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熟悉!竟然是她?

文摘小编 青年文摘 2021-08-30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likely


7月1日,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文艺晚会《伟大征程》,让无数人领略了光华内敛的中国美学,以及激荡人心的中式浪漫。

 

其中无数的细节,都透露着巧思。



有人注意到了演出中,从镜头前一晃而过的这张节目单↓


图源:微信公众号“共产党人”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张乍看“平平无奇”,实则内藏玄机的节目单,出自一个85后姑娘之手。

 

其实在此之前,她已经做过无数经典的设计案例。

 

你肯定见过她的设计,甚至感到熟悉,但你不一定知道她的名字。

 

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的logo。

 


诗仙李白乘月而归,身后遗下万千诗卷,大气中透着婉约。

 

这个logo还被选入了中小学教辅题目,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解读。



《朗读者》第一季的海报设计。


这张竹林掩映下的身影,上过纳斯达克大屏,极尽东方的婉约含蓄。



《非遗公开课》的logo。

 


非遗”二字的头上点点春花,正如那些从古时走来的技艺、事物,在当下的春风里,如枯木逢春,焕发出崭新的生机。而那些手握接力棒的人,将在前人的基础上,像一树树的花开,继续奋斗,开枝散叶。

 

还有最近的央视特别节目《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的logo。

 


红旗之下,西风漫卷。红旗是逸动的、张扬的,又是稳定而坚固的。

 

…………

 

她叫戴晶晶,一个89年生的北京姑娘,以上这些设计正是出自她之手。

 

在设计这个行业里,几乎所有人都以做一个“高端洋气上档次”,更加国际化、有艺术感的作品为荣,而戴晶晶深耕的领域却如此与众不同。

 

有人用好奇的目光打量她,叫她“红色设计师”。她的设计,元素算不上复杂,气质也够不上活泼,风格跟我们熟悉的商业设计有距离,做起来还不轻松。

 

的确,重大题材设计,往往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在自己的领域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她顶着家人的不理解,熬过无数的夜,曾经累到病倒……

 

而当荣誉加身,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的初心从未改变。

 


“红色设计师”

 

6月27日下午,《伟大征程》晚会的相关负责人火急火燎地通知戴晶晶:“演出因故提前了,全部的节目单,要重头再来。”

 

她之前熬了好几个通宵,正在晕晕乎乎地补觉,接到通知后一个激灵,睡意顿时全无。

 

此时距离演出开始,只有不到24小时。

 

2万册节目单,必须在演出前4小时就位,然后进行安检、消杀、摆放。

 

如此盛事,全国人民都看着,没有任何一个环节耽误得起。

 

随后的二十几个小时,她挂着两个黑眼圈,水都没怎么喝,一直在修改调整、协调沟通,又跟印厂的师傅们熬了通宵,赶在演出当天下午,把印好的节目单派发到位。

 

东西送出去的时候,她松了一口气,一阵眩晕袭来。她这才发现,自己已经十几个小时没吃东西了。

 

“当时腿都是软的,浑身冒冷汗,头一阵阵地晕,应该是体力透支加低血糖了。”戴晶晶说,“但一想起任务已经完成了,心里就升起一种自豪,感觉再苦再累也值得。”

 



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要的是零失误,那种压力不是谁都能承受得住的。

 

但这样的紧急任务,在她的职业生涯里,太常见了。

 

比如2017年至今,数年间的新年戏曲晚会节目单设计。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分论坛的整体视觉设计。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奋斗吧 中华儿女》的部分平面设计。

 


与大多数服务商业文化的设计师不同,这些年来,传统文化设计和重大活动设计,几乎成了她的专长。

 


但曾经的她,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戴晶晶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全家没有一个人有所谓的“艺术细胞”,但唯一的女儿身为一个“学霸”,竟然非要学艺术。

 

一时间,反对声四起。一方面,家人觉得学艺术不如学文化课“稳当”;另一方面,在60后家长们的眼里,他们想象不出学艺术的出路。他们吐槽,能成为大师的那是少数,一般人学美术,只能在公园给人画肖像画。

 

学艺术,其实不比学文化课简单,甚至还更残酷。因为在这条道路上,努力虽然能决定你走多远,但天赋却决定了你的上限。

 

