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众纪录片揭开考古最真实的一面,B站飙升9.8分,值!

青年文摘 2022-11-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耳朵里的博物馆 Author 朵朵编辑部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本文授权转载于公众号:耳朵里的博物馆(ID:erduolidebowuguan)和娃去博物馆,不懂找我!


黄金面具、青铜人像、玉璧……仿佛一夜之间,三星堆遗迹成了网红之地,被人们津津乐道。


看着越来越多的文物出土,有人戏称考古就是“拆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会挖出什么,但又知道必然会挖出点什么。


也因为此,很多人对考古这个职业抱有很多浪漫的幻想。其实,这只是考古人的冰山一角,真正的考古是什么样的呢?


在《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中,我们跟随“三星堆”发掘现场,看到考古人不一样的工作状态和生活。



另类的工作方式

他们是快乐打工考古人


在纪录片的伊始,入目便是奇怪的工作姿势——趴着上班。



年轻的考古人们正趴在升降板上,齐心协力地提取青铜大口尊。这是一件中原常见的青铜酒器,因为口沿倒切在土里,扶它出来并不容易。


这不,大家不仅要趴着工作,还要研究让这件大口尊以什么样的姿态出来。



缠纱布,吊牵引,原来,考古也是一件力气活呀!


成功取出后,K8祭祀坑的负责人赵昊终于松了一口气。



脱下工作服,上面都被拉出了口子, 那是在工作时被钢筋划的。



因为K8祭祀坑是三星堆中面积最大、器物最多的一个,而特殊的埋葬技巧,让挖掘的坑点颇多。



一直趴着工作,腰会罢工,眼睛会提意见,腿也会来凑热闹,所以,干一天活的赵昊,总是在“痛苦”中结束工作。


在“坑外”工作的乔钢,工作内容更是朴实无华,不是拿着棍子画线,就是拿着探铲寻找。别看这些工作看起来轻松,实则大脑从没有停歇。



但有意思的是,赵昊和乔钢互相“瞧不上”对方的工作。


乔钢这样说赵昊:“在里面的话,你挖出来的东西全是好东西,但是相对来讲,工作比较简单。”



赵昊却这样说:“乔钢那边,没有大建筑,很多都是靠想象的。”



哈哈哈,原来考古人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幽默。


而且,为了更快乐地“打工”,他们还会根据情况发明创造起来,如赵昊团队的何晓歌,因为发掘时长期保持跪趴的姿势,便有了考古人的“职业病”。


拒绝休息的她,为了避免起身时出现跪姿,便像圆规一样撑起来:单腿支撑,画圆起立,这样便可以避免膝盖再次受伤。



年轻的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在繁忙的工作中给自己找乐子。


他不仅是工作协调员,更是气氛组组长,是“动物园”指定园长。


面对高强度的脑力体力工作,每天除了喝中药,能够缓解工作压力的方法,就是“串方”——在各个土方现场串门。



这一件件不轻松的事情,是考古人的日常,但因为热爱,他们成了最快乐的“打工人”。



意气风发的少年

为这份古老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当然了,考古现场并不是只有工作,下班后的他们,也会“一吃解千累”,也会在意脸是不是又胖了一圈。


所以,在纪录片中,我们还会看到“舌尖上的三星堆”,大家聚在一起开心地吃烤肉,好看的蛋糕也会用手机定格下来。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工作地点在田野的王瑞,可是会把“美食”带去挖掘现场的。


王瑞的“下属”是附近的村民,他们每天都会在这方领域细细地挖土。


这里的挖土不需要大开大合,小心翼翼不说,每一块石头都不能放过,因为这样一块小小的石头,都可以激发出无限可能。



而王瑞在忙碌之余,会不动声色地拿出一块紫薯吃起来。


不吃早饭,似乎是年轻人的特点,年轻考古人也不例外,所以在十一点多饿了的时候,便会啃起“干粮”来。



保温杯端起来的刹那,网友们便感叹起王瑞这“富裕”的坑长生活,大呼也想做这样的工作。


当坑里什么都没有挖出来时,王瑞也没有失落太久,便开始发挥想象,吐糟当时挖的人实在是不努力、半途而废。



实在是太可爱了。


而至于是半途而废,还是有了更好的选择,也许还需要继续挖下去,古蜀人才会告诉我们答案。


王瑞不是唯一一个面对结果吐露奇奇怪怪想法的人。


三星堆最年轻的“坑长”许丹阳发掘出一个奇怪的墓:墓中空空荡荡,放着一大一小两个石头。



他们便围着这个“小破墓”,讨论起里面的这两个石头代表的是什么,还大胆想象,说这可能是哪个小朋友的石头死掉了,所以“葬”在了这里。



年轻考古人,让考古变得生动有趣,他们虽然做着古老的事情,却依然是时代的弄潮儿。



真实的考古

有你从未想象的枯燥与艰难


就算年轻的考古人充满活力,投身考古这份事业,便要守得住寂寞。


这份寂寞,可能来自时间的漫长、空间的孤独,还可能来自努力后的失败。


在纪录片中,赵昊说,自己和队员一开始很乐观,从3月开始工作,计划到8月便把整个器物的堆积层清理干净。结果刚把灰烬层清理完,已然来到了8月份。



而下面还有好几层象牙,还需要两个月来清理。



虽然赵昊说的时候很轻松,但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份工作背后的不容易。任何一件事,在长期没有积极反馈的情况下,是很难坚持的。


本来想要挖出奇迹的考古人,却用一年的时间在做清理,这份来自时间的寂寞,不是谁都能战胜的。


还有负责野外挖掘的傅悦,在她负责的工地上出现了一段城墙遗址时,她的考古工作便进入了困境。


她不愿意错过一丝可能,也不愿意有一点点的将就,就这样,较真的傅悦,便抱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念,差点“黏”在了小方坑里。



而这并不是重点,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脆弱的城墙遗址更加脆弱,这让傅悦的心情极度沉重:


“看着我的那个墙,看着我的那个壁,看着它要塌了,看着它已经塌了,我边刮它边塌……”


说到这里,傅悦的声音已经有一些哽咽。



“我可以不畏困难,但却总会出现无能为力的事情。”


这样的寂寞,是野外考古人不可避免会遭遇的,大雨和日晒,都可能会让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


而考古人要做的,便是压住心中的难受和失落,继续奋战,哪怕从头再来。


在纪录片的第三集中,还出现了一位不同于年轻考古人的工作者,那就是已经73岁的曾大爷


曾大爷看上去很开朗,回答一个问题便会呵呵大笑起来;吃饭的时候,会和妻子聊天,休息的时候,会来一圈麻将。



但事实上,守在老站大半辈子的他,用一生在书写着考古人的坚守:


他的工作充满寂寞,负责修陶的他,需要安安静静一个人工作;和他年龄相近的人,陆陆续续都已经退休。


现在他最大的心愿便是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


“只要有人愿意学就教他,只要你肯学,只要你肯钻。”



但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学手艺是一方面,耐得住寂寞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有网友说:考古人的日常,间歇性惊喜,持续性奔波,没有坚定的热爱干不了。看着这些与历史最贴近的普通人,居然有点感动。


余秋雨曾把考古比作“回乡”“探家”,用拾来的碎片,拼凑成伟大而耀眼的中华民族五千年。


我们平日看见的,是那些惊世瑰宝、文物典籍……看不见的,却是这样一群默默无闻、坚守一生的考古人。


最后,想为他们拍手叫好!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