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很敏感,怎么办?

李筱懿 青年文摘 2022-05-06


夜读·开卷有益

作家李筱懿写过一个故事。


一位男性创业者曾斩钉截铁地对她说:“我创业的入门条件就是,坚决不与女人合作。”


她问:“为什么?”


他答:“女人太敏感了,敏感就是情绪化,情绪化哪能成事呢?”


李筱懿说,她被这句“敏感就是情绪化”击中了。按照这个逻辑推理,女性很敏感,所以女性很情绪化——这恐怕不仅是男人对女人的刻板印象,甚至大多数女性也这样看待自己。


“情绪化”究竟是什么,它到底是不是偏见呢?一起来读读今天的推荐文章,你会有答案。


下文经出版社授权,摘自《情绪自控》,对原文有删节。


《情绪自控》

李筱懿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很敏感,怎么办?

文|李筱懿


假如敏感就是情绪化,让我们来看看一名公认敏感的女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她真的很情绪化吗?



成见和错觉在干扰你的判断


很多人都会说:“林黛玉当然情绪化,整天哭哭啼啼,心眼儿比针尖儿还小。”


假如你真的这样认为,那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林黛玉有误解,二是对“情绪化”这个词有误解。


林黛玉情感很细腻,她能细致入微地体察别人的状态,也能迅速识别他人对待自己的真情假意。


但是,即便如此细致敏锐,她也并不是个情绪化的姑娘。


林黛玉出生于书香之家。她的父亲林如海不仅饱读诗书,还是个有实权的官员。林母名叫贾敏,贾敏的父亲贾代善和祖父贾源都是国公,而小说中的“老祖宗”贾母就是贾代善的妻子,她有贾赦、贾政和贾敏三个儿女,贾敏是唯一的女儿,特别得宠。


所以,从家庭出身的角度来说,林黛玉家世显赫,至少绝不比薛宝钗弱——很多人误以为林黛玉的身世比薛宝钗差很多,这的确是个巨大的误解。只不过林黛玉很小失去了父母,“老祖宗”贾母由于疼爱小女儿贾敏,爱屋及乌地疼爱外孙女林黛玉,寝食起居、吃穿用度全部亲自打点,规格堪比嫡亲的孙子贾宝玉。


《红楼梦》全书塑造了大大小小上百位女性角色,其中十二位最优秀的女性合称“金陵十二钗”。在这么多出色的女性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并列第一位,她的独特性离不开“敏感”带来的个人优势。


几乎每一位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难免会把黛玉和宝钗放在一起比较。


原著中,作者描述薛宝钗容貌美丽,自幼便以宫廷妃嫔的标准培养,所以她博学多才,对文学、艺术、历史、诸子百家、佛学经典等都有涉猎,待人接物也很得体。


相比之下,从小缺少母亲疼爱的林黛玉爱哭、爱生气、爱使小性子,看上去比宝钗情绪化得多,显得情商很低,这是一直以来很多人对林黛玉的第一个误解。


假如仔细阅读《红楼梦》,会发现林黛玉在和周围各种身份、地位不同的人相处时,火候拿捏得都十分恰当,她结交到了真心的朋友,关键的几位长辈也待她不错。


第二个误解是什么呢?那就是大家认为在爱情方面,林黛玉输给了薛宝钗。


林黛玉和贾宝玉,青梅竹马,木石良缘,最终却迎来悲剧的结局——黛玉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大婚之夜,烧掉自己的诗稿和手帕,含泪绝望而死。


由于这个结局很凄凉,所以读者倾向于认为黛玉没有善终,输给了宝钗。可是,宝钗虽然如愿嫁给宝玉,却是假扮成黛玉才成了这桩婚姻,宝玉在得知这是一场骗局之后,选择了出家。


所以,在和黛玉的“竞争”中,宝钗看似赢到了最后,却没有得到自己希望的结果和爱情,相比之下,黛玉虽然早逝,却永远地活在了宝玉的心中。


正是由于这些错觉印象,才让林黛玉在读者心中成为过于敏感、管理不好自己情绪的姑娘,这些误解的起因,则是因为对林黛玉的人格特质了解得不够深入



情绪失控的原因是什么


林黛玉在与人相处时,真的不懂照顾别人的情绪吗?