在当时,父母可能是对的,戴晶晶没考上自己心仪的美院,只考上了一所综合类大学的美术学院。虽然学校还算不错,但毕竟跟理想存在差距。

 

四年的时间很快过去,她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了本院研究生,业余时间参与了不少实践项目。

 

她做的一些设计


2014年,戴晶晶研究生毕业。在毕业之前,她就接到了一家全国知名设计集团递出的橄榄枝。那家公司,是所有设计专业学子梦寐以求的高起点。她起初欣然前往,但待了两个多月便离开了。

 

她曾经的导师当时在做传统文化方面的工作,她喜欢这些,便去帮忙。她觉得让一些如今已远离大家生活的东西,重新回到大家的生活里,是一件格外有意义的事。这种意义,是金钱衡量不来的。

 

戴晶晶做了很多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文创产品,图为以“猴戏”为主题的丝巾设计

 

但是,这“忙”一帮就是一年多。团队刚刚起步,一切重头开始,大家经常熬夜,还没有工资。

 

而且,那一年,因为各种不可抗力,她手里所有出来的设计,都成了一纸废稿。她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当自己的同学都已经年入百万,而自己还挣扎在这方故纸堆里,是否值得?

 

这一切的转折点,是《中国诗词大会》。


2015年,正当她犹疑徘徊,想重新回到求职市场上递简历时,一位央视编导找到她,说:“我手里有一个正在筹备期的节目,传统文化题材,叫《中国诗词大会》。你要不要来试一试?”

 

那一瞬间,像命运的钟声在冥冥中敲响。虽然对方没有事先透露关于节目的具体信息,也没有跟她谈报酬,但她就是隐约觉得,自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反正就算不成,也就是多一个废稿,怕什么?”她就带着这种心理上了。

 

没承想,这个项目比预期中的难做多了。

 

对方的诉求是:要体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宏伟气势,还要体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意境;整个标志要有恢弘的气质,又要体现诗词的境界。

 

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要求,本身就已经很有难度了,更何况她一个人面对的是好几个竞标团队,其中不乏大型广告公司。

 

她抓破头皮,连做了十几个方案后,对方的回复都挺含蓄:“你再想想?”

 

她陷入瓶颈,受不了了,跑出去散心。从上海的美术馆一路逛到苏州的狮子林,可惜还是毫无灵感。

 

如何让一个logo即好看又有效,即不落俗套,还能体现文化的厚重感?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那年在苏州,她走访了一个做灯彩的非遗传承人。她们坐在老人家里聊天,顶着老人儿子的白眼。

 

灯彩 / 摄图网

 

“这年头,做这个(灯彩)没有意义了。”老人说,“不挣钱,无法保存,也不实用,还不能当礼品,年轻人也不喜欢,太花了。等我们走了,(灯彩)就失传喽……”

 

“那您为什么还在做呢?”她问。

 

“因为我喜欢,它对我有意义啊。”老人靠在藤椅上,笑得开怀。

 

那一瞬间,她好像悟到了什么。回程的高铁上,她画下了诗词大会第一版logo的草图——望月兴叹的诗仙李白,欲乘风归去,身后飘然遗落下长长的书卷。

 

——理想和传承,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和诗。

 


这个方案交出来,制作组很喜欢,两次审核后,终稿通过了。

 

后来,她问当年那个制片人:“您是怎么知道我的?我当时毫无名气。”

 

对方笑了笑说:“你肯定想不到,我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你做的某个文化研究中心的废稿。”

 

她恍然大悟。

 

原来,你所有的努力,都会落地有声。

 

就算是默默埋下的种子,等时机成熟,也会是一树艳丽的花。

 


于无声处

 

诗词大会之后,她在央视打开了属于自己的职业之路,后来陆续接了《朗读者》第一季的海报设计,《非遗公开课》的logo设计,当一切都在匀速向好行进的时候,她迎来了人生中的另一个拐点——

 

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的节目单设计。

 

当时,她已经是中国戏曲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了。她有些犹豫,一是临近期末,教学任务不轻松;二是她从没有独自承担过如此重要的工作任务,紧张是不可避免的。

 

但这是组织交予她的任务,她必须完成。

 

采访对话

 

