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十几年前的音乐综艺比现在更好看?

青年文摘 2020-12-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哎呀音乐 Author 哎呀妞


点击上方“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点击加星 贴近你心 


作者:阿陶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哎呀音乐ID:iyamusic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似乎很久都没有看到一档好看的音乐综艺了?


即便是前段时间爆火的《青春有你2》,除了“淡黄色的长裙”和那声作出天际的“哇哦”,它真的还有其他吸引你的地方吗?


原以为老牌节目《歌手》会给你带来一丝慰藉,没想到也是狗尾续貂,随着总决赛冲上热搜的,竟然是#歌手剧本#和#歌手难听#。


今时今日,我们已走到“后音综时代”,迷恋和脱粉一样容易,成名和倒塌一样迅速。所有以音乐为名出发的,最后都裹进了流量与浮躁的洪流里摇摇欲坠……


为什么十几年前的音乐综艺比现在更好看?




中国的音乐节目,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那时有个节目叫《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简称“青歌赛”,参赛选手要么是科班出身,要么就是专业院校的学生。与其说是一场选秀,不如说是一次大型艺考。


比赛现场,评委面无表情,惜字如金,除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节目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看点。



节目单调的流程和高高在上的态度,在观众心中并没有留下什么波澜。


而随着新千年的到来,普通草根对参加选秀节目的需求日益增长。正如纪敏佳所说:因为观众需要一个有参与性的节目,不能你自己搞自己玩,大家也要玩。


2004年,主打平民性的《超级女声》应运而生,参赛标准就一条:只要是你是女生,就可以来参赛。


低门槛的诱惑,使得“超女”盛况空前。


2005年,“超女”报名人数一度突破15万。15万人报名是什么概念?至今还没有出现过,报名人数能超过“超女”的选秀类节目。


当年杭州报名点的现场,5000人排队,12个小时的等候,就为了填一张报名表


更夸张的是成都,报名首日就人员爆满,甚至还有从内蒙古坐二十几个小时火车赶来的人。



参赛选手的年龄,上可以达到89岁,下可以达到6岁,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老少皆宜,全民狂欢。



连出租车大哥都心动了,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性别。



最有趣的莫过于节目海选现场的表演了。


没有任何滤镜美化的全程直播,不修音不加伴奏的纯人声清唱,没有任何多余情节,不需要个人介绍,上来直接唱,有些人刚开口就被劝退。


有的选手一上场就开始开个人演唱会,抄起扫帚当话筒。



有的选手记不住歌词,干脆把词写在手上。



有的怕自己去参赛,家里的小狗孤独,索性带着一起上场。



更夸张的是,有人唱到一半,客户来电话了:“不好意思,我先接个电话。”



选手们唱的歌也是五花八门。


口齿不清的6岁小姑娘唱蔡依林的《爱情36计》:“是谁说漂亮女生卖大脑,只懂得暧昧和虾饺。”


唱完被评委劝退:年纪这么小还是多学学儿歌,别整天爱情来爱情去的。



即便这些表演有点儿不忍直视,难以入耳,但都不妨碍她们的自信:有个选手怕自己以后太红了,临走前还主动要给评委们留个签名。



正是在这样一锅大乱炖中,顶着刺猬头、跳着拉丁、声音像男孩子的酷女孩李宇春,打着鼻钉露着肚脐、笑起来整个教室都能听到的何洁,不会化妆、顶着高入云端发际线的张靓颖,戴着眼镜、全程紧张连话筒都掉到地上的周笔畅……她们脱颖而出,走到了决赛,拥有了自己的粉丝团,也完成了蜕变。


在最终的PK赛中,为了给自己的偶像拉票,成千上万的粉丝走上街头,举着偶像的超大幅海报,拿着扩音器,高喊着口号,呼吁路人支持他们的偶像。



在那个投票还需要靠短信的时代,短信投票费用的最低标准为0.5元/票(移动用户是1元/票),而当时的一杯奶茶也就两块钱。


即便是这样,最终所有选手得到的累计票数还是超过了3亿票,而在总决选直播的短短2个小时里,全国观众通过短信总共投出了8153054票,李宇春一个人,就拥有300多万票。 



如今,距那年“超女”,已经过去了整15年。当年稚嫩的偶像们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那些为偶像而疯狂的粉丝们,也都变得理性和冷静,走进了人生的新阶段。


但不变的是,这些粉丝依然还是爱着他们的偶像。




人们不禁发问,那时候的“超女”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在人们心中留下这样深的印象?


