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完“浪姐”总决赛,我不再想活成她们的样子

青年文摘 2020-12-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书单 Author 书单君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轻浊

来源:书单(ID:BookSelection)


无法乘风破浪的姐姐们


被称为“热搜制造机”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前几天迎来了总决赛。


然而,即使舞台做得再华丽,宣传做得再到位,它在观众们心中,也已经不再是开局时那个光芒万丈的“浪姐”了。


这就像一场万众瞩目的盛宴,开场气势恢宏,入席者闻声而来。“平均几分钟一个热搜”,“姐姐们个性迥异,坚持自我”,我们都期望这场盛宴会有多么与众不同。


临近散场时,却高开低走,豆瓣评分从8.5分,一路掉到7.7分,逐渐沦为一场“以讨好观众为目的的普通节目”。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还记得“浪姐”开播时对自己的定位吗?这档节目,打出的口号是“为了打造与众不同的、有个性的女团”,为了展现30+女性的独特魅力,找到女性在年龄、青春之外的另一种美丽——独立、个性、做自己。


说实话,姐姐们刚到现场的时候,真的可以说是光芒万丈、自由任性。


节目组问张雨绮:“你脸上是不是有油?”

张雨绮直接说:“这不是油,这叫高光,你不懂,故意这样的。”


节目组问伊能静:“你能不能把膝盖挡一下?不好看。”

伊能静说:“挡不了,这是个裤子。你们能不能配合我?不要让我配合你们。让我舒服地坐,自然点儿行吗?”



节目组问:“提到女团你有什么印象?”

阿朵说:“青春无敌,有时候甚至有点二,有点疯癫。”

宁静说:“大家一起做一样的动作,你看不到我。动作越整齐越看不到我,有什么特点呢?”


结果一上来,评委先给了个下马威:声乐超强的丁当,因为“声音太好了,放在女团中不和谐”而被打低分;个性十足的阿朵,因为“太有个人特点,组建女团的话担心很难磨合”而被打低分。


那时,每个被打低分的姐姐都是不服气的:不是为了打造与众不同的女团吗?如果按照普通女团的标准来要求,那跟20多岁青春靓丽的女团还有什么区别?


她们没有质疑自己,而是认为,你评判者的标准有问题,我就不想那样。


这才是真正的乘风破浪,迎头的浪再大,我也要打破它。



然而,这样的情况没有维持多久。


最有科技未来感、说自己就是个AI的朱婧汐,和最民族风也最世界风的阿朵,很快就被淘汰了。开局使唤人端茶送水的“少奶奶”黄圣依,为了讨人喜欢,变得越来越小白花。


以抱一把吉他柔声弹唱开场的万茜,发现“只唱歌、站着不动的总是票数很低”,于是后来的选曲里,挑的全是以舞蹈为主的歌曲。


当姐姐们发现,自己的生杀大权被台下的“小浪花们”掌控时,为了在节目里“继续活下去”,什么个性,什么做自己,早已被抛到脑后去了。


乘风破浪的口号喊得再响亮,但游戏规则早就暴露出,这不过是一档30岁+的《青春有你》。



我每次看《乘风破浪的姐姐》时,最心疼的环节,就是姐姐们演出完后的拉票环节。


看着一个个说着“我都30多岁了,我就是想要做自己,是不是可以不用迎合别人了”的姐姐们,为了让小浪花们多投自己几票,在台上扯开嗓子喊着“选我选我,我爱你们”时,我总有一种恍惚的感觉。


说好的30+女性的独特魅力呢?说好的与众不同呢?乘风破浪而来的姐姐们,最终发现,你即使再有个性,不讨喜就得“”。


哪里有什么“乘风破浪”,想在节目里继续走下去,还是得“随波逐流”才行。



“浪姐”的转变,像极了职场里的我们


一开始,我是将《乘风破浪的姐姐》当作综艺来观赏的。随着节目的推进,我越来越发现,姐姐们在节目里的挣扎和改变,不就是我们从初入职场,到适应职场的过程吗?


这哪里是什么综艺,简直就是一部职场题材的象征主义电影啊。


一个刚刚毕业,只身面对职场的青年,脑中所想的通常是什么?一定是追求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要远大于受领导喜欢、不被社会规则淘汰。


我有很多这样的朋友,一开始叫嚷着:爷就是来乘风破浪、找寻自我的!没过多久,朋友圈发图“加班到深夜”的,一定有他的身影。


再过几年,问他对职业的看法,往往都是:活着就好,别被开除。


《乘风破浪的姐姐》里包含着的,便是这样的内卷化过程


还记得女王范儿十足的静静子,刚来节目时的状态吗?


第一场个人秀结束后,评委杜华问她:所以你想要尝试跳舞吗?宁静说:我不喜欢,我特别抗拒跳舞,但又有点想尝试。



已被绕晕的杜华又问她:那你愿意成团吗?宁静说:我不打算成团,因为,为什么是我呢?


