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悠着点儿吹她“电影咖”吧

青年文摘 2021-08-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柳飘飘了吗 Author 柳飘飘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柳飘飘

来源: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


2021还未过半,又一位演技派“口碑扑街”了。


在收官不久的电视剧《生活家》中,刘敏涛饰演一位乐观积极的单亲妈妈。


可能过于想表现人物情绪,以至于表情格外丰富。



总让人出戏到她的《红色高跟鞋》名场面:



因此,剧刚开播不久,就有不少网友纷纷心痛喊话:姐姐,醒醒!



但相比于刘敏涛,网友对剧里另一位演员文淇的演技评价,反倒更让人觉得玩味。


因为无论褒贬,都会带着“电影”二字。


夸她,是“无惧电影、电视平台之别”:



批评她,是“电视剧更难演”:



这真是每一个“电影咖”转拍电视剧都必经的争议。


一直以来,我们都将电影咖拍电视称之为“下凡”,说起来呢,都是降维打击。


可事实是,无论大花小花,转拍电视剧的结果都是翻车居多。


前有汤唯和章子怡,在古装大女主上跌了跟头。


之前凭借《少年的你》惊艳众人的周也,今年转战电视,也因“五官横飞”引过群嘲。



既然在大众的印象里,电影咖的演技向来都比电视演员好,那怎么一拍电视就光华全失呢?


是电影咖真的不适合电视?还是这群演员的演技本身被高估?


今天,咱们来全面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解释一下观众为什么会觉得电影咖的演技更好。


我想应该有三个原因。


一是“天时”。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本身就比电视更注重细节的表达、观众的沉浸感。


因此,对演员的演技,自然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想想大银幕上那些面部特写:



当演员传达足够精确的情绪力量时,势必会比电视更易创造出演技的高光瞬间。


二是“地利”。


比起电视的拍摄时间,电影要长得多。


一个很明显的对比:


近些年来,集数多且备受好评的电视剧《甄嬛传》,一共76集,也才拍了4个半月。


而片长仅2个多小时的《金陵十三钗》,就足足拍了5个半月,还不包括前期对新人演员训练和培养的时间。



而这明显长于电视剧的拍摄时间,拿来做什么呢?


除了打磨镜头,大部分都被导演张艺谋用来调教演员演技。


多年的导演生涯让张艺谋始终坚定一个观点,哪怕演技再生涩,只要重拍次数够多,总有一条OK。



《金陵十三钗》的主演,除了贝尔,几乎都是新人,还有一半是小朋友。


而张艺谋硬是从熟悉镜头开始,一点一点,不厌其烦地给他们抠戏、讲戏。



这才有了成片全员演技在线、惊艳众人的《金陵十三钗》。



而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新一届“谋女郎”刘浩存,演技不受大众认可,而张艺谋还是乐意用她。


因为对于张艺谋来说,演技可以靠时间和练习补足。


一张有灵气的电影脸,却是可遇不可求的。



“天时”,是电影本身就要求演员的演技在线;


“地利”,是电影比电视更充足的拍摄时间。


但要说最能激发演员演技的要素,则是接下来要说的第三点,“人和”。


导演的力量。


没错,虽然说出来可能会冒天下之大不韪,但事实如此。


很多演员在电影里的好演技,并非他们开了挂,而是被好的导演花时间和心思教出来的。


或者说,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就是“挂”本身。


就如一个优秀的组织者,负责调控串联起电影构成的每一个零件,他们远比演员,更懂得影片需要怎样的情绪与表演。


因此,除了充足的时间,导演的调教水平,也是演员呈现演技的一大关键。


在拍摄《妖猫传》时,陈凯歌曾向饰演杨贵妃的张榕容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表演要求:不要往实里演,要往虚里演。


张榕容第一次听到时都傻了。


但随着对角色的深入,她开始逐渐体会到导演那“似有若无”的意思。


杨贵妃之于这部电影,不仅是一个角色,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


因此,越虚无,反倒越震撼。


就拿明知“尸解大法”是假的,自己会死,却还是装作相信唐明皇的那段来说。


陈凯歌告诉张榕容,不能哭,最好连临别那一瞬间的悲都可以免去。



因此张榕容那滴美人泪,直到拍完才流了出来。



但也正是陈凯歌这种独树一帜的表演指导,才有了《妖猫传》里那个“以不语胜千言,一个眼神装下整个世界”的杨贵妃。



除了陈凯歌,王家卫亦是塑造演员的大师。


梁朝伟、张曼玉等人自不必说,都是通过王家卫的镜头才开启了“封神时代”。


最让我惊叹的是《爱神·手》里的巩俐。


在这之前,巩俐可神可妖,可文可土,可落魄可高贵。


但只有在王家卫的镜头下,我们才能看到这样的巩俐:



