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放过刘亦菲吧!《花木兰》再烂也不是她的锅

青年文摘 2020-12-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书单 Author 书单君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邹雨

来源:书单(ID:BookSelection)


上周五,因疫情而命途多舛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终于在国内院线上映了。


我从去年一直等到现在,得知消息后,立马满怀期待地贡献了一张电影票。


看完后却一脸蒙,只能发出一句“这到底讲了个啥?”的感慨。


打开豆瓣一看,《花木兰》的电影评分只有4.9分。


明明珠玉在前,1998动画版《花木兰》改编得那么成功,为什么影版却扑成这样了呢?


不过仔细想想,觉得这事一点也不冤。


2020年的《花木兰》,吃相太难看了。



当女性力量成了“鱼饵”


2020版《花木兰》,整个故事脉络并没什么变化。


还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最后通过在战场上的突出表现,赢得了军队以及家人的认可。


不一样的地方是,这次特别凸显了花木兰的女性力量,并且跟原来“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定不同,电影选择让木兰在打仗途中就表明了女性身份。


这种改编本来更加符合实际,女性身份的自我暴露没有问题,但问题是,展现女性力量的方式非常尴尬。


木兰原本是一个凭借个人努力获得成功的巾帼英雄,在这部电影里,却变成了靠天赋一路技压群雄的“神奇女侠”。


电影一开场,动画版《花木兰》中性子有点野的小姑娘,已然变成了武力值极高的怪力少女,一个撑竿跳,就能完美从3层楼高的地方跃下。



在军队的竞赛中,木兰则能凭借比男人还要强的蛮力,扛着两桶水登上山顶。


最后她大杀四方,救了皇帝,靠的也不是聪明机智,或是后天习得的力量,而是天赐神力——“气”。


至于这个气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没人知道。


之前版本的花木兰,都在极力地掩藏女性身份,但2020版的花木兰,则数次试图告诉大家——我是个女人。


主动上报不成,她就在战场上脱下盔甲,披下头发,策马奔腾,只为了要以女性的身份去战斗。


 

我看的时候心一直揪着,这万一被注意到,变成活靶子,对面军队万箭齐发可咋办?


但迪士尼显然不在意这个。


为了拗所谓的“女性力量”,逻辑性、可看性,都得让步。


好好的史诗级电影,就这么给拍成了“爽片”,还拍得不伦不类。


而比起动画版《花木兰》中女主的反思:“我也许并不是为了爹爹,为了尽孝,我也许只是想证明自己有本事。我想当我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会看到一个巾帼英雄。”真人版的落点则显得滑稽而又落后。


花木兰凭借个人努力,拯救整个国家于危难之中。



在被皇帝认可并封官之后,她感到的不是荣耀,而是“我的出走背弃了我的家庭”,并且还决定放弃一切,回到家中进行弥补。


但事实是,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巨大的危险去了战场,免去家中父亲战死沙场的残酷结局,也让家族不会因无人服兵役而违反法律。


到头来,却因一个和她个人几乎完全无关的品质——孝,被歌颂和嘉奖。


而由巩俐扮演的女巫,法力无边,一个人就能攻下一座城,但她心目中最渴望的,却是被部落认可。于是,哪怕始终被轻视,她也甘愿俯首称臣。



这是哪门子的为女性唱赞歌?分明就是在抹黑女性。



所谓的“女性独立”,还是在进行规训


纵观整个市场,你会发现,不管是影视剧、综艺,还是女性相关的消费品,越来越多地在提倡女性独立。


《三十而已》《二十不惑》与《乘风破浪的姐姐》几乎同期上线,随后,《摩天大楼》《他其实没有那么爱你》又接踵而来。


相关题材的作品,简直多到让人觉得疲惫。


社会开始关注女性群体的生存现状,这本身是好事,但前提得是,要关注到问题的核心。


但实际上,他们并不真的在意女性的生存现状或者感受,更多是想借这个概念,大捞一笔。


对资本来说,“女性独立”和“七天美白”没什么太大差别,只要能讨好女性受众就成。


也因此,口号式的台词,为展示“女性独立”的无脑剧情,才会一次次不断出现。



说到底,这都是伪独立。


表面上是强化了所谓的女性力量,但实际上,背后反而是强化了对女性的要求。


花木兰有“气”,力量感比男人们还要强。


顾佳又美又有经济头脑又会照顾孩子,打起架来也毫不手软。


浪姐们不管是30岁、40、50,都长得像20一样,要有钱有颜有背景,才值得被羡慕。


但是现实中,有几个人能有这样的天赋和机会呢?


大部分的女性,被困在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下、婚育带来的巨大压力下,连喘口气都很难了。


这根本不是什么为女性发声、展示女性人生的更多可能,而是堵死了正常女性想要做到独立的路。


而且,你有没有发现,在达到高标准之后,女性还要靠自我矮化,才能赢得赞美?


