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年嘲笑一遍毛坦厂中学的孩子,累不累?

青年文摘 2020-12-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为你写一个故事 Author 帅帅


点击上方“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点击加星 贴近你心 


作者:雷斯林

来源:为你写一个故事(raistlin2017)



前两天因为高考,B站上一部2015年的纪录片《高考》又火了起来。


这片子一共有6集,讲了四个群体高考的故事:毛坦厂中学复读生、农民工子女、贫困山区的孩子,以及放弃高考出国留学的学生。


看看他们,你就能明白,导演想要展现的本来就是一个高考制度下,不同群体之间的巨大差异。


有些人能轻松进入高等学府,有些人要累死累活才能上大学,这就是现实。


一般人看到纪录片里真实的差异,应该是理解,甚至是同情,对吧?


但偏偏,弹幕把这种差异变成了嘲笑、讥讽、优越。


尤其是前两集《毛坦厂的日与夜》,当镜头拍到这些学生在高考倒计时大声宣誓时,可能是过于正式了,弹幕统一在刷药水哥的梗“害怕”。



当一个女学生用不断重复的方法背英语、读单词的时候,弹幕在说:“鬼才这样背”“师傅别念了”。



还有,因为来毛坦厂的学生大多都是复读生,所以有一个环节是表达自己重考一次的决心。


有个女孩子对着稿子痛心地说,自己的高三荒废了大半年,所以要来拼搏一把的时候,弹幕在说“鬼话连篇”,还有人判定这孩子的未来“够呛”。



我知道,可能很多人在接受优质的教育,可以轻松上个好大学,并不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


但不认同,不应该成为嘲笑毛坦厂学生的资本,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事实上,每次高考,毛坦厂学生都会上热搜,每上一次热搜就会被嘲讽“高考机器”。


你看,今年的热搜是毛坦厂低调送考,没有了往年91666的车牌号,没有了专门聘请属马的司机师傅。


就是一排排母亲穿着和自己不太搭的旗袍,为了讨一个好寓意“旗开得胜”,下着雨打着伞拥挤在一起送考。



然后就有人说,高考就是新时代的“科举考试”。



有人说,若干年后,又一批机器人要出现了。



眼熟吗?


非常眼熟。


我记得很清楚,去年高考时的热搜,是一位毛坦厂考生一年做了5000张卷子,所有的卷子堆起来足足有一米多高。


而且因为熬夜做卷子,免疫力下降,需要提前吃一些药物预防生病。



但新闻下面,依然是一片嘲讽的声音:刷题机器,意义在哪儿?



还有一些直接断言孩子们的未来的评论。 



还有人把毛坦厂中学和中国造不出芯片生硬联系了起来。



更常见的是,把那些拼命努力的人比喻成“废品”的评论。



评论一个个趾高气昂,满是讥笑和讽刺,简直看得我目瞪口呆。


可能有人会说什么,“素质教育难道没有刷题重要?”


当然,素质教育当然重要。


但问题是,毛坦厂位于大别山地区,是一个山区中学,地理位置很偏,生源也非常差,基本都是第一年高考失败,家里花钱送到这里来复读的学生。


这里的经济落后,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没有拔尖的产业,甚至毛坦厂学校本身是支撑这个小镇经济的关键。


这里大部分人最后的出路,就是留在山区,找个人结婚生子过完一辈子,或者去工厂打工、送外卖快递。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根本没有现实条件去搞素质教育。


实际上,即便是被人看不上的应试教育,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这辈子也只有高考这一次翻身的机会。


这些孩子为了这一次机会拼尽全力,可耻吗?


每年高考都要嘲笑一遍毛坦厂中学的孩子,真的有意思吗?