所有评委头顶黑线。宁静平静地坐在他们对面,满脸写着:轻松点,姐就是来玩玩的。


再看看后来的静静子,几乎场场都当队长,“我就是想展示自己”的论调,也渐渐变成了“我需要再努力一点,不拖大家的后腿”“我要为我的团队负责”。


她从坚决不想跳舞,到为了节目效果,冒着腰伤复发的危险,也要去挑战最高难度的舞蹈。你可以说她是因为团队的责任心,为了姐妹的情谊,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就这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面对淘汰的压力,佛系的宁静,再也无法处之泰然了。



个性十足的青年,遇到职场规则时,就是这样——被推着必须努力,被推着担起责任,最后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


而蓝盈莹,则是另一种人。节目开始时,她的人设便是一个努力又自律的女人,训练时不仅自己要绑沙袋,还要给每个队友发一个沙袋,表示“基本功最重要”。


可到了后来,再也没有人强调她的“努力”了。因为人人都被逼成了蓝盈莹。不论开始多么懒散,只要有想赢的动力,都会变成加班加点的“奋斗狂魔”。


蓝盈莹茫然四顾,发现要想突出,“努力”已经不够用了,得“拼命”才行。


内卷的车轮一旦走起来,就很难再停下了。



什么是内卷化?通俗的解释就是:“宁可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


用剥削、压榨自己的方法,来取得一点竞争优势。这样一来,同行为了生存,也要被迫自我剥削。


放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里解释,就是:这是一个看排名的节目,所有人都做自己、轻松愉快地排练,以及所有人都拼了命去努力讨好观众,二者的结果是一样的。


然而,在轻松的氛围里,只要有几个人开始拼命,所有人都得跟着一起拼命,才能维持之前的平衡。


放在职场里解释,就是一个加班竞争的过程。活儿就那么多,原本大家都能在正常下班时间做完,但是只要有几个人开始加班,为了不被淘汰,所有人都得被迫加班。



幸亏,人生不是“浪姐”


有趣的是,《乘风破浪的姐姐》里最内卷化的地方,并不是在场上,而是看不见的复活榜投票里。


按理说,在复活榜里努力刷榜投票的人,应该是粉丝才对。自己喜欢的姐姐被淘汰了,让亲朋好友帮忙打榜,这无可厚非。


姐姐们对此原本也是佛系的,直到网上传出许飞为了复活,疯狂靠水军拉票打榜。原本没什么复活机会的许飞,排名唰唰地往前走,那些在榜上的姐姐们就开始慌了。


为了维持原样,只能被迫地开始打榜拉票。一人打榜,所有人都得跟着一起打。



是不是无处不内卷,无处不竞争?


现在,《乘风破浪的姐姐》总决赛结束了,我想,那些为了留下而被迫努力、被迫讨喜的姐姐们,回到她们的现实生活中,一定还会变回原来的样子。


回看这个节目时,她们或许会疑惑:我当时是为啥,这么拼?或许也会顺带着想起来,自己来节目之前真正的初衷和目的。


这么一个为了展现30+女性独特魅力的综艺,最后终于除了“努力,奋斗”,什么也没展现出来;这么一档开播时让网友直呼“突然觉得年龄都不是事儿了”的节目,最后终于朝着截然相反的方向去了。



甚至有网友说:以前我都没那么怕老,但是看了“浪姐”以后,更恐惧年纪大了。难道好不容易活到了30多岁,还要继续为了看人脸色、讨人喜欢而活着吗?


节目放到最后,我从姐姐们的目光里,再也看不到轻松自在。如果说《乘风破浪的姐姐》是一部职场的隐喻,那么它无疑成了我们最不想要的职场环境——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在负重前行、被迫努力,一切只为了赢。


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必定会变成“浪姐”们的样子呢?


也不尽然。


西蒙·斯涅克在《无限的游戏》里提出了一个概念:岔路口有两个方向,一个名为“胜利”,一个名为“满足”。


通向胜利的路,目标就是赢。冲向终点之后,曲终人散,一切都将结束。


通向满足的路,旅途漫漫,直到生命终结也不能走完,但是我们可以一路驻足欣赏沿途的风景。


《乘风破浪的姐姐》毕竟是一个节目,注定是有限的。


它只有12期的长度,目的就是选出几个获胜者。而职场不同。虽然职场里有一些宏观的规则,但每个公司的生态又各有不同。


不喜欢《乘风破浪的姐姐》规则的姐姐,能做的只有退赛和适应现状。


而我们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却是无限的。它有各种各样的岔路,选择上也趋于无限。


不喜欢当下公司生态的人,可以选择跳槽、自己创业、自由职业……


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自己定义“赢”的概念。有人觉得挣大钱就算赢,有人觉得找到热爱的事业就算赢,有人觉得过上理想的生活就算赢。


不论哪种,都不需要由别人投票,来决定你的输赢。


这么一想,人生还是比“浪姐”,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转载自一个推荐好书的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这里有一群三观正的读书人,与你分享思考,推荐好书。关注书单,我们一起通过阅读,变成更好的人。转载请联系“书单”公众号。


▽ 更多推荐阅读 ▽


被围观“审判”的央视主播张宏民,犯了什么错?


不会喝奶茶,还怎么在社会上交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