木兰战功赫赫,但最后受表彰,是因为孝。


烟花公司的经营,明明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靠顾佳,甚至创业这个点子,都是顾佳提出来的。然而她还是得睁着星星眼说:“都是老公的功劳。“



浪姐们原本是一群特立独行的女性,最后为了人气和热度,还是得走青春女团路线,回归“传统审美


说白了,就是既要吸引女性流量,又不承认女性面临的困境和本身的能力——不仅要挤对你,还要从你兜里掏钱。


有人可能要说,这不过是些文艺作品罢了,没必要这么上纲上线的。


但真的只是这样吗?


虚构作品本身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投射,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反映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合理“规训”的。


比如,现实中一起创业的夫妻档,哪怕两人贡献相当,最终都是女性退居二线,相夫教子。


而少有的守在一线的俞渝,不得不和李国庆展开一场“庆余年”,还要被丈夫吐槽20年来没给他做过饭,洗过袜子。


与其说这些所谓的“独立女性”作品是歌颂女性,倒不如说是给女性上了新的枷锁。



因为在他们看来,女性即便成功,也还是要为家庭服务。



谁说女性无法“向前一步”?


女性独立这个话题是“迷人又危险”的。迷人的地方在于,这个话题自带流量;危险的地方在于,独立之路布满荆棘。


而资本只看到了它迷人的一面,对危险的一面避之不谈。


在拔高对女性的要求之外,这些剧集和综艺实际上还粉饰了现实,把女性会遭遇的真正危机都一笔带过。


还是以顾佳为例。她刚刚步入中年,孩子的教育、个人事业的停滞、赡养父亲、维系有问题的婚姻,个个都是一座大山。


每一个单拎出来,都是无解题。


电视剧却没有着力刻画这些真正的困境,而是让顾佳轻而易举地解决掉了大部分问题。


回到现实来,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女性的处境没有电视中刻画的那么好,而是异常艰难。


在《向前一步》中,杨澜在序言中提到:


女人几乎没有独立的社会价值,她们的价值往往通过她们的男人来实现。


而一旦她们希望摆脱这层束缚,就会陷入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所说的另一重困境:


男性的进取、强大、成功会不断地受到人们的称赞、喝彩,表现出相同特点的女性,却常常受到社会的惩罚。


更不必说,女人们从小就被教育——“你不行”,她们也在潜移默化中相信了这一点。


也因此,她们要实现自我价值的这条路,更加步履维艰。


在书里,桑德伯格提到了一个女性朋友的例子。


这位朋友被一个很大的石油公司雇用,老板对她说:“我很高兴雇了你,因为我花更少的钱,得到了一样聪明的好员工。”


她不但没有为此感到生气,反而觉得有点受宠若惊,说她和男人一样聪明已经是莫大的赞美,她根本不敢奢求,能拿到和男人同样的薪酬。



但现在,是时候打破这种骗局了。


就像戴锦华在一次访问中所说的:“如果我们在这儿撞到了一面墙壁的话,那么也许,这面墙壁是可以被击破的。”


在无法改变社会环境的情况下,女性能做的,是看清那些美化背后的陷阱,并且拒绝外界的规训。


不把所谓外界的价值观,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不用去达到那些根本无法企及的完美要求,更不需要矮化自己,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爱。


在被不公平对待的时候,第一反应也可以不是反思自己,而是质疑外界的做法是不是足够正确。


在成为一个好员工、好妻子、好妈妈之前,先要成为的,是一个不被不公平规则束缚的自己。



在特定的时代下,花木兰可能没办法放弃孝道的束缚。但在当下的时代,女性是可以拥有更多选择的。


顾佳完全可以不用矮化自己,而是选择一个支持自己的伴侣,共同创业,携手并进。


桑德伯格的这位女性朋友,也大可以为自己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她的能力,证明她其实是可以有更多工作选择的。


诚然,这很难,是比遵循社会规训,更不容易做到的事,但值得为之一搏。


唯有这样,每个女性才能够“向前一步”,打破社会规训。并让整个社会看到,女生并不是不行,她们也不必都被束缚在贤妻良母的角色上,站在男人的背后,而是能够在不同的位置,发出耀眼的光彩。


只属于她们自己的光彩。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花木兰》

《他其实没有那么爱你》《三十而已》

打破社会规训的女性越多,

才真正算“女性觉醒”。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0年第19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本文转载自一个推荐好书的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这里有一群三观正的读书人,与你分享思考,推荐好书。关注书单,我们一起通过阅读,变成更好的人。转载请联系“书单”公众号。


▽ 更多推荐阅读 ▽


真美女学霸,累白了头发


这刷屏的垃圾不抵制不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