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学渣”到考上名校的人生赢家,她是怎么做到的?

房超平 青年文摘 2021-04-14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房超平

来源:《思维第一:学习的超级动力》

中国青年出版社授权发布


青年科学家变形记


小李博士毕业后,获得香港大学青年科学家的荣誉称号。然而,小李在小学读书时,却不是“学霸”,各门功课的成绩都不是很好。


进入小学后,小李学过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击剑、跆拳道、武术……也学过合唱、独唱、钢琴、小提琴、吉他、民族舞、芭蕾、国际标准舞等……还学过素描、版画、国画、油画……


几乎把所有的体育、艺术类课程学了个遍。但没有一样坚持下来,都是学了两个月就停下了。理由是她已经学会了,不想再学了。但她依然没有喜欢的项目,爱好和兴趣就更别提了。



小李的成绩很一般,高中只考上了一所不起眼的学校。


高一下半年,小李的英语老师觉得小李的英语口语不错,让小李给来学校参观的老外当翻译,并夸她翻译很到位。


那天晚上回家后,小李跟爸爸说;“今天给老外当翻译,我突然感到自己很聪明,也很有潜力。同时也感到自己学的太少了,不够用。从明天开始,我要认真学习了。”从此,小李像换了个人似的,学习成绩也随着慢慢好转……高中毕业那年,小李考上了香港理工大学。


进了大学后,小李与同学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小李的英语口语好,另外一个同学的数学基础好,小李就把讲课内容翻译给这位同学听,而这位同学则教她学会数学……就这样,小李大学的学习一年比一年好。


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后,小李觉得自己的学识不够用,便打起了“放弃薪酬很好的工作,申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的主意。


进入香港大学后,由于小李有多种才艺,能和多位教授进行交往:今天和这位教授一起打羽毛球,明天和那位教授一起欣赏交响乐,后天又和另外一位教授对油画品头论足……赢得了很多教授的好感。


当然,在与这些教授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小李也领略了这些教授的独门“秘籍”:治学严谨的作风、博学广识的才华、精益求精的精神……


慢慢地,在这些教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小李对所学的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勤奋钻研,博士毕业论文发表在英国著名的《自然》杂志上,并获得了当年香港大学为数不多的青年科学家殊荣,逐渐走向人生的辉煌。



看似无用却有用的学科


这个案例虽然有点传奇,但其折射的教育哲理却并不高大。以功利的眼光衡量,参与体育、艺术培训,不能为孩子升学做点贡献,都是浪费时间和生命。在升学面前,特长、兴趣都是遮人耳目的幌子。一切围着学习、成绩、名次打转,似乎成了很多家长甚至老师、学校挥之不去的梦魇。


写到这里,想到了一个国外朋友谈到的观念:在国外的中小学,体育是第一重要的学科,而非我们所说的语文、数学、英语等与考试有关的学科。


其实,在我国,体育也是第一学科,“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更是对这个观点的生动诠释。



在我看来,体育是第一学科的理由,除了能给人以健康的体魄外,还有下列与体育学科无关的因素:


一是能培养学生的持久力和耐力。


在孩子们喜欢的体育活动中,大多数孩子都能坚持到底,挑战自己的极限。而良好的耐力,也会迁移到学习上,对学习产生正相关。


二是能树立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体育学科需要好多人一起参与,而当代,几乎没有一项工作,不与团队合作有关。


三是能调节身心,使身心更愉悦。


我的观察表明,稍有厌学情绪的孩子,让他多参加体育活动,厌学情绪也会随之消解;而把那些网隐不深的孩子,拖到体育场中,也有可能让网瘾慢慢去掉。


四是能让部分孩子发现除学习以外的其他优势,增强自信心。


人群中总有一部分会在学习中处于下游,只用一个学习标准衡量,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不可能有自信心。而没有自信心的人,不可能阳光,更不可能有向上的动力。


五是能成为人生活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运动使更多人有机会进行接触和交流。


那些看似对考试无用,但却对终身发展有用的东西,比起考试来更值得重视。



哈佛才女的故事


华裔哈佛才女秦九歌学钢琴的案例,和这个案例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九歌5岁前,生活在武汉。不到4岁时,她母亲非常希望武汉音乐学院最有名的钢琴教授能给自己的女儿教授钢琴。辗转反复,她母亲终于带着她进了教授的家门。


