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传李佳琦花1.3亿买豪宅被嘲:对钱最畸形的态度,是嫌贫又仇富

青年文摘 2020-12-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书单 Author 书单君


点击上方“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点击加星 贴近你心 


作者:轻浊 堇芮 

来源:书单(ID:BookSelection)


最近,李佳琦又上热搜了。


这次是因为有人爆料,他花1.3亿买了一座豪宅。

 


爆料者写道:“姐妹们,你们买的每一支口红,都成了内环线大平层的砖下之魂。”


这种明显挑事儿的说辞,引起了多数人的反感:人家不偷不抢,买个房子与你何干?


但细看下来,飘着浓浓酸味儿的人也不在少数。


有人说,希望有关部门查查他的个税。也有人问,这次疫情他捐了多少?



一副瞪眼叉腰、看人家过得好就不舒服的样子呼之欲出。


虽然,后来又有“李佳琦助理在粉丝群否认买豪宅”的消息,但无论李佳琦的豪宅买没买,网友的评论都反映出了某些人的真实金钱观。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我认为,某种程度上,金钱是丈量人心的一种尺度。


面对自己的钱、别人的钱,人们呈现出了各种奇怪的样貌。都2020年了,可有些人的金钱观,还散发着封建社会的迂腐酸臭。



吃不到的葡萄


李佳琦买豪宅的消息曝光时,有些人嘲讽的理由是:“你一个卖口红的,凭什么挣那么多钱?”


这句话显然只是一个借口,因为有很多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也遇到过类似的嘲讽。


疫情当下,贡献最突出的就是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即使如此,还是有人说:“不明白为什么新闻天天夸,医生明明工资那么高。”

 

如果给这位“不明白”的人同样的工资,不知道他愿不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一线工作。


就连已经84岁高龄、领导抗击非典和新冠两次疫情的钟南山院士,也没能逃过嘲讽者的“火眼金睛”,他们连9年前的纪录片都挖出来了。


2011年,钟南山曾参加过纪录片《中国人物志》的拍摄,片中记录了很多他在医学方面的研究。


但这些研究成果,在儿子钟帷德的爱马仕腰带面前,黯然失色。



爱马仕皮带好扎眼。


儿子有点不朴素啊。


甚至还有人质疑他的收入来源。


说这些话的人可能不知道,钟帷德不仅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人才。


别说只是一条价值6千左右的爱马仕,就算是价值6万的金腰带,只要人家愿意,也戴得起、配得上。


碰到同样遭遇的还有袁隆平。这次武汉封城,袁老一口气支援了200吨大米,知道这件事的人可能不多。但是,袁老前几年在车展上摸了一下豪车,就被揣测生活奢靡的新闻,很多人都听说过。

 


袁老确实有一套豪宅,是国家奖励给他的,但他回头就把豪宅变成了办公室,带着自己的科研队伍,在里面继续研究水稻。


前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时,袁老说:“我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的心愿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全球人民。”


快90岁的老人颤颤巍巍地拿着稿子,一字一句地说,他的心愿是造福全人类。


现在,袁老出行已经需要坐轮椅了,看着这个用杂交水稻养活了全球几亿人口的老人,我觉得,就算他并不在乎物质奖励,但给他多少钱都不为过。



实际上,因为金钱被仇视的不仅仅是名人,我们身边但凡是稍微富裕点的群体,都受到过类似的“歧视

 

之前,有一位家长开车送孩子上学,因为“跑车过于显眼”,引起了其他家长的不满,最后还被踢出了班级家长群。


家长以“引起孩子的攀比心”为借口,可实际上却是自己先在攀比。开跑车的家长并没有表现出优越感,反而是其他家长表现出了玻璃心。



类似的新闻还有:


同学会让最有钱的那位买单——反正他不差那点钱。


留学生或出国旅游出事——为什么不在国内好好待着?


某某借钱不还——他那么有钱,给我一点怎么了?


这些冷嘲热讽和职业与贡献无关,仅仅是一种针对富人的仇视。


但更好笑的是,他们不是仇视富人有钱,他们只是恨有钱的不是自己。


就像蒋方舟在《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里写的那样:


社会看起来是仇富的,但仇富的本质是仇穷,权力和钱仍是仅有的被认可的追逐目标。身为吊丝,向往的仍然是逆袭的故事。



伟大不等于清贫


在那则关于李佳琦“真假难辨”的爆料中,最让人不舒服的一个词就是“砖下之魂”。


这个词酸臭中透露着扭曲,不知道的还以为李佳琦家的地板下,铺的都是连偷带抢的赃款一样。


可这明明是人家辛辛苦苦,一年直播389场,每场直播七八个小时挣来的。

 


“砖下之魂”这个词,把“自愿消费者”拉到“被吸血受害者”的位置,强行把有钱和有罪画上等号。


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长期存在,但又十分扭曲的金钱观:奉献者(劳动者)不能有钱,清贫者最为感人。