有一次,宝钗安排仆人给她送燕窝,黛玉对仆人说:“现在天凉了,夜也长了,你们可以去组个局,打打牌。”说完,拿出银子作为买酒打牌的资金。


这段细节很传神,林黛玉作为教育良好的大家闺秀,在仆人面前都很有人情味,她怎么会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呢?只是她不刻意为之。


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她把宝玉看作心灵契合的伴侣,而不像其他人,把宝玉当条件优异的结婚对象。所以黛玉从来不劝宝玉走仕途,寻求一官半职,这也是她与宝钗在对待爱情上的本质区别。


只有理解了林黛玉内心的“真实感”,才能从深层理解她为人处世和对待爱情的方式,真正懂得她处理情绪的方法。


解决“情绪问题”的出发点,就是“真实地面对自己”,而不是压抑所谓“不好”的感受。



我先说个小故事。


一位好斗的武士质问一位禅师,让他解释什么是极乐世界,什么是地狱。禅师看了看他,没好气地说:“你这样的粗鄙之人,跟你解释了你也不明白。”


武士觉得受了侮辱,立刻暴跳如雷,拔出长刀,大吼一声:“太无礼了,我要杀了你!”


禅师很平静地回答道:“你看,你现在就身陷地狱。”


武士突然明白,禅师是在点拨自己,所说的地狱指的就是他现在受到的愤怒的控制,于是平静下来,把刀收了回去,向禅师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感谢禅师的指点。


禅师又说:“此时,就是极乐世界。”


我们会觉得情绪就是这位武士所表现出来的愤怒或者顿悟,但事实上,情绪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变化,还有些我们自己也很难察觉的感受。比如,有些时候你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快乐、悲伤、紧张、愤怒,但有时候,甚至会需要别人的提醒才能察觉到这些情绪。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也会像这位武士一样,意识不到自己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真实感受,然后情绪失控。


而敏感的林黛玉基本不会出现这种状况。


《红楼梦》里有一回,宝玉的两个丫鬟——晴雯和袭人——因为一件小事拌嘴,吵得不可开交,宝玉左右为难不知道该劝谁,急得哭起来。晴雯和袭人也跟着哭,场面混乱。恰好林黛玉来了,她进门就说:“大过节的怎么好端端地哭起来,难道是为了争粽子吃不成?”一句话就把三个人逗乐了。接着黛玉就拍着袭人的肩膀说:“一定是你们俩拌了嘴吧?告诉妹妹,我替你们调解调解。”这句话就缓解了紧张的气氛,谁都不继续争吵了。


你看,林黛玉处理纠纷也挺高明吧?


人们之所以会情绪失控,是因为大脑中有一个专门负责管理情绪的区域,叫做“杏仁核”,它位于脑干顶部、环状边缘系统底部附近,分为两大核群,左右脑各有一个。


“杏仁核”给我们的情绪站岗放哨,所以它又被称为“情绪哨兵”。信息传到杏仁核的速度比传到大脑皮层的速度要快,所以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我们更倾向于先产生情绪反应,会有狂喜、愤怒、伤心等各种体会,但是过后又平复下来,甚至经常会因自己的过度反应而后悔。


但是这不是不可改变的。一个敏感的人,如果ta能首先意识到情绪的发生,能够在情绪爆发之前冷静十秒钟,情况马上就会不一样。


解释完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林黛玉,她性格中有两个特点:既敏感,又慢热。之所以能够赢得亲情、友情和爱情,是因为她的“自我意识”比别人快一步,而她在行动上又比别人慢一步。


“自我意识”比别人快一步,就是她能很快地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我们看《红楼梦》里,她特别多愁善感,想得很多,是一个内心戏很丰富的人,这实际上就是她在整理自己的情绪。


同时,她在行动上又比周围人慢一步,就是因为慢了这一步,才让她很少受到情绪控制去直接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在待人接物上,她的分寸感很强。


贾府人员众多,从林黛玉跟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之间采取的相处方式,就能很清楚地看到她的格局。




敏感提供了更高的“情绪价值”


林黛玉刚进贾府时,明白自己从此要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需要处处小心。她回忆起母亲说过的话,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第三回写黛玉进贾府,贾母问她:“你可念过什么书啊?”


