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柳青是谁?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 2021-05-20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也许你不知道柳青是谁,但我想你一定听过这句话。



这句话来自新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创业史》,书的作者,即是柳青。


问世六十多年来,《创业史》所体现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作家。


陈忠实曾读丢过九本《创业史》,路遥则将小说读了七遍。


贾平凹说:“后学的一茬一茬作家都是他(指柳青)的崇拜者和追随者。”


柳青本人的一生,也颇具传奇色彩。


5月21日即将上映的传记电影《柳青》,讲述了他在陕西长安皇甫村扎根14年,创作出经典长篇小说《创业史》的故事,再现了作家柳青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以及他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艺术成就的心路历程。


  

△点击播放预告片


柳青的著作《创业史》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1960年6月,《创业史》(第一部)单行本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成为一代人的必读经典之一。


路遥、陈忠实,包括贾平凹,都属于柳青的后辈,特别是路遥和陈忠实,他们走向文学之路并写出《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样的名作,无论是艺术上还是精神上都深受柳青的影响。


不过,《创业史》和柳青的名字,如今年轻人似乎不太熟悉。


电影的导演田波说,他去过柳青同志的墓地,发誓一定要把他的故事拍成电影,不要让大家忘记他。



谁是柳青?


作家柳青并不姓柳,柳青是他的笔名,他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


他是当代著名小说家,早年从事革命活动,曾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后长期深入农村生活,创作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创业史》《种谷记》等。



柳青虽然扎根在农村,但外语水平很高。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英文的他,一年后就能阅读一般的英文原著。


1930年,14岁的柳青考上了被称为“陕北革命摇篮”的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


从山村走出来的柳青,刻苦学习英语,甚至整本背诵了英文词典。他能阅读英文版的《鲁滨孙漂流记》等文学作品,也可以用英语讲述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段落。


除了英语,柳青还学习了俄文,从事过苏联文学翻译。在担任“海燕”诗歌社秘书期间,他还翻译了西班牙小说《此路不通》



真是“平平无奇”的外语大佬。


作家贾平凹说:“柳青骨子里很现代,他懂外语,阅读量大。虽身在农村,目光却没有局限,国际新闻、文坛思潮他都了解得清清楚楚,他在文学上的大视野,学识上的多吸收多储备,保证了《创业史》的高水准。”



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


正如他的那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就做了他人生中的一步重要选择。


1952年初秋,作家柳青放弃城市的生活条件,来到秦岭脚下的陕西省长安县(现长安区)皇甫村,一住就是14年。



《创业史》里“才娃”的原型刘田民回忆道:“(他)到这来,第一天就是这样子。第二天就到王曲街道去买了农民衣裳,把这头剃成光头了。”


柳青为了让农民与自己没有距离感,到皇甫村的第二天就脱下了西装革履,换上了跟农民一样的衣服。


之后有一次,柳青去广东开文学会,门卫看他的穿着打扮,以为他是农村老汉,硬是拦住了他没让进。



在皇甫村外的蛤蟆滩,柳青常常与村民们一起劳动。他曾为村里引进新的稻种,从育秧苗到栽稻子,柳青每天都要到稻田里观察。


稻子成熟以后,亩产量达到了800斤,比往年多产300斤,皇甫村的粮食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图/新华社


柳青十分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参与并研究如何解决问题,更是将两次稿费捐给集体,造福群众。


1960年,他把《创业史》第一部的稿费16065元全部捐给了王曲公社,建成了农械厂和大桥,后来在农械厂场地上又改建了卫生院,时至今日依然为辖区群众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


当地村民们至今仍怀念柳青:“他给我们皇甫村办了很多好事。”1961年,柳青又从中国青年出版社预支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通了电。


柳青赞助修建的王曲大桥(旧貌)


在《创业史》的创作过程中,柳青和中青社的编辑王维玲成为知己。柳青去世后,王维玲按照柳青的遗愿,把他的骨灰分放到两个骨灰盒里,一个葬在了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个葬在了长安县皇甫村。


作为当时的县委领导,他为创办农业合作社呕心沥血;作为作家,他把对黄土地的深情厚谊融入笔端,写就了感动一个时代的文学巨著《创业史》。


《创业史》,中国青年出版社经典读物,是“三红一创”中的代表作品



《创业史》影响了几代人


1959年,《创业史》第一部在《延河》杂志4月号上连载。


当时正在读初中的陈忠实,省下一个礼拜的两毛钱咸菜钱买了这本杂志。50年后,陈忠实回忆说:“我心里最欣慰的,或者说当时觉得最可安息的,是把这两毛钱的咸菜钱省下来,买这本杂志是大赚了。”



柳青本人和他的小说,影响了一代人对文学的认知,更是对后来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京夫等“文学陕军”的影响极为深远。


可以说,他是路遥的文学教父,是陈忠实的人生导师,是一位真正的人民作家。


而在今天,柳青和《创业史》对当代的年轻人依然有启示作用。


前段时间,很多人都在讨论关于“成年人的童稚化”



“成年人的童稚化”是指在社交平台的影响下,我们过度沉湎于当下好玩的、刺激的资讯,导致了我们不太能接受延迟满足。


“等待”“熬”,在一些年轻人看来并不划算,因而很难做到慢慢来,不愿意沉淀下来。


反观柳青,他的写作可以说就是“熬”出来的。为了写作,他愿意扎根农村14年,以自己的人生书写了普通人的人生。


但仅仅是“熬”又不准确,因为现实主义文学是干等不来的,写作者必然要有对整个时代持久的热爱



“如果我失败了,也是对文学的一种贡献。”


柳青身上那种对农民的真情和对文学的尊重,值得我们记住他。


希望5月21日电影《柳青》上映后,能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他,让他的品格和小说影响到更多的人。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柳青》剧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