经不住她母亲的软磨硬缠,教授终于答应了她母亲的要求:在教授自己练琴的时候,允许她母亲带着她在旁边观看。



起初,九歌来到教授的琴房,并没有安静地欣赏教授弹琴,而是不停地走来走去。但她母亲没有气馁,而是坚持天天如此。


几个月后的某一天,她母亲期待的奇迹出现了:正在玩耍的孩子突然目不转睛看着教授,静静地欣赏教授弹琴。教授专注看键盘和曲谱的眼睛也不约而同地看着九歌。


当教授和孩子的四只眼睛“相遇”时,教授发现了孩子眼睛里对音乐的不一样的感觉。教授当即决定,破例接收这个孩子,教她学琴。自此,九歌成为教授教学生涯中年龄最小的学生。


跟着教授学琴半年多后,九歌随父母移民到加拿大。原以为加拿大的钢琴培训不那么功利的她母亲,却在孩子第一次上钢琴课发出“再也不学钢琴”的怒吼后,同意了九歌的要求。


然而,终止学琴并不影响孩子对钢琴的热爱,九歌坚持在家自学钢琴,她母亲只是建议她每天要坚持多练一会儿。


九歌现在可以自谱自弹,虽然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跟别人学过弹钢琴,也没有学过其他音乐课程,当然,也没有拿到钢琴考级证书。


九歌母亲告诉我:“我当时让孩子跟着教授学琴,就是想让孩子欣赏最美的音乐,并用最优美的音乐感化孩子。结果证明,我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便是不满4岁的孩子,也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的音乐。”



艺术教育的“弦外之音”


人们常常羡慕那些考上名校的父母,以为人家生了一个好孩子。我想,读完这两个案例,是不是该羡慕羡慕孩子背后的父母。案例的“弦外之音”,不,应该说艺术教育的“弦外之音”,让我久久挥之不去。


那个告诉我“体育是第一学科”的朋友还告诉我,除了体育学科外,在国外中小学里,艺术学科是最为重要的学科,语文、数学和英语等我们认为的三大主科还得“靠边站”。



究其原因,艺术学科除了能让人更懂得鉴赏美、感受美,有一技之长外,应该还能带来下列几种优势:


一是能够培养内外兼修的气质。


每个人都知道,学艺术的人气质不同,一打眼就能看出来。这种气质就来自于,艺术让他们骨子里有对一切美的东西有无限的热爱与追求,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体型、行为、语言等方面,最终呈现出不同于他人的气质。


二是能提高对美的鉴赏力。


学艺术的人的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感情具有高度一致性。内心深处热爱艺术的人,具有对美的事物的鉴赏力。他们不仅知道,什么样的语言、行为更美,他们更知道,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什么样的事物、什么样的人更美。


三是能陶冶人的情操。


美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真与善的统一。艺术能让人产生唯美、崇真、向善的欲望与动力,并最终体现在人的情操上。欣赏艺术,学习艺术,热爱艺术,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心理素质,能让人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从而达到身心的自我平衡。


在当代,不懂体育、艺术,可能比学习成绩不好更糟糕。


有一位同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未来,不懂体育、艺术的人,才是真正的文盲。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绝对,但似乎也有其合理之处。试想,离开学校的日常生活中,谁还会问你数学学得怎么样,英语考了多少分,但你不会聆听交响乐,不会欣赏美术作品,不懂“越位”等知识,可能你就会缺少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体育、艺术教育如此,人的品格教育、素养教育更应该如此。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功利教育要不得


本文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文选自《思维第一:学习的超级动力——相信孩子,就能创造奇迹》(分幼小版和中学版),作者房超平,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本书秉持“相信孩子,就能创造奇迹”的信念,突出“问题学生全面转化”“优秀学生超常发展”两个主题,关注“孩子自主提升、家长有效引导、老师科学施教”三个维度,直面“丧志”“叛逆”“代沟”“网瘾”“早恋”“厌学”“自私”“打架” 等青春期面临的8 个难题,以求实现以下10 个愿景:每个孩子都喜欢读书、喜欢学校;每个孩子的心灵都能得到悉心呵护;每个孩子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每个孩子都告别“叛逆”;每个孩子都具有领导力和创造力;每个孩子的缺点和问题都能转化为他们持续进步的动力;每个学校和家庭活动都蕴含教育价值;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每个批评都能变成建议;每一节课都能成为科学家诞生的摇篮;知识、学习和思维的魅力成为每一个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 更多推荐阅读 ▽


连续22年上热搜,汇款超千万却“隐藏姓名”:最高级的善良是什么?


开放三孩???哈哈哈哈哈哈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