这是她职业生涯里第二次面临如此巨大的挑战。

 

国家重大活动的设计,不同于市面上的商业设计。

 

它没有太多自我发挥的空间,更多的是把握设计中的气质,要给观者一种“中正平和”和“大国之气”的感觉。


如果是庆典类活动,还要在庄严中寻找一种相对活跃的氛围,设计者每次都要千方百计地发掘一些新鲜感。

 

这种“没有设计的设计”,反而是最难的。

 

大众会普遍认可一些热门的电影海报是出色的设计,但对于这种红色节目单,很多人会觉得:“不就是打一个红底儿,然后P两三个字吗?这有什么可设计的。”

 

“但其实,还真不是。”戴晶晶说。

 

“很多人觉得设计就是在拼创意,但其实,设计的本质是‘服务’。如果艺术海报的核心功能是‘创意’,商业banner的核心功能是‘传达’,像我做的这类设计的核心,其实是‘严谨’。

 

“就拿节目单举例吧。为了达到一个看着喜庆,却又厚重、沉稳,薄薄一册拿在手里不‘飘’的效果,那个基础的红色,我调了将近百次。”

 

打样和废稿

 

“封面字体的选用,内文字体的选用,字号、字间距、版心的大小,字与版心的距离等,甚至是印刷油墨的选用,都是经过特殊设计的,目的就是让任何视力的人、在任何光线下,都没有阅读障碍。

 

“此外,工艺精度均是以丝为单位计算,制作周期以小时为单位计算,24小时随时待命,等待修改意见,接到意见的第一时间就要完成相应的调整,然后等待下一次的修改意见,直到文件交付印刷。

 

“我们大部分的工作,都放在了解决这种问题上。

 

“更重要的是,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错误。字间距哪怕仅差半毫米,或者色彩偏差超过样品3%,它就是废稿。我还要考虑到不同印刷机产生的效果、机器是否过热等情况,这些都会引起颜色变化,导致成品不合格。而这样的一场晚会,发到观众手里的每张节目单,颜色都要高度统一,做到零差错。”


除了如何设计的问题,她最大的压力,来自于不断逼近的交付时间。

 

“无论遇到什么主观、客观情况,在时间节点前,都必须让成品到位。大家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保障活动顺利进行,如果超时,之前的一切努力都是无用功。”


跟学生们在一起

 

从此,她开启了只要参与活动就会“原地消失”的工作状态,家里人也不知道她在哪儿,去干什么了,什么时候回来。

 

我问她:“你这种工作状态,家里人理解吗?”

 

她说:“起初家里人十分不理解,一个老师怎么能忙成这样?后来等活动结束了,我告诉家里人参与了什么活动。慢慢地,他们也习惯了我的这种工作状态,对我说得最多的就是保重身体。”

 

家人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

 

她是个拼命三郎,无论是对待教学工作,还是各种设计,她都习惯精益求精。


几年间,她下了讲台就进工作室,有时候在工作室一熬一宿,设计还没琢磨出来,恍惚间一抬头,天都亮了,又该去上课了。

 

高校70周年校庆主视觉设计


2018年,她发现自己下颌长了一个东西,黑紫黑紫的。她直觉不好,去医院检查时,被医生告知:“你这个东西不好,可能是恶性肿瘤。”

 

那一瞬间,她觉得天都塌了,但手里还有一份不想放下的设计。

 

“当时天都是黑的,我每天都在想,我做的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我的风格市场不认可,我也挣不到很多钱,连手术钱都是父母垫的。如果重来一次,我再也不做设计师了。”


但是她又想:如果生命开始倒计时,那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手里最后的事情做好,那样我好歹留下了些什么。


带着这种奇妙的心情,她一直坚持把手里的工作交代完,才安心地进了手术室。

 

幸好,肿瘤是良性的,手术结果不错。

 

下了手术台的她,迅速“食言而肥”,在父母不认可的眼光里继续“造作”。

 

在两次合作得到高度认可之后,她陆续承担了不少国家任务,比如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访华晚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分论坛、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奋斗吧 中华儿女》、澳门回归20周年文艺晚会等相关设计。

 

2020年,她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你现在还会纠结自己的设计不被商业市场认可这件事吗?”我很好奇,“你的设计已经做到这种程度了,还在纠结这种事情,会不会有人觉得你‘凡尔赛’?”

