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凉山学生踩着石头过河:你只有跋山涉水去求学,将来才不会颠沛流离讨生活

智慧主创团 青年文摘 2021-04-14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智慧主创团

来源:智慧父母V(ID:zhfm831)


几天前,无意中刷到一个视频:


四川凉山,一条湍急的河流中,七八个孩子摇摇晃晃地过河上学。

 

河水中错落的石头,是他们渡河唯一的“桥梁”。大一点的孩子,勉强能在两块石头间跳跃,而一个幼小的女孩,只能急得直跺脚。

 

看着这些尽力张开双臂,仍然难以保持平衡的孩子,网友既担心又心疼:


这是去上学还是去探险啊?




也有人说:“这样上学太危险了,这要是我的孩子,我就不让他去读书了。”

 

其实,孩子们不是不怕危险,更不是不怕死,而是怕没有出路,一辈子困在原地,重复上一辈的命运。

 

这条艰难的求学路,就是他们通往梦想的唯一的路。

 


穿越风雨,

是为了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不由想起知名的悬崖村。

 

四川省昭觉县地处大凉山深处,在海拔1600多米高的半山台地上。


这里的孩子们,要冒着危险爬藤梯上下学,而雨后泥泞的羊肠小道,是孩子们的必经之路。



一年级的孩子,入学时都超龄了,因为太小的孩子体能不够,要到能走山路时,才被允许入学,这样安全才有保障。

 

接近90度的陡坡,时不时有碎石跌落,孩子们小小年纪,却经验丰富、动作娴熟:


不踩有碎石的地方,每一步下去,要确定踏实,然后才往前走。同时,手要时刻抓牢藤条或钢索。

 

这样的攀爬,中途要休息若干次,这样才能到达目的地。



后来,政府出资修建了2556级钢梯,即使这样,孩子们仍然要背着十几斤重的书包,穿着破烂不堪的鞋子,往返数小时上下学。

 

如今互联网高度普及,很多地方的村民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学会了玩抖音、开直播、做民宿。


但悬崖村的人,最惦记的,仍然是念书。

 

过去,只有少数村民愿送孩子上学,现在,他们说:“我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得越多,越想让娃多念点书。”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书、多学本事,才能更快融入山下的社会,过上更好的生活。

 

对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要想冲破阶层,成就比父辈更好的人生,读书,是一条最公平、最迅速的上升通道。

 

曾经有一部电影《走路上学》,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7岁的瓦娃一家生活在怒江边上,爸爸外出打工,妈妈在家务农,姐姐娜香在江对面唯一的小学读书。

 


娜香靠着一根尼龙绳和一个滑轮,从200米的绳索上,溜过汹涌的怒江。

 

瓦娃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但是妈妈以“不安全”为由,严禁他溜滑索,所以瓦娃只能留在家里,望眼欲穿地看着江对面,等着姐姐归来。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能够“走路上学”,竟然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弟弟上学的愿望被怒江拦住了,姐姐想要用一双鞋子给弟弟送去安慰。


但是在溜索过江时,包里的鞋子掉了,她伸手去抓,不小心松了滑轮,掉下江,再也没回来。



电影的结尾,怒江终于建起了大桥,当地的人们再也不用捆着绳子溜来溜去,瓦娃也终于能上学了。


但是娜香,永远都回不来了。

 

这些孩子太苦了,但是他们对读书的渴望更让人动容。

 

俞敏洪曾说,他参加三次高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摆脱在农村待一辈子的恐惧感。


“生活一眼就能望到头,再努力奋斗,也只能被困在原地 。”


教育,让我们掌握更多信息,提高眼界和格局,继而重塑自己的人生。

 

穿越风雨,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站在山顶,才能欣赏壮丽的美景。

 


有的孩子拼命上学

有的孩子搏命升学

 

无独有偶,在云南镇雄县,200名幼小的孩子,也曾冒着风雪求学。

 

处于高寒地区的乌蒙山,常年平均气温在10℃上下,这是他们的家乡。

 

这群6岁的孩子,凌晨五六点钟就要打着火把和电筒,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去学校。

 

有些地方路太窄,一不小心就掉到了池塘中去;有些地方太滑,常常是跌倒又爬起,快速跟上队伍。



奔波在路上的时间,往往要超过在校读书的时间。

 

年初,学校实施了“寄宿制计划”,孩子们的学习条件终于有了很大的改善。

 

可是,想起他们在泥泞中奋力跋涉的小小身影,仍然让人心疼不已。

 

暗夜里,他们手中的火把和电筒,就像灯塔,引领他们向着心中的信念和希望迈进。

 

重要的,不是我们身在何处,而是我们该朝着什么方向走。

 

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有的人拼尽全力奔向罗马。

 

