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个被母亲“诅咒”、被中科院劝退的13岁神童……17年后,现在怎样了?

水色 青年文摘 2020-12-16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水色

本文经爸妈研究所授权转载(ID:mama_cn)



世上最可惜的,莫过于“天才陨落”。


1996年,一个叫魏永康的13岁少年,以602分的成绩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轰动全国,被誉为“东方神童”。


与同龄人相比,他可谓天纵奇才:


1岁多开始识字,2岁掌握一千多个汉字;

4岁自学完初中课程;

8岁跳级进入县重点中学……


大学四年,魏永康以总分第二的成绩毕业,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可就是这样一位熠熠闪光的神童,却在最好的年纪“陨落”。


20岁那年,他被劝退回家,理由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


原来,由于生活拮据,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母亲将儿子当成了唯一的希望。为了让他专心学习,母亲揽下了所有的家务活,包括洗衣做饭、洗脸洗澡、挤牙膏,甚至读到高中还亲自喂饭。


 

17岁之前,母亲一直跟在魏永康身边陪读。


从小到大,他没有玩具,没有游戏,也没有朋友。因为怕影响学习,母亲不让他出门,同学想找他玩,也被母亲拒之门外。


魏永康家厕所的门上,写着打油诗


进入中科院后,突然脱离母亲的照顾,他的生活“失控”了:


上课常常迟到,吃饭总是慢吞吞,天热不知脱衣、天冷不懂添衣,房间凌乱、衣着邋遢……


他不记得考试时间,不记得写论文,与导师零沟通,更不会与同学交流。


因为学业达不到要求,他最终连硕士学位都没有拿到,失去了攻读博士的机会。


听到一直引以为豪的儿子被劝退的消息,母亲崩溃呵斥:


“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


“我恨不得他死了才好!”



被退学回家的魏永康,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自暴自弃、离家出走,一个多月后身无分文,被警察发现送回了家。


母亲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带着儿子再次“成长”:


手把手地教他洗衣做饭、料理家务,教他照顾瘫痪的父亲。


魏永康照顾父亲


为了让儿子“走出去”,她请他的同龄朋友来家里做客,教儿子如何待客、与人交流。


在母亲的引导下,魏永康慢慢走出了封闭的小世界,逐渐融入社会生活。


17年过去,他成了一名普通的程序员,和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子。如果不提起,没人知道他曾经是个神童。


最左,魏永康妻子


他被捧上过神坛,又被粗暴地拉了下来。从天才到凡人,这条路走得异常艰辛,令人唏嘘。


诗人于戈说:“为人父母,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


学不会放手,父母替孩子走过的路,终将成为他爬不上去的深坑。



生活中,不止一个“魏永康”,更不止一个“魏永康的母亲”。


五年前,有一则新闻震惊网络:


一位留美双料女博士,因生活能力、社交能力极度缺乏,被企业辞退后无法继续申请签证延期,最终沦落街头。被遣返回京时,随身携带的只有一盒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片。



这位来自大西北的女孩,是一名妥妥的学霸,从初中起就被一路保送,北大毕业后又一路读到博士后。


面对询问,女孩反复说着一句话:“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


其父母也坦言,从不曾让女儿做过任何家务。


现实是残酷的,一个生活不能自理、无法与人交际的成年人,即便是天才学霸,也不会被社会接纳。


每一个无法独立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双不愿松开的手。


去年,日本一位56岁的男子,在父母去世后,活活饿死在家中,令人咋舌。



该男子年轻时因考试失利无法顺利升学,找工作也是四处碰壁,后来干脆待在家中,成为一名“啃老族”。


随着时间流逝,父母患病相继离世,他则靠着微薄的社会救济生存。


而他啃老的30年间,从不和外人有过多的接触,甚至不懂得如何向人求助。


父亲日记里的一句话,让人悲怮:“我要是动不了了,这个家会怎么样呢?”