其实,台下的粉丝之所以爱着台上的偶像,正是因为台上的女孩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他们的追求与渴望。那些自己想表达的,偶像可以帮他们表达;那些自己想做的事,偶像可以代替他们做到。


留着短发的李宇春,代表着叛逆张扬不循传统的个性。家境普通,只能在酒吧卖唱赚生活费的张靓颖,代表着独立自主的励志。



不管是登上《时代》周刊的李宇春,还是激动地与总理握手的周笔畅,人们在她们身上看到的,是一种实现梦想的可能性。那时候的人们,真的相信通过参加一次选秀,自己的梦想就可以被实现。



所以,各种各样的女孩,带着这样的想法,从四面八方赶来这里,期待站在舞台上发光发亮。


正是因为这种朴素且简单的内核,才掀起了全民超女热。


“超女”掀起的狂热,让各大卫视看到了选秀节目的巨大市场,从而催生了大量同质化的节目,间接导致选秀综艺的热度渐渐消失。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后,中国音综在2012年迎来了触底反弹。


一档由国外引进的本土化节目《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推椅转身、抢人大战的全新模式,以演唱实力为唯一晋级标准的高要求,成功赢得了大众的视线。



那年夏天,好声音几乎成为家中唯一一个不用抢遥控器的节目,一家人都能在节目里找到自己喜欢的歌手和曲风。


“转了,转了!我就知道,庾澄庆肯定会转的!”


导师们为了抢到优秀歌手的唇枪舌剑、妙语连珠,更是制造了大量的话题和笑点。


杨坤的经典拉人话术,甚至出圈到拥有专属的百度词条:



邓紫棋后来在《中国有嘻哈》中的那一句“我帮你唱Hook”,估计也是从当年那英那句“我帮你唱和声”学来的。哈林就比较逗了,也没有什么花哨的话术,直接从座位上蹦起来一个劲儿地喊。刘欢,作为大多数选手“爸爸妈妈的偶像”,当然要保持稳重,所以只好打温情牌:“跟着我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好前途,但我会给你最好的。”



节目播到后半程,收视率惊人,其收视成绩、话题度、广告费,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想象。


《中国好声音》的火爆,将音乐综艺从超女的1.0时代过渡到了2.0时代。


即便《中国好声音》比起超女,参赛的门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草根选秀的内核依然没有改变。


在初期的选拔中,会有专门的人去民间寻找优质人才,然后会对应选手的出身和背景整理成一个故事,在比赛中,由导师提问,再由选手自己讲出。那还是一个男选手敢名正言顺带着正牌女朋友去参加比赛的年代,因为他们就是去唱歌的。



回看第一季好声音的选手集锦,真的是“神仙打架”,会有那种没有被选中而让你觉得可惜的参赛者,却没有那种被选中之后被质疑的人。


因为节目没有大手笔地去做后期修音,没有搞得所有人都像行走的CD。当时的节目组,也没有故意制造导师和观众的矛盾点来炒话题。




操办过超女快男等爆火节目的湖南卫视,眼看浙江卫视凭借《中国好声音》风头十足,也准备做一个节目分一杯羹。


这个任务交到了洪涛手中。2013年,湖南卫视买下韩国一档节目的版权,引进中国,就有了《我是歌手》(后改名《歌手》)