黛玉回答说:“只刚念了《四书》。”


实际上我们知道她饱读诗书,怎么可能只读过《四书》呢?但她在不清楚状况时,采取了自谦的态度。那么贾母对于女孩读书的态度是什么呢?黛玉很希望了解,于是她试探性地问:“姊妹们平常都读什么书呢?”


贾母说:“哪有读什么书啊,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这时,贾母对读书的态度已经很明确,所以过了一会儿,贾宝玉来再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这个时候林黛玉是怎么回答的呢?她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同样的问题,她前后回答完全不一样,可见她已经意识到了先前实话实说可能会显得自己不合群,立刻就改口了。


从这些细微的举动和心理活动可以看出,黛玉确实是一个心理活动很多的人,但这也成为她在贾府的一道护身符,凡事她都会再三考虑,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再行动。对长辈,她很顺从,顺着长辈的话说,顺着长辈的意图做事,所以贾母才会格外喜欢她。



贾政有一回从外地捎来家书,说很快就能回家,宝玉一听着急了,因为父亲回来就会检查他的功课,他已经落了很多天没练字。贾政很严厉,如果看到儿子连日常功课都不做,免不了又会打他,这下宝玉的母亲王夫人也着急起来。


宝钗和探春立刻就站出来笑着说:“这都是小事,我们每个人临摹两篇给宝玉就能交差。”及时的安慰让王夫人心头的石头落了地,从此宝玉突击用功,天天写字,宝钗和探春也送来替他写的两幅字,可是到最后,还有五十张字没写完。


正在火烧眉毛的时候,黛玉托丫鬟偷偷送来了五十张字,宝玉打开一看,字迹跟自己的还特别相似,又感动又高兴。


在这件事情上,宝钗当着大家的面,公开表态要给宝玉帮忙,宽了王夫人的心,也赢得了贾母的喜欢。当天林黛玉也在场,她却一声不吭。但是最终,黛玉却给宝玉写了五十张,而且都是模仿着宝玉的字迹来写。


练过书法的人都知道,写一张字不容易,要模仿别人的笔迹写就更难了,何况是写五十张。而且这五十张字,既不能写太好,太好了不像宝玉写的,会被贾政发现,又不能和宝玉写得一模一样,显得一点长进都没有,贾政也会生气,也就是说,不仅要写得像,还要写得略好一点。


黛玉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但为了给宝玉交差,她紧赶慢赶写出了五十张字。


宝玉做不出功课,自告奋勇代劳的是宝钗——宝钗的好,让所有人都看到;而黛玉的好,是默默的付出和支持,只有宝玉知道。


现在我们再来看前面说的“林黛玉是自我意识比别人快一步,行动又比别人慢一步”,她考虑周全,行为却不张扬,宝钗的八面玲珑让她赢得了大部分人的称赞,而黛玉的真心真意让她收获了只属于自己的爱情。


一个是做给别人看,一个是成全自己的内心。

谁更值得?个人理解不同而已。



敏感更能够分清事物的层次


看一个人的情绪是否可控,不仅要看ta怎样对待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也要看ta怎么对待和自己旗鼓相当的人,更要看ta怎样与不如自己的人相处。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作“踢猫效应”,说的是坏情绪的传染,一般由地位高的人传染给地位低的人,由强者传给弱者,一环扣一环,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便成了最终的牺牲品。


这不难理解,比如在一家公司里,中层被高层骂了一顿,回到工位可能会拿基层员工撒气;员工晚上回了家,拿自己的孩子撒气;小孩再跟玩具或是宠物撒气。


在情绪紧绷时,保留自制力,警惕“踢猫效应”,不拿别人撒气,这也是真正情绪可控的做法。


在《红楼梦》里,迎春赶走了贴身丫鬟司棋;惜春撵跑了陪自己长大的入画;火爆脾气的王熙凤更不用说,生气起来会用簪子扎丫头的嘴,就连最亲近的平儿都挨过打;在贾府里被公认是最温和可亲的宝钗,也好几次当面骂过丫鬟。