一些“感动中国”的新闻,大都是普通人的甘心奉献,或是有钱人的默默捐助。伟大和感动经常和付出、清贫、悲惨联系在一起。


所以,有些人喜欢看“李佳琦捐了600万和成千上万套医护用具”的新闻,不想看他给自己买豪宅的消息。


有些人喜欢看“钟南山坐餐车去湖北救援”的新闻,却觉得他儿子腰上的爱马仕腰带碍眼。


当看到普通人努力奋斗、逆袭成功的新闻时,我们觉得自己和他是一拨人,他的成功证明我们也有上升的希望。


但当他们把钱花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有些人又会觉得,他成了自己的对立面。


这个想法本身就充满了一股精神分裂的味道——大家都渴望金钱,却看不得有钱人为自己花钱。


难道只有散尽家财、清贫一生,才能证明一个人伟大吗?


袁隆平喂饱了几亿人,难道他就该一直穿几十块的衣服,日子过得紧巴巴吗?


古人讲“君子当安贫乐道”,这是一种逆境中的坚守,但是谁说乐道一定要安贫呢?


我从来不喜欢把人推上道德的高坛,用“奉献”模糊背后的付出。


我希望看到的新闻是:


一线医护人员工作辛苦,全部重薪奖励,优先提拔。


社区人员排查辛苦,合理安排调休,增加工资待遇。


…………


也许这种新闻很俗,但至少我们可以跟孩子说:“你看,还是要多读书,努力做有用的事。勤劳可以致富,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一谈起钱,人人都压低了声音


其实,我们对金钱的暧昧态度由来已久。


古人说起社会阶层的排序,总是“士农工商”,一心想着挣钱的商人永远被人瞧不起,认为他们没有气节,没有志向。


就连我们有关钱的形容,都是相互矛盾的。一会儿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一会儿是”钱乃身外之物”;一会儿说“金钱是万恶之源”,一会儿说“没钱寸步难行”。


人们或者俯视,或者仰视,就是没法平视金钱。


那么钱到底是什么?是那张纸吗?是我们劳动的报酬吗?是我们价值的证明吗?


都不是。钱就是一扇透明的窗户,无色且中性。如果没有人站在它面前,它就是没有意义的。


至于为什么人遇到钱就会变坏,那不是钱扭曲了人,而是人内心里本来就有那些恶。


科恩兄弟的电影《老无所依》的结尾,杀手出了车祸,手骨折了,坐在路边的花坛上。两个骑单车的小男孩出于最质朴的善良上前问他:“你没事吧?”


杀手问其中一个小男孩:“你的衬衣多少钱?”


男孩说:“我不介意送给你。”


杀手还是给了他一百美元。


可钱一到手,人就变了。


另一个男孩立刻说:“这钱应该有一半是我的。”一对好朋友开始争吵起来。



我想,科恩兄弟想说的道理正是如此:我们原本是善良的,只是被钱的光芒一照,丑恶的一面就浮现出来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对钱避而不谈吗?


我有一些写小说的朋友,有人约稿的时候,他们最想问的就是,稿费是多少?


可是,他们从来都不好意思直接问出口,总是先问一堆对方有什么要求、自己需要做什么,最后实在憋不住,才怯生生地问一句:稿费怎么样?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似的,觉得很丢脸。


他们怕对方觉得,一上来就谈钱,肯定不是真心热爱写作,一定写得不怎么样。


可是,爱不爱写作,和谈不谈钱有什么关系吗?有付出本来就应该有回报,只谈付出,不谈回报,是傻。而那些听到别人谈钱就不乐意的公司,更是无耻耍流氓。


我一向鼓励朋友,一定要谈钱,毫不避讳,大谈特谈。


对待朋友和恋人,更是如此。我们总是在说,不谈钱,谈钱伤感情,然后把每笔账默默记在心里,积压得久了,又爆发出各种矛盾。


避而不谈,不是解决之道,相反,光明正大地谈钱,才是脱敏的好方法。


只有正视金钱,我们才能像谈论一个普通话题一样谈论它,才有可能不像李佳琦买豪宅的微博下面,那些酸溜溜的仇富者一样,扭曲变形,阴阳怪气。


古人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意思是只要怀里揣了钱,那就是原罪,活该遭人嫉妒,被人唾骂。


但那是古代思维。在当今社会里,合法挣钱的人,就有资格把钱从怀里拿出来,堂堂正正地花。这本来就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至于那些醋溜溜在一旁觊觎的人,让我想起冯唐说过的一句话:“天下只有两件事,一件是关你屁事,一件是关我屁事。”


很显然,别人花自己挣来的钱,属于第一件事。


你的金钱观是?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0年第6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本文转载自一个推荐好书的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由来自《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媒体的资深媒体人共同打造,帮你提升自己,通过读书变得更好。转载授权请联系“书单”公众号。

▽ 更多推荐阅读 ▽


周深、沈腾、张文宏:这样怼人,真是太爽了!


为什么华晨宇争议会这么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