《歌手》的比赛形式与以往其他节目最大的不同就是,参赛选手不再是普通草根,而是已经成名多年的一些实力歌手。


第一季时,洪涛从湖南飞到北京,又从北京飞到重庆,不顾台领导、专家顾问、团队成员的一致反对,毅然决然地请来黄绮珊:“她一定会是这个节目当中的一个核武器。所有领导都反对,但我当时就说,我作为一个总导演,一定要她,而且一定要相信她。”



在当时的国内主流音综里,几乎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愿意那时的黄绮珊舞台的节目了。


盘点前几季节目的“黑马”们,都证明了一个好音综可以对乐坛的正面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歌手》的初衷,是为了把更多的优秀歌手请到一个舞台上来,通过竞演的方式为观众们带来更多不一样的音乐,让观众看到这些歌手的另一面。这是导演洪涛的梦想,也是歌手全体工作人员的梦想。


于是我们可以看见:


一本正经的韩红唱起了摇滚和流行歌,没事儿还能来一段rap。



国民级草原大汉腾格尔竟然很逗。



以嗓门大著称的谭维维,唱起民谣来原来这么深情。



最颠覆人想象的是,温文尔雅的李健,竟然是个段子手。



全新的形式和歌手的卖力演出,很快取得了成效,《歌手》的收视率一度超过老牌综艺《快乐大本营》和《非诚勿扰》,成为一档全民性节目。


把节目做到殿堂级水准的背后,是导演洪涛和节目组的不懈努力。


第一季首播的时候,有些工作人员甚至三天两夜没有回家,衣食住行都在工作室完成。



桌子上巨大的显示屏常常通宵亮着,好像从来没有白天夜晚之分。



除了节目组的用心,参赛歌手也有着他们的追求。《歌手》第四季时,洪涛想请张信哲来参赛,但张信哲却迟迟没有答应。


网传张信哲将参赛的消息一度被定为谣言,直到张信哲真的登上了《歌手》的舞台。那晚他携近20名孩子,共同演唱了一首《亲爱的小孩》,感动不少观众。



事后才知道,张信哲与洪涛做了一次“交易”,张信哲来参加比赛,《歌手》节目会发起一次公益活动,援助台湾偏远地区的小朋友,获得音乐教育的资源。



如今,几个年头过去,已然跻身老牌音综的《歌手》也迎来了自己的瓶颈期。《歌手·当打之年》的评价十分两极,不复当年的荣光。




以前的音综好看,贵在那份真。不管是《超女》的“全民皆赛”,还是《中国好声音》的“你的梦想是什么”,亦或是《歌手》的“一切都是为了音乐”,离不开的都是那份对音乐和梦想的简单追求。


而如今的音综之所以不那么好看了,是因为其中掺杂了很多功利和浮躁的因子。很多节目为了流量,放弃了自己的初衷和坚持。表面上看起来,节目中的梗多了,流量多了,似乎很热闹,但已经很少有节目里的歌能被普通听众加进歌单。



一个只靠梗和炒作火起来的节目,并不会让观众如何热爱它。


而对于选手来说,短暂流量洪流的聚合给他们带来的热度,终究会因为没有实力、没有作品,而被淹没在流量的大海中。等节目结束,观众除了能记住几个梗,并不会如何关注这些艺人。大浪淘沙,日月更迭,新的节目会出现,新的梗又会出现,观众热衷于追逐的,只是那些梗带来的快乐而已。


归根结底,一档节目长命与否,最终还是要落到节目的质量上来。有了口碑自然会火爆,但如果只靠着炒作和玩梗,鼠目寸光地榨干每一点流量,最终也只能被流量所反噬。


哎呀音乐

ID:iyamusic


全网最喜欢黑贝斯手的公众号,每天推送音乐圈最新资讯音乐干货!你还在为学音乐贵、找不到老师而发愁吗?这里有一大波音乐网课,吉他、尤克里里、钢琴、贝斯、架子鼓、声乐等课程,流行、爵士、金属、R&B……各种风格,等你pick~


长按扫描关注


▽ 更多推荐阅读 ▽


9年了,那个卖肾买苹果手机的17岁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


没有腿,怎么跳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