但是翻遍全书,几乎找不到林黛玉打骂丫鬟或是和人起冲突的记录,不仅如此,她待人还特别耐心。


大观园成立诗社之后,甄士隐的女儿香菱看到姐妹们都在写诗,也想学着写,就央求宝钗教自己。宝钗考虑到香菱的处境,对于一个底层的女子,谋生是比写诗更重要的能力,委婉地拒绝了她。


香菱又向林黛玉请教,黛玉看她是真心想学诗,于是详细介绍如何作诗,一首诗如果立意立得好,词句马虎一点没关系。她还给香菱推荐杜甫和李白的诗,拿出自己的诗集借给香菱看。


宝钗是从现实生存的角度拒绝了香菱的请求,黛玉则从人性需求的层面答应了香菱的请求,很难说这两种选择谁对谁错。假如从香菱个人命运来看,她在大观园诗社里学诗的几个月可以算得上人生最快乐的日子,这其中黛玉功不可没。



但是,黛玉不是对谁都这么好脾气,情绪稳定不等于老好人,在该维护自己尊严的时候,她也挺尖锐。


在《红楼梦》第七回中,薛姨妈给周瑞家的拿了十二枝宫花,嘱咐她把这十二枝花带给各位姑娘,是这么分配的——迎春、探春、惜春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另外四枝给王熙凤。


在这段话中,薛姨妈按照送宫花的顺序,一路做减法,把话讲得明明白白。说明请三位姑娘先挑选,余下的六枝再进行分配。林姑娘挑过两枝后,才有凤姐的四枝。


很多人觉得送个花而已,至于这么麻烦还要按顺序送吗?


其实薛姨妈的顺序,大有讲究:为什么先送给贾家三位小姐呢?因为话是当着王夫人面说的,而薛家人和林黛玉,都属于贾府客人,礼物先送主人,才是为客之道。假如当时贾母也在场,恐怕就得让黛玉先挑了,因为她是贾母的心头肉,就连三个亲孙女也要往后排。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王熙凤都应该排在末尾——在作者曹雪芹所处年代的习俗中,没出嫁的小姐比媳妇的地位尊贵。


但是,王熙凤虽然是最后得到宫花,在数量上却多出两枝,起到了弥补作用。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来,薛姨妈心思缜密。


然而,周瑞家的却改变了送花的顺序,最后才给黛玉送花,黛玉拿到的是所有人挑剩下来的两枝花。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丫鬟,是资历很深的仆人了,为什么会在这种小事上犯糊涂呢?糊涂是假的,怠慢才是真的。


书里写得很详细,在送给前几个姑娘的时候,周瑞家的都会仔细说明缘由。但是到了黛玉这里突然话锋一转,直接闯进来说:“林姑娘,姨太太派我送花儿来给姑娘戴了。”


听到这话,第一感觉是这花儿是单独给黛玉一个人送的。


黛玉看到一个大盒子里只装了两枝花,顿时起了疑心,就问周瑞家的:“这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周瑞家的只能老实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


黛玉一下就识破了对方的心理,于是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在送宫花这件事情上,很多人觉得黛玉小器。实际上,她根本不稀罕这两枝花,她不是一个看重物质的人,而且她出手阔绰,还经常拿自己的钱打赏丫鬟。林黛玉在意的,是自己的尊严,被仆人怠慢是她不接受的。


可能有读者觉得,不就是两枝花儿吗,至于这么小题大做?


这还真不是小题大做。


首先,我们要知道懂事和老好人是两个概念。黛玉刚到贾府,一切都按照贾府的规矩来,跟贾府亲戚相处融洽,这是懂事的表现。可作为一个大家闺秀,在仆人面前无原则忍让,那就叫“老好人”。


“老好人”通常都是被欺负的对象,看似求稳,实则非常有风险的选择,当环境越复杂,我们的人际关系策略也要相应灵活。


这样对比下来,林黛玉在跟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相处时,有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注意克制,警惕“踢猫效应”,不轻易把坏情绪传染给他人;


第二,读懂他人的深层需求,帮忙帮到点子上;


第三,面对怠慢,立场分明,绝不做老好人。



不让敏感,演变为情绪化


通过这些细节,相信你也看出林黛玉是个敏感的姑娘,但是她情绪化吗?