但是,生活优渥的孩子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其实未必。

 

有人说:


“刚开始看视频的时候,会觉得我们的孩子多么幸福,但是想到自己孩子所面临的压力,也真说不出来‘他们幸福’这种话。”

 

的确,不同的人见识不同;不同的见识,催生不同的目标。



深圳妈妈李锦,去年刚经历过孩子小升初这一关。

 

她回忆,小升初择校不亚于一场战争片:


谍影重重——危机四伏——突出重围——迎接光明。


那几年,她带着孩子辗转于各个培训机构及考场,如今尘埃落定,人困马乏。

 

李锦刚想松口气,却被好心的前辈家长敲响了警钟:


万里长征才刚起步,比起中考,小升初算个啥呀!


在深圳,想上“第一梯队”的深圳中学,每门课要达到95分,错一道选择题,平均分少2分,就掉到了第二梯队的红岭中学。


所以,中考的残酷比小升初,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锦一家的经历,就是全民考学竞争的缩影。

 

上最好的小学,大概率能上好初中;

上最好的高中,大概率能上好大学;

上最好的大学,大概率能找到好工作……

环环相扣,一步都不容懈怠。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是公平的,学习也从来不轻松。如果你想要得到更多尊重,创造更多价值,获得更多自由,就得一路跋涉,向更高平台迈进。

 

道阻且长,可千军万马都要挤着过独木桥。

 

因为这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和下一代人生的最公平的机会。


 

读书,

才能对人生拥有更多的选择

 

我老公说:“看着这些孩子,就想起多年前的自己,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

 

他也来自山区。

 

小学,要走40分钟的石子路去读书。


初中离家更远,开始住校。


高中几百人,能读大学的没几个,但是他考上了,两个妹妹拼命努力也考了出来,毕业后相继留在大城市,把父母也接了出来。



那年,他的父亲突发重病,幸亏兄妹几个及时把老父亲送到了三甲医院抢救。医生说,再晚几个小时就没有办法了。

 

如果在老家,不难想象会是什么结果。

 

而他的很多同学,仍然留在那里辛苦劳作,这些年尝尽了生活的艰难。

 

我们的孩子从小在城市长大,小小年纪就已经超过父母上高中时的见识,大概率会比父辈走得更远。

 

读书,决定了选择机会的多少。

 

父母病了看不起,内心过不去。


孩子想去夏令营,去不起,看着别的孩子喜滋滋地出国见世面,那种滋味太难熬。


如果你有能力,可以选择不去。


如果你没能力,就只能不去。

 

正如一位著名作家对儿子说过的话:

 

“我为什么要求你读书?是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正如张桂梅校长,她拖着病体,也要拼尽全力,以92%的升学率,将1800多名云贵山区的女孩送到高校,送抵这些孩子的父辈们终其一生也无法企及的平台和轨道。



张校长被评为“道德楷模”,实至名归,因为她不折不扣地实践了“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

 

也只有这样的人,就算把大学毕业却做了全职妈妈的学生“骂”出去,却还能收获她的理解、支持和感激。

 

这个做过全职妈妈的学生,叫黄付燕。她把张桂梅校长“拒绝捐款”的视频转到朋友圈,配文是“我们有个性的老大”。



黄付燕后来考进贵州一个乡村小学当数学老师,兼任班主任。

 

当年读书时,她觉得张桂梅管得太多,好烦。

 

如今,她也像张桂梅一样,严格看护着孩子们,因为她太清楚不过:


读书,是获得进步的捷径。

 

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知识是改变命运最好的途径。

 

努力读书,将来可以选择多种生活方式;不努力,就只能过一种生活,没得选。

 

可以说,黄付燕她们的今天,就是所有坚持读书的孩子们的未来。

 

当他们走出山村,走出了贫穷的循环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将自己的命运握在手中。

 



我们现在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在助力美好的未来。

 

电影《风雨哈佛路》中,女主角说:

 

“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我和其他人来的世界不一样,我没有退路,我要更努力,更努力地把自己推到另一个世界中去。”


读书的最终目的,绝不是为了文凭和工作,而是在努力的过程中,那种积极的状态,不懈的精神,都会内化成自己的血和肉,从而去经历更大的世面,获得更加充盈的人生。

 

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可以看清自己,可以跨越重重障碍,爆发出巨大的潜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命是弱者的借口

运是强者的谦辞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1年第5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来源:智慧父母V(ID:zhfm831),智慧父母关注0-15岁孩子的成长教育,旨在帮助有远见的父母养育终生成长的孩子!


▽ 更多推荐阅读 ▽


最懂社畜的其实是《老夫子》


他开中国第一家“玩偶医院”,背后的暖心故事治愈了无数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