 

“现在不会了。”她说。

 

“纠结市场认可度这种事,其实没有必要,这根本是两件事。我这几年做的设计都不太容易,一般具有一些难度的设计都会找到我来解决。”


就像这个设计……”她拿出一张《伟大征程》的节目单,“6月28日,当我得知演出顺利进行之后,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兴奋和自豪感——我的设计,见证了我们党的百年华诞。


“在电视里看见自己设计的节目单时,是什么感觉?”我问。

 

她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那天晚上看演出录播的时候,我很难说清自己的心情,类似一种带着酸涩的激动吧?那其中的每一个节目、每一个人的名字,都过过我的手,熟悉又陌生,尤其是看见那本红色的册子出现在看台上时,那种骄傲是无与伦比的。那一刻我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听起来,这个节目单的设计过程有一些故事?”


“也不算是故事吧。我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是6月20日。当时我接到一个紧急电话,让我现在、立刻、马上到鸟巢,其余什么信息都没有。当时我隐隐有预感会是什么事情,当时的心情是兴奋中带着一点没底,但很快,荣誉感和责任感压过了那一点点不自信——我想,我不但要干,还要好好干。

 

“当时时间已经很紧迫了,只能24小时当48小时用。那几天我家都没回,出了几个设计样,沟通通过之后,就泡在印厂打稿,总共打了十余稿。有一稿大家都觉得还不错,但是我觉得还能更好一点,就又改了一个烫金工艺,打了N个样。最后改完的一稿,我才觉得,‘嗯,是那个感觉’。


“那几天大家连轴转,有时候连饭都想不起来吃,好几次发现没吃饭的时候已经半夜了。我8天瘦了7斤,沟通路程1000余公里,权当减肥了(笑)。万幸一切有惊无险,准时完成了任务。”


“果然,就像刚才说的,这种看似‘平平无奇’的设计,背后的匠心一点不少。”


“这些过程,除了我没有人知道。这对于大家来说也不重要。那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当你拿到这本节目单,乍一看可能平平无奇,没有炫酷的花纹,没有花哨的字体,甚至没有特别的图案,但经过了这些努力,你会觉得它舒服,有一种无须额外说明的庄重沉稳的大国气象。

 

“这种浑然天成的舒服感,是我所追求的设计最高境界。而为了一个心目中很重要的目标而不遗余力地努力、奋斗的过程,对我来说才是更有意义的。”


工作室成员在布置作品墙

 

的确,有时候我们判断一件设计作品好与不好时,容易聚焦于两个点:元素是否丰富?是否体现了什么意义?

 

但事实上,设计的奥义,简单也复杂——体现功能,服务于人。

 

好的设计是无声的,有时你甚至意识不到它经过了设计,但却可以很好地使用它,或接受它所传达的信息。

 

正如一场宏伟的视觉盛宴中,每一个隐在幕后的工作者;一个有序并高速运转的社会中,每一个岗位上辛勤耕耘的人。

 

他们可能是工人、农民、教师、医生、军警,也可能是每个写字楼中忙忙碌碌的白领,琅琅书声中奋笔疾书的学生,甚至是在家中操持一方天地的老人或母亲……是任何一个努力向上、努力生活的普通人。

 

他们都是大时代幕后的小人物,但也正是这些人连在一起,在每一个环节,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做到坚持不放松,才奏出了时代的美丽华章。

 

在获得2020年北京市先进工作者时,戴晶晶曾笑着说,自己是经历过生死的人,总要为国家、社会和学校做些事情,作为生命的回报。她今后会在她所热爱的传统文化领域深耕,继续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方式,为国家培养接棒的人才。

 

我想,这同样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任务——

 

耕耘好脚下的土壤,在自己的领域里,努力发出属于自己的光。


*感谢戴晶晶接受青年文摘采访。本文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 更多推荐阅读 ▽


这是爱情最好的模样


为河南捐5000万后,鸿星尔克直播间被挤爆:野性消费的网友,好笑又好哭

青年文摘视频号,给你的生活添点料

聊热点 听故事 涨知识


小编在这里等你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