一点也不。


情绪化,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容易因为一些或大或小的因素发生波动,喜怒哀乐随意转换不受控制,前一秒可能还是高兴的,后一秒立刻闷闷不乐。也可以理解为人在不理性的情感下所产生的行为状态,简单描述就是喜怒无常。


敏感,则是指感觉敏锐,生理上或者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情绪化容易给自己和别人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影响工作和人际关系。情绪型的人举止受情绪左右,容易冲动,事后冷静下来也感到不值得、不应该,经常处于内心矛盾冲突的痛苦中。


情绪化和敏感,完全是两件事。


回到文章开头的场景,我不同意那位男性创始人说的“女人都敏感,所以女人都情绪化”的判断,但是,我开始认真思考,我自己是个敏感的人吗?


答案是:对,我很敏感。


如果缺少敏感,我无法从事作家这份工作,因为这需要细致入微感受到自己与别人的各种情绪,并且用语言描述出来。


敏感对我来说至少有几个优点:


第一,关注细节。


我经常察觉到别人忽略的东西,比如食物的口感、音乐的变化、说话的语气、物品的质感等等,我的听觉、触觉、味觉、视觉都更细腻,这带给我很多享受生活的快乐。


第二,容易共情。


绝对的感同身受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可以尽量做到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感知对方的悲喜。这对人际关系帮助很大,我的好朋友不多,但每一位都相处多年,情谊深厚。


第三,创造力很强。


“创作”成为我应对情绪反应的机制,因为看得多、想得多、想得细,我每天都要写稿和表达。作家、画家、音乐家这些都是敏感人群,创造力是我们的特长。


但是,阅读大量心理学论文之后,我发现“过度敏感”确实是引起“情绪波动”的原因,我得想办法为自己“多余”的敏感找到排解的途径,让“敏感”保持在恰到好处的程度。


我有三个好用的方法分享给你。


第一,找出哪些敏感会触发负面情绪,然后优先处理掉。


每个人的“敏感点”不一样。比如我对“声音”和“气味”特别敏感,于是我出差必带降噪耳机,准备了很多喜欢的香氛放在家里或者随身携带。我掐断了那些带来负面情绪的敏感,保护了自己情绪的平静。


你也可以尝试问问自己:究竟哪些敏感带来情绪的波动?是朋友的评价,还是父母的唠叨?是工作的压力,还是婚姻的困惑?是消费的渴望,还是攀比中带来的挫败感?


找出那些触碰就会让你焦虑的来源,找到解决方式,就会舒展很多。


第二,找到自己释放压力的方法。


我明确感受到了压力带给我的紧张感,在各种尝试中发现,做运动、读书和SPA按摩是我释放压力最有效的方法,于是我调整了作息习惯。即便非常忙碌,其他事项可以缩减,这三件能让我轻松和快乐的习惯必须坚持。


你释放压力的方法是什么?和朋友聊天,还是看场电影?唱歌还是打游戏?玩剧本杀还是旅行?不要小看这些爱好,人有所爱,才会觉得精神放松,生活值得。


第三,真实地表达自己。


对于周围不敏感的人,我发现他们很难与我共情,于是我不再隐瞒自己的感受,我会直截了当地说:


这里光线太刺眼,我们换个位置吧。


刚才你的批评有点严厉,我有点难过,你不会因为我这个缺点而影响我们的关系吧?


啊,你的语速好快,我好紧张,能讲慢一点吗?


…………


你看,我学会了及时给别人反馈,让不敏感的人了解我的感受,这比闷在心里不说好多了。时间久了,别人更加了解我的“敏感点”,也不会觉得我很奇怪。我和家人、朋友、合作伙伴之间越来越了解,相处也越来越融洽。


理论是宏大的,但方法都是具体的,你也试试看这些方法。



摘自《情绪自控》,李筱懿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用10个经典女性形象、10种滋味各异的人生,深入剖析10个生活中都会遭遇到的负面情绪,讲述10种摆脱焦虑的活法。



▽ 更多推荐阅读 ▽


开心一刻|你看“拜拜”两个字,像不像四个烤串?


看到他红了,我就放心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