在网上看过一个短视频:


鸟儿在角落里发现一只虫子。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小鸟追到虫子跟前,张大着嘴巴杵在那儿,好像在等着虫子自己爬进它的嘴巴里。



评论里说:那样子,像极了被父母溺爱的孩子。


被喂惯的小鸟,以为张嘴就能得到食物;


被溺爱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的保护,便茫然失措。


心理学家曾奇峰在《你不知道的自己》中写道:“人对独立的需求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成长中的孩子。过近的距离,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


他总结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关系过近的危害:


爱和控制呈正比例增长,爱得越多,控制得越厉害;


丧失独立性,只习惯跟亲人近距离的关系;


没有界限感,不容易建立跟他人的关系。


假爱之名,过度包办、过度掌控,将孩子的人生牢牢圈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你以为是爱,其实是害。



最近,广州一个6岁小男孩打包卤菜的视频火了。



男孩忙于打包卤菜,饿了就在摊上吃几口凉面。



看到顾客,他立马把面放到一边跑去打包,嘴里的一大口面还没吃完,手却麻利地扣盖子装袋,动作纯熟,一气呵成。



妈妈说,儿子平时很勤快,经常放学写完作业就主动来帮忙,而且孩子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看着懂事的小家伙,网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小小年纪能吃苦,日后必成大器。


不久之前,甘肃11岁男孩石培昊的暑假生活,也引发了全网称赞。


暑假期间,正是瓜果丰收季,由于爷爷奶奶身体不好,石培昊便主动要求到地里帮忙。



他把地里的瓜摘下,运出瓜田,或者在路边接瓜,帮忙装车。每天顶着烈日劳动8个小时。



这项农活,他从七八岁做到现在,可是他并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乡下劳动是件有趣的事情”。


如此有担当的小男子汉,被网友称赞为“最强后浪”。



网上流传一句话: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前几天,27岁博士毕业的张霁,因为入选华为“天才少年”并拿到最高档年薪201万,受到全网瞩目。



可是纵观张霁的成长履历,他其实并非“天生奇才”。


他就读的本科院校,原本是一所三本大学,还是一所民办高校。


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这还是他高三复读了一年的结果。


正如张霁回应媒体时所说,自己并不是什么天才型选手,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自己后天的努力,也和小时候父母对他的影响息息相关。



张霁说,从懂事起,父母就特别尊重他的选择,从来不会替他做任何决定,而是全力支持他,经常鼓励引导他。


如果张霁需要买一个什么东西,父母不会一下子让他轻易得到:


“比如有个东西100元,爸爸会出95元,另外5元让我自己去赚。”


父母的尊重和放手,让他成为了独立有主见的人,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最终不负众望脱颖而出。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说过一句话:“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性格和灵魂的独立,才是一个人行走世间,最大的实力。



《小别离》中说: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新学期幼儿园的门口,那一幕幕“惨烈”的离别大戏,曾经看哭了无数人。


被送进幼儿园的孩子,哭天抢地,死死扒着妈妈的衣服,一声声“妈妈”,叫得撕心裂肺。



狠心放手的妈妈,上一秒故作坚强笑看孩子走进教室,下一秒转身,就捂着嘴巴哭了出来。


还有不少父母,久久徘徊在教室外面,对着玻璃窗望眼欲穿:


孩子会好好吃饭吗?


睡觉找妈妈怎么办?


会不会被别的小朋友欺负……



可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会面向老师对答如流,会站在舞台展露自信,父母们终究明白:


蚌只有经历磨砺,才能孕育出美丽的珍珠;雄鹰只有在一次次被扔下悬崖的绝境后,才能展翅高飞。


孩子就在分离的那一刻,长大了,勇敢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这三件事,清晰地划分了我们与人相处时应保持的界限。


父母最成功的爱,不是把孩子留在身边,而是对孩子放手,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父母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获得抵抗风雨的能力。


接受分离,就是当他想要自由时,不会被金丝笼套牢;


坚持放手,就是当他遭遇坎坷时,父母不会把坏结果一律承担。


让孩子被爱滋养,不要为爱所伤。


你在哪个瞬间,突然长大了?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0年第19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来源:爸妈研究所(ID:mama_cn),研究1-6岁家庭教育新知识,是妈妈的教育笔记,是爸爸的带娃攻略,是孩子的成长能量站。


▽ 更多推荐阅读 ▽


开心一刻|读书十年功,忘掉三分钟


穷就算了,为啥我们还越来越忙?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