顶级演员,导演稍微一点拨就能提升一部好戏的魂。


尚可的演员,导演用对,找对方式指导,亦能给戏添彩。


而即便是差上不少的,也非完全无法弥补。


比如Angelababy,她的演技不必多说。



即便如此,谁都不能否认她在《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里的艳绝四方。



但这样的眼神,这般的神态,其实都是导演徐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给她抠出来的。


刘嘉玲就曾爆料,徐克特别喜欢亲身示范


每次演之前他都会先走一遍,像华丽的转身、眼神的表现他都很到位,我就会偷师。



所以你不会想到,这卧榻之上,媚态万千的长安花魁,竟是徐老怪一次又一次“辣眼”行径的情景重现。



而这种手把手、身比身的指导,在电视剧的拍摄现场却是很少见到的。


当然,也有特殊例子,比如导演尚敬。


在拍《武林外传》时,几乎每一个他想要的动作乃至表情,都会给演员亲自示范。



可以说,《武林外传》的成功,除了剧本,导演尚敬拍摄现场的指导也功不可没。


这也是为什么同一个编剧,同一个剧情宇宙,《龙门镖局》却没能达到《武林外传》高度的原因。




解释完观众为什么会觉得电影咖演技好,我们再来聊聊电视剧、电影对演员演技的不同要求。


是的,有很大不同。


电影对演员演技的高要求,其实是因为大屏幕更能展现人物的表演细节。


屏幕越大,情绪越足。


而好的表演,往往一个眼神,一声颤抖,就要包含着一重,甚至好几重难以言说的情绪。


观众坐在电影院,看的是人物情感。


但电视剧却不同。


作为娱乐下饭的消遣,观众更多是在看故事。


所以,电视演员的演技就该为剧情服务。


有时候外放一点、直白一点,反而更能吸引电视机前走神的观众。



所以你看,我们认为的演技高低,有时候,不过是两个平台对演员演技的要求不同而已。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电影咖在电视剧里呈现了电影级别的演技时,还是会提升整部剧的格调。


就比如《如懿传》。


尽管前期妆发误人,但随着剧情发展,周迅打的第一个“翻身仗”,就是她的独角哭戏。


初次见识到宫斗凶险,如懿回到宫里,一个人坐在夕阳照射的门口,托腮默默。


想着今后的日子举步维艰,六亲无靠,不由得落下泪来。



可以说,即便是没看过剧,不知道情节,光看这个镜头,就已经能感受到人物的委屈与迷茫。


而演技更为封神的时刻,则是如懿被贴身宫女诬陷时。


在这段戏中,周迅没有说一句话。


但仅用眼神的转变,就将如懿在面对信任之人背叛时的惊讶、恍惚、无措、愤怒、失望、恐惧等情绪完全表现出来。



可即便是这样的“神仙演技”,习惯了电视演技的观众,也有不少get不到,认为周迅演得有些僵硬、面瘫。



更何况,不是所有的电影咖都是周迅,在两个平台,都能驾驭得挺好。


有些电影咖的发挥,比想象中依赖导演。


当习惯于走内心戏,忽略面部神情输出的他们,没有导演启发时,自然也会因为过于“面瘫”,而翻几回车。


电影咖演电视剧两极分化过于严重,而与之对立的,则是演惯电视剧的演员去演电影,多数电视演员都会因为经年累月的表演习惯,显得程序化。


就像李少红评价杨幂时说的:



这种表演方式,虽然也完成了情绪,但之于观众来说,看过也就忘了。


创造不出惊喜,也塑造不了人物。


和杨幂很像的一个例子,是李一桐。


出道以来,她一共拍了16部戏,且15部都是主角。


但至今能让大家记住且认可的角色,只有《射雕英雄传》的黄蓉。


为什么?


