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厉害了!这个海宁人参与了冬奥会“北京八分钟”拍摄!还有两名运动员竟和海宁关系不一般!

2018-02-26 海宁日报



2月25日

平昌冬奥会闭幕

在闭幕式上

“北京八分钟”震撼世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558c8at20&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中国作为下届冬奥会主办国,在闭幕式上奉献了《2022相约北京》8分钟文艺表演。历经17天紧张激烈的比赛,运动员们和现场观众共同见证奥林匹克运动的平昌之旅画上句号。


四年一度的冰雪盛会落下了帷幕,

但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

这场平昌冬奥会和海宁的“关系”——


在“北京八分钟”里,

有海宁人参与了视频的拍摄,

在冬奥赛场上,

两名中国运动员曾在海宁比赛训练过……



“北京八分钟”里的十几秒,

这位海宁人用镜头向世界展现中国


“北京八分钟”里有两只可爱的科技国宝熊猫特使,你还有印象吗?


在他们的带领下,现场观众来到长城,荧幕里北京、吉林、哈尔滨、张家口四个城市的风光展露无遗,观众被这样的好风光所惊叹!



实际上,这些镜头中北京部分的拍摄有我们海宁人的功劳!报姐带领大家来认识一下这位摄影师——李吉,海宁马桥人,今年38岁,200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工作中的李吉


李吉1997年离开了海宁,前往杭州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读高中,2001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电影摄影专业。毕业后,他留在北京工作,后来自己成立工作室,会接剧组的活儿,用李吉的话说,工作灵活度很高。


“2017年10月底,同学李志伟找到我,邀请我拍摄北京八分钟的一部分。”李吉告诉报姐,李志伟是“北京八分钟”的导演,主要负责视频部分拍摄。



多年的同学情谊,让李吉和李志伟默契十足,两人合作也比较多。李志伟有想法,李吉有技术,让他们碰撞到了一起。“也巧了,那时候刚好有拍摄需要延期,正好有个空档期!”李吉笑着说道。


其实,对李吉来说,这个“任务”还是挺有挑战性的,他知道这是在向世界展现中国,要保持严谨的态度。所以,这次拍摄前期准备工作是平日里的2倍,平时花1天时间踩点,拍摄《北京八分钟》则需要两天。


李吉拍摄的素材▽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北京八分钟》的视频拍摄更需要强大的团队支持,李吉说,平时团队工作人员就有五六十人,如果加上演员,可达上千人;选择适合的角度就要花费两三天。他负责的是视频中北京场景的拍摄,有长城、故宫、天坛、机场、北京南站、国家大剧院等场景


李吉拍摄时寻找的角度与最终呈现画面的对比▽


他从11月份开始拍摄,花了一个多月才拍摄完成,中间修改剧本、重新拍摄不下6次,最后登上荧幕中整个视频画面四十多秒,采用李吉拍摄的北京场景共有23个镜头只有十多秒。很多镜头从踩点到拍摄需要两三天,在最后的呈现上仅仅只出现1秒钟。



李吉说,来北京的17年,这是第一次好好地逛了逛北京。为了找好角度,李吉和导演一起爬长城,爬了半座长城。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北京南站!”他回想起拍摄的场景,需要拍摄乘客、工作人员和列车的镜头,为此,他去了两次北京南站。“想要达到最佳的效果,哪里有火车就往哪里奔跑呗!”


李吉还跟报姐透露,由于今年北京没有下雪,但是总导演张艺谋一定要拍摄雪景,为此赶到了哈尔滨、沈阳拍摄,那边的工作人员也很辛苦!



轮滑转项滑冰、轮滑辅助训练

参加冬奥会的她们曾来过海宁


- 郭丹 -


2014年9月24日,第十六届亚洲轮滑锦标赛速度轮滑场地赛在海宁进行。比赛中,郭丹和队友完美配合,率先夺得成年女子组10000米积分淘汰赛冠军。随后,郭丹再度拿下500米争先赛、15000米淘汰赛、1000米计时赛金牌,并率队取得3000米接力第一名。中国名将郭丹独揽5金,成为名副其实的全能王。



2015年以前,郭丹还是一名水平排在世界前三的轮滑选手,拿到过轮滑世锦赛、世界杯的冠军。2014年底在比赛中受伤后,她萌生了转项速滑的想法。


“转项的想法很久之前就有了,毕竟轮滑项目在技术特点、比赛方式等方面和速度滑冰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之前一直没有下定决心,那次受伤让我有了更多时间思考自己的未来,觉得轮滑已经达到一定高度,转项速度滑冰则可以接受新的挑战。”郭丹说。



作为一名成功的轮滑选手,转项意味着放弃一切、从零开始,郭丹首先需要为自己做好心理建设。“一方面,我当时就算拿到更多的轮滑世界冠军,对我来说是一样的;可另一方面,我转项时已25岁,而且从来没有接触过滑冰。”当时,很多人不看好郭丹的选择。



“最后能参加冬奥会,一切都值了。”凭借在速滑世界杯分站赛前三名的成绩,郭丹直接获得了冬奥会参赛资格。


自2015年,郭丹尝试“轮转冰”训练后,在速度滑冰赛场表现十分抢眼。目前,她是中国速度滑冰队在女子集体出发项目上成绩最好、发挥最稳定的运动员。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郭丹在女子速滑集体出发决赛中获第10名。


郭丹出战


“我要考虑自己四年后要不要坚持下去,即便不行,我也会继续推广轮滑和滑冰的兼项,这对准备2022年冬奥会是一个好的路径。”最近,郭丹已经开始让身边的轮滑小运动员尽早上冰适应,而她的轮滑队友也在尝试转项。当然,郭丹会告诉那些决定转项的人她所走过的弯路。


- 张虹 -


2013年5月6月张虹在海宁轮滑中心训练。2014年2月13日索契冬奥会速滑1000米金牌,她为中国实现了冬奥会速滑项目金牌零的突破。


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29岁的她饱受膝伤困扰,最终在1000米排名第11,500米位列第15。经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提名,张虹当选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并因此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任期为8年。


海宁日报摄影记者王超英曾用镜头记录下了张虹在海宁训练时的一些情景,这些照片现在看来显得尤为珍贵。



回忆奥运冠军,话不多,很刻苦。王超英记得很清楚,他曾站到张虹身边比划过身高,“她个子很高,有1.74米,穿了轮滑鞋就更高了,我站过去矮了她半个头。”训练的时候,张虹不太开口说话,“可能是训练太辛苦了,没力气说话,他们每天要练五六个小时,都拼了命似的。”



其实,夏天用轮滑来训练是一种辅助训练,算是练体能的一种。同时,运动员们也练技巧,比如侧滑、进弯道、出弯道等,一遍遍反复训练,目的是让技术更稳定。


看来轮滑和滑冰真的颇有“渊源”呀,报姐也祝愿“轮转冰”的运动健儿们能发挥自身优点,早日为国争光~


平昌冬奥会结束了

尽管并非一帆风顺

但重压之下中国健儿仍拿到了

1金6银2铜这样不错的成绩

让我们一起为中国健儿点zan

为冬奥会赛前幕后的所有工作人员点zan

我们2022年北京冬奥会再见


综合:新华社、央视财经

记者:胡晓琳 沈虹 王超英

新媒体编辑:戴震宁


想知道更多精彩上爱海宁APP(点击下载)

海宁人,就用爱海宁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