有一个名言叫“何不食肉糜”。


说是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树皮,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大为不解。


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上面那些嘲讽毛坦厂的人,大概也是如此。


他们不知道,在广大的中国地区,有无数卑微的家庭,没钱没势没人脉,没有任何背景能和其他人去竞争。


这辈子,这一个人,这一个家庭,甚至家族,都只有高考这一次走出去改变命运的机会。


我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叫《出路》,导演郑琼挑选了三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记录了他们的成长历程。


马百娟,甘肃省会宁县的一个小女孩,穿着不合身的玫红色衣服,背着破旧的书包,齐步走般摆着胳膊,在曲折的山路上走得精神抖擞,露出童真的笑容。


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马百娟一家的生活开支一年不超过50元,她的早餐只是用水泡一泡冷掉的馍馍,唏哩呼噜地吃完后就出门了。


她的梦想是能通过高考上北京的大学,每个月挣1000多块,帮助家里买白面,因为家里的面总不够吃。



徐佳,和千千万万个挤上高考独木桥的你我一样,把高考当成是跳跃阶层的唯一途径。前两次复读,徐佳的高考分数都是497,他怀疑是上天在捉弄他。


在经过短暂的打工生涯后,21岁的他再次回到校园里,他想着,考上大学,是早亡的父亲对他唯一的期望。


尽管有过一段时间的羞辱感以及自卑感,手抖、做不进去试题,但高考始终是自己要第三次面对的一道坎。



袁晗寒,从小生长在一个艺术感极强的家庭里,妈妈在电视台工作,家里生活富裕。


由于成绩太差,17岁的袁晗寒从美院附中退了学。生活富裕的她开过酒吧、卖过东西,后来去了德国学习艺术,在国内的公司实习。


在同龄人埋头苦学的时候,她最大的任务是打发生活里的无聊。



这三个人在纪录片里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


马百娟因为家里穷,父亲不让她读书了,自然没有参加高考。年龄不大的她早早就在村里结婚生子,和村里的上一辈人一样,挺着大肚子干农活。


徐佳经过了三次高考,终于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公布成绩的那天,母亲和奶奶在父亲的坟前哭唱。大学毕业后他找到了工作,在武汉买房结婚。


袁晗寒留学回国,开了一家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生活得风生水起。


许多人可能一辈子是马百娟,好一点是徐佳,但永远不会是袁晗寒。


这就是现实的差距。


就像去年,王思聪在和花千芳的骂战中,说了一句惹怒众人的话:


“9012年了,还有没出过国的傻×?”



王思聪不知道,在中国,没出过国的是大多数,而且是绝大多数。


根据2016年底公安部给的数据,2016年底,中国居民持有护照的只有1.29亿人,不到人口的10%,而根据彭博社2018年的数据,中国居民因私持有护照的只有5%。



就算所有有护照的人都出过国,那中国出过国的人数也只有10%。


也就是说十个人中间只有一个人出过国,没出过国的是绝大多数。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我们的本科率只有4%。


虽然在大家的印象中,现在的本科生一抓一大把,但如果仔细算算就会发现这是事实。


下面是中国恢复高考以来,各年的大学录取率和录取人数。



可以看到,40年下来,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一共1.15亿人。


根据2014年教育部给的数据,那会儿我国专科和本科在读人数几乎是1比1,所以这1.15亿人中至少有一半人是专科生。


也就是说本科生一共只有5700万人。


那中国有多少人呢?中国有14亿人。


这么一算本科率确实是4%。


除了出国和本科率,还有收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上半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中位数12186元。(可支配收入不是说减掉你的开支,而就是拿到手的钱。)


也就是说,如果把我国14亿人按照收入排个序,那第7亿名,一年下来能赚到的钱,还不到2.5万元,开支还要更少。


而今年的数字更加直观,中国仍然还有6亿人每月收入不足1000元,注意看,是6亿。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1000元只是一顿饭钱、一瓶酒钱,但这已经是中国一半人整整一个月的收入了。