因为演技。


这些年在不同剧组间的无缝转场,已经使她逐渐成为一个“剧组老油条”。


你无法指责她的演技差,但也着实没好到哪去。



这一类演员,在电视圈或许还能生存,但一演电影,就显得勉强了。


甚至,哪怕在演技公认不错的孙俪身上,这种平台的错位感也很明显


你无法否认孙俪在《影》的演技是合格的,但总感觉和整部电影格格不入。



其根源,反而在于她的表演太过稳健,缺少一些惊喜


就像《甄嬛传》里,公认彰显孙俪演技的一幕——皇上驾崩。



“崩”字出口,两滴眼泪直接掉下。


不错,“封神”之泪。


但很明显,这也是孙俪自己设计的。


在表演的过程中,她心里从头到尾都掐着表,控制着自己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该笑。


这样的表演方式,堪称“技巧派”之大成,却也有些落了刻意。


而电影中更令人惊喜的表演,却不是这样的。


比如,在拍摄电影《喜欢你》的时候,导演陈可辛一直鼓励演员用自己的方式表演。


爱干吗就干吗,我会根据她的反应来修改本。


而说到底,这样随心而动的表演方式,能力之外,也是电影演员才更容易养成的习惯。


演技服务平台,市场决定需求。


电影重发挥,电视走流程。


搞清楚这一点,也就明白了演员跨平台创作,成品质量尴尬的根源。




最后,再说说另一项与平台无关,但确实影响演员塑造人物的关键——演员的可塑性


顾名思义,演员是否合适塑造各种角色。


有个关于章子怡的趣闻。


很多人以为是章子怡饰演了玉娇龙,殊不知,是章子怡改变了玉娇龙。



据说当年拍《卧虎藏龙》时,章子怡并不符合最初剧本里的玉娇龙。


李安没有办法,只能不断改剧本,让角色接近章子怡自身的气质和性格。


这才有了如今这个倔强神秘,又颇具吸引力的玉娇龙。


章子怡和书里描述的、我希望的以及剧本里的玉娇龙都不一样,山不转路转,于是顺着她的特性发展,结果是一次很有意思的经验。


可见,章子怡的气质之硬,就连李安也无法改变。



可想而知,这样一张哪怕在年轻时都写满着野心和欲望的脸,怎么可能在娱乐圈摸爬滚打20多年后,还能演出《上阳赋》里那个,才到及笄之年的上阳郡主呢?



虽说在“少女路线”上走偏了,但也不意味着网友就可以以偏概全,一举推翻章子怡所有的演技成就。


哪怕是《上阳赋》,到了剧情后期,例如萧綦给王儇上药时,成年人的情感克制,倔强矜持,还是让观众“真香了”。



而当我们明白了电视电影拍法的差别,对演技的需求不同,以及演员和角色的适配性后,网上许多关于平台的演技争议也就都能引刃而解了。


固有印象如,“电影咖都比电视演员演技好”——只是拍的次数多,花费的时间长罢了;


以偏概全如,“《上阳赋》全程尴尬,章子怡演技是否被高估”——只是这个角色不适合章子怡;


洗白说辞如,“《大明风华》演技被邓家佳碾压,是因为汤唯更适合演电影”——不好意思,这部剧汤唯演得就是差。



再严格一点审题,其实这些将电影电视对立放置的问题,从提出之初就是不对的。


因为演技好坏无关平台,只在于演员是否塑造好了一个人物。


有的演员,既能在电影的拍摄中有着灵光闪现的表演,又能在电视剧的日常中持续输出高规格的演技。


但在一类平台、一种演法里做到极致的,也未尝不是一种本事,不是一个好演员。



正如陈道明所说:


在这个行业里,我不认为演电影就高级,演电视剧就低级。对演员来讲,面对的都是人物,结果只有好坏。


而作为观众,高看电影演员,或贬低电视演员,甚至乐此不疲地,恨不得将各类演技搞出个鄙视链出来。


如此看问题,不仅局限了演员,也局限了自己。


电影一定比电视剧高级吗?


隐忍演法一定比炸裂演技好吗?


“一定”,无论放在何时何处何种语境,都是个危险且傲慢的词。


对演员而言,所有的拍法、习惯、戏路,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立住人物。


我们对演技的唯一评判标准,也同样是看人物是否立住。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 更多推荐阅读 ▽


河南卫视,你还有啥惊喜是我不知道的?


失去他们,是我们的遗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