洪荒之力”,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话说回来,在大项目上要用的“洪荒之力”,不是蛮劲,不是一味的加班和苦力付出。要在大项目上能够胜任,其实离不开平时在小事情上的积累和锻炼。要给年轻律师的忠告是,不要一味地盯着大项目,甚至坐等大项目的到来,在工作上挑肥拣瘦。我自己的深刻体会是,年轻律师即使能够参与大项目,其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可能也是非常局限的,其作用更像一部大机器上的螺丝钉。而在常年法律顾问、小型项目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对做大项目依然适用,因为法律规则、政府流程、客户期待、工作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是基本一致的。

还有一个需要使用“洪荒之力”的时候是职业生涯中的晋升环节,尤其包括从中级律师晋升资深律师以及从资深律师晋升合伙人的阶段。这都是职业生涯中的重要节点,而通常都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如果因为一时的懈怠而错过获得晋升的机会,有时候付出的代价可能不止一年的时间,因为晋升取决于事务所的业绩(包括当地办公室的业绩)、竞争者(包括同一专业领域的竞争者)的多寡等诸多不确定因素。

君合的一位资深合伙人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停歇,你可以选择在这一站下车,但没人知道下一辆车何时到来。时不我待,年轻的朋友们需要持续努力,适时发力,这是我的忠告。

3、您觉得现在的“年轻律师”,跟您初出道时有什么分别?

应该说,差别非常大。我们的年轻一代律师已经是80后为主了,也有不少90后的新鲜血液。

从教育背景来看,我刚出道时,君合的初级律师以国内的硕士为主,很多同事选择在工作若干年后出国读书。而现在,我们招聘的初级律师绝大多数都已经完成海外求学经历,绝大多数是美国和英国的LLM,还有个别JD。

可能与绝大多数的律师都是海归有关,大多数律师的家庭都是中产背景。相应地,收入在他们职业选择中所占的权重与我们当年相比降低不少。一方面,这意味着外资所与中资所之间的薪酬差(这样的薪酬差近年有逐步缩小的趋势)对律师职业的影响不再像以前那么大;另一方面,对任何事务所而言,金钱激励或惩罚的作用也较以往大大降低。我明显感受到,新一代的律师可能不太在意奖金上的些许差异,而更在意荣誉、认可、参与大项目的机会等非物质方面的东西。

年轻一代的律师可能也更注重生活的质量,更在意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从合伙人的角度而言,我们可能也需要意识到,律师职业对年轻一代的价值与我们当年相比,可能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4、您对现在有志“Think Big;Do Big”的年轻律师有什么忠告?

我的忠告是,既要Think Big,更要Do Big,两者不可或缺。

Think Big相对容易些。我曾接触过非常擅长于画大饼、吹大牛的律师。他们非常善于描绘美好的未来,但真正需要将梦想中的美好蓝图落地、需要大家一起埋头苦干时,这样的小伙伴却消失了。当然,另一个极端是,我们周围也有不少的律师,终日埋头于案头,沉浸于日常琐碎的工作,而没有对职业生涯的远景和未来有充分的考虑。“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是这样类型的律师需要谨记于心的。

Do Big是个更重要的环节。如果只是空想而不付诸实施,所有好的想法只是空中楼阁。其实,Do Big是从小处积累的。例如,Simon在他生日那天发表的文章中,重申了“通过推广法律专业和教育,提升中国法律界的专业水平,维持社会公义”的理想。而实现这一宏大理想的过程,靠的不仅仅是口号,更需要的是能每天坚持在CLECSS公众号上发布文章,能坚持走访一所所国内法学院,能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和一个个年轻法律人对话交流。

在我看来,Do Big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Do differently。在现在的竞争环境下,体现差异性很重要。我们需要让自己变得Outstanding。Outstanding这个词在英语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杰出,二是与众不同。如果做到杰出很难,不妨尝试做些与众不同的事情。举一个例子,对于绝大多数在大所工作的年轻律师而言,做好合伙人委派的一项项具体工作是最为重要的任务。除了这些本职工作以外,我们有没有想过做一些其他对我们职业生涯有帮助的事情?例如,我们是否可以去法学院和年轻学生做一些分享?我们是否可以在各种法律媒体上发表些文章,增加自己的曝光度?我们是否可以利用好在日常各种场合中认识投行、会计师、评估师,逐步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我们是否可以甄别一个小众的领域、专业或行业,长期深耕,最终独占鳌头?我给团队里的律师的一条建议是,越到职业发展的后期,non-billable的时间对自己的重要性就越大;而我们需要实现的是,在依然完成收费小时任务的前提下,通过诸多方面的锻炼和打磨,造就更好、更强的自己。忠实地记录自己non-billable的时间,悉心观察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日积月累之后会见成效。

在CLECSS 2015年年会上,我曾和与会嘉宾分享过一个观察——在过去的10多年里,法律服务业呈现一个“交叉”的趋势—— 一方面,客户的要求和期待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事务所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In-house的能力和承揽的工作量不断提升,客户的付费意愿和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从这个角度讲,现在入行的年轻一代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巨大的市场机会。对外资所而言,尽管传统的FDI和Inbound M&A业务呈现萎缩,但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和并购业务却如火如荼,在此领域外资所有着天然的优势;对中资所而言,最新的统计显示,排名领先的事务所在2015年的收入都实现了大幅的增长,且收入的涨幅高于人员的涨幅,这是很让人振奋的;对In-house律师而言,新的市场机会也不断涌现,外企不再是唯一的方向,而我也看到不少年轻有为的法律人加入朝气蓬勃的国内民营企业。市场在高速变化,没有人能准确预见未来。但可以说,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与美国、欧洲等成熟市场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当然也有无穷的潜力。

我给年轻人的忠告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持续努力地工作,潜心观察行业的发展,顺势而为,蓄势待发,终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让自己梦想起飞的平台。

  —  END  —

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辑 | Angi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