这些冰冷的数字,才是真实的世界。




所以,我们真的没有资格站在上帝视角,去嘲笑那些在高考的独木桥上拼命努力的孩子们。


白岩松在一次采访中,说过一段话:


“无论如何,我做不出任何嘲笑毛坦厂中学的事。当你没有各种‘二代’的光环时,对于未来,只有靠自己打拼,而读书高考之路,也算是其中一种。”



白岩松接着说:


“在毛坦厂,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打工家庭的孩子。


“父亲在外打工,母亲留下来照顾孩子。几个母亲必须轮换,因为没有一个母亲可以承担这么大的经济压力。这个母亲在这儿给三四个孩子做饭三四个月,打工去了,这三四个孩子的下一个母亲再来接班。


“你想想,能把院墙外的柳树当神树去祭拜的,都不是富裕的父母。”



高考背后承载的,是无数个家庭渴求的公平、尊严、梦想。


诚然,如今的高考中仍有一些毛病,这里面涉及到教育体制、应试教育。


每一年高考,这些问题都会被媒体揪出来放大。


但一个事实是,他们口中的高考,是这些没坐过飞机、没出过国的家庭找到的最好的出路了。


而且,考上还不错的大学,真的像他们说的没有用吗?


我们经常能看到有人用个例说事,说A老板小学都没毕业,手底下都是大学生;B老板中学没念完,一年赚几个亿。



但从数据上来看,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平均收入远高于没念完的人,而且收入水平是随着学历水平递增的。



这才是真相。


如果真要举个例的话:马化腾是深圳大学的,马云是杭师范的,李彦宏是北大学霸,张朝阳是清华大学。在那个年代考上大学,可以说他们都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你再说考上大学没有用?



还有,总有人拿美国作为例子,讲美国学生压力小,完全不学习。


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是这样的,美国孩子也很用功,有的可能甚至要在课外上九门辅导班。只有很差的公立学校的孩子真的不学习,但他们的命运如何呢?


耶鲁法学院的J.D.万斯,在《乡下人的悲歌》一书中这样说:


“把我带大的外祖父母连高中都没毕业,而我的整个大家庭里上过大学的人也寥寥无几。各种各样的统计都会显示,像我这样的孩子前景黯淡——我们当中幸运的那些,可以不用沦落到接受社会救济的地步;而那些不幸的,则有可能会死于滥用药物——我的家乡小镇仅仅去年就有几十人因此死去。


“……他们不是什么恶人,他们只是一群寒门的乌合之众,一直在挣扎着前行。”


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看不到希望,这就是阶级固化。


美国的智库皮尤中心也做过一个社会流动性研究项目,他们的发现是:


在过去40年的时间里,真正实现了收入增长和阶层跨越,跳出父母阶层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有16%的人,收入和财富比父母在同样年龄时要少,也就是向下坠落,掉到了下一个阶层。


如果是出身底层,要连升几级进入中上阶层,这样的跨越,英语里叫rags to riches,大致意思是“白手起家”,也可以说是“寒门出贵子”,更贴切一些的翻译,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吊丝逆袭”。


只有4%的人,能够实现这样的逆袭。


在美国,任何问题里都有种族因素;种族是一辈子没法改变的,任凭你再努力也无法改变。


但在中国,高考可以改变你的命运。



不能否认,高考,在中国是现实阶层跃升的关键通道。


虽然随着大学的普及,大学本科生的含金量其实是在迅速降低的。


但是即便这条路越来越狭窄,对于许多孩子而言也是别无选择的。


谁都想活得轻松,但不是谁都能活得轻松。


他们只是心有不甘,不得不奋斗而已。


我们没有资格嘲笑任何一个平凡的梦想,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的那样——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 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不要嘲笑任何一个

努力奋斗的人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0年第15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本文作者雷斯林,他之前有个同名公众号被封了,欢迎关注他的新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 更多推荐阅读 ▽


我们终将成为朱朝阳


当代大型迷宫探险:出门坐公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