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刚出台!海宁大花园建设实施方案定了,十大重点工程你家在吗?

海宁日报 2021-07-22



提到花园城市

大家想到的大概是新加坡之类的地方

然而报姐今天得到一个重磅消息

《海宁市大花园建设实施方案》

已经市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日前正式出台!



实施方案提出,

海宁市大花园建设十大重点工程,

要在长三角城市群县市级城市中,

把海宁率先建设成为现代化中等城市!


推窗可见绿

移步皆是景

街道干净

文明素养高

国际化程度更高

……

十大重点工程涉及方方面面

目的就是让海宁人更有幸福感

报姐为大家划了重点

先睹为快!

(十大重点工程排序不分先后)


幸福产业建设工程


主要内容

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等幸福产业,培养一批优质旅游产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举办多种类型的体育赛事活动。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构建“一廊、一城、三区”旅游空间布局。

○建设百里钱塘国际旅游长廊,打造集百里弄潮体验、古城文化休闲、运动休闲、生态养生、乡村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潮文化”生态型休闲度假胜地。


百里钱塘


○依托皮革、经编、家纺产业基础,将中心城区打造成为集时尚、文化、会展、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休闲旅游城


○建设中部文化生活旅游区,依托海宁城市及周边区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产业资源,打造城市-近郊休闲旅游圈。


○建设东部生态休闲度假区,重点发展乡村休闲、运动休闲、生态康养和高端度假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打造海宁最佳生态休闲度假区。


○建设西部产旅创新融合区,在优化产业购物环境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打造景区化的购物产业园区。



●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推进文旅融合。以“潮文化”为核心,推动传统观潮产品向文化、运动、休闲、养生相结合转变,逐步打响“四季观潮”旅游品牌。以硖石景区“两山一河,一岛三街区”为平台,以文化街区、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及志摩故里等为载体,活化海宁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和灯文化资源



○推进商旅融合。发展休闲购物旅游,开展海宁休闲购物节、海宁中国皮革城购物节、潮乡美食节等活动。推进盐官古城风情街、南关厢美食街、博物馆小镇酒吧街等特色街区建设。


○推进体旅融合。按照“体育旅游化、体育休闲化”的发展思路,打造百里钱塘运动休闲长廊、尖山新区、鹃湖景区、国际轮滑中心、台球中心等体旅融合示范基地



○推进“研学旅行”。加强雅森研学营地的规范化建设,精心打造海宁研学品牌。


●大力发展乡村体验式旅游。

○丰富乡村体验式旅游产品。建设休闲农场、特色农庄,提供农事体验、蔬果采摘、农产品制作等多样服务体验,延伸农产品开发价值链。


○做强做大乡村精品民宿。重点发展百里长廊沿线精品民宿。构建民宿文化展示厅、民宿故事馆、民宿小书柜和交流区等文化休闲空间


梁家墩行乡子民宿


○积极提供乡村美食体验。研发江、海、潮等菜品,分布不同乡村,形成乡村美食游线。提供乡村厨房,吸引客人DIY乡村创意菜肴,不同乡村不定期开展特色乡村美食宴。


○建设智慧旅游系统。推进“智慧海宁”旅游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重点旅游公共区域无线WiFi网络覆盖率


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


推进“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健康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发展老年护理、心理咨询、营养咨询、口腔保健、康复、健康体检与管理、中医药保健、养生养老和休闲旅游等,力争在2020年实现亿元健康产业企业超5家


积极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电子商务,加快全市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健康服务的智能化发展。城乡社区形成20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盐官旅游度假区、鹃湖体育公园、尖山新区(黄湾镇)为重点,鼓励发展运动休闲、体育旅游、电子竞技、智能健身等新兴产业。


培育运动休闲、航空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办好CBSA海宁斯诺克国际公开赛、中国海宁速度轮滑国际公开赛、全国成人游泳锦标赛等重大赛事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大力推进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京都影视文化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发展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影视产业基地。


以非遗产品为特色、以灯彩文化为龙头,重点培育中国灯彩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着力传承海宁“潮、灯、名人”三大优势文化资源,培育会展博览、文创共享、特色小镇、影视产业、创意设计、艺术品产业六大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到2020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0亿元。


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建设工程


实施目标

到2020年将海宁建设成为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的典范区,建成长约160公里的美丽经济交通示范走廊。


主要内容

建设自然风景走廊、科创产业走廊、瓜果飘香生态富民走廊、历史人文走廊为重点,打造三横七纵市域美丽经济交通走廊。

○以翁金线为重点,打造以一潮三看为重点的自然风景走廊


○串联海宁皮革城、经编产业园区等工业园区,构建以嘉海公路等为主的科创产业走廊;


○依托市域东南部的万亩梨园以及尖山特色采摘区,以524国道、湖盐线、硖尖线为主线,构筑瓜果飘香生态富民走廊


○联通区域内历史文化村落,构建历史人文走廊。



平原绿化建设工程


实施目标

到2020年,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30%以上,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主要内容

继续加大生态林建设,加强道路、河道、机渠路等林带林网防护林建设,实施钱塘江沿线绿色生态屏防护林带建设和尖山新区沿海基干林带建设等工程。推动城市生态公园、生态绿道和平原绿化建设,重点建设开发东区北生态绿道、嘉绍高速公路生态绿道、赞山公园、西山北坡等项目,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实施目标
到2020年,成功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市),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街道)5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20个。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
主要内容紧紧围绕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市)目标,创新开展第二轮星级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推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街道)、省级美丽乡村精品特色村创建。全面开展厕所革命。


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工程


实施目标

到2020年,新建城市慢行系统63.3公里,建成里程数达到221.7公里


主要内容

实施城市慢行系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城市绿环和洛塘河、长山河、麻泾港、平阳堰港、沪杭铁路沿线等,构筑“一环多射”的慢行系统网络,形成较为完善的步行道、跑步道、自行车道网络系统,推进城市水网、绿网、路网三网融合。



美丽河湖建设工程


实施目标

到2020年建设嘉兴市级以上“美丽河湖”25条(个)加快推进嘉兴市级“美丽河湖”长水塘(含市河)建设,争创2019年省级“美丽河湖”。


主要内容

努力打造“水网相通、山水相融、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河湖水环境,提速推进“百项千亿”干流治理工程建设,以洛塘河—横塘河—长山河、长水塘—鹃湖—麻泾港为主线,打造主要江河美丽清水廊道。


重点强化钱塘江河口治理与涌潮保护,启动推进高标准海塘建设,共建美丽安全屏障。



杭海绿色活力卫星新城建设


主要内容

建设数字现代智能卫城、打造水绿串联绿色卫城、构建外融内通畅通卫城、构筑产城融合品质卫城


  • 建设数字现代智能卫城

    接轨杭州经济开发区“新药港”和“国家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发展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对接余杭经济开发区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研发制造建筑节能材料、汽车轻量化材料、半导体照片材料等。


  • 打造水绿串联绿色卫城。

    形成“一带+三核+三廊”的生态空间布局。建设景城融合发展带,形成全域景区化的建设空间,实现景城融合发展。将龙渡湖、高铁枢纽、花卉小镇作为三个生态景观核,以三个湖泊湿地为生态核心,围绕核心建设完善的公共空间体系。依托高铁沿线、钱塘江和运河,建设线型公园,打造蓝绿渗透的水系景观。


  • 构建外融内通畅通卫城。

    加快杭海城际铁路工程建设,实现融杭1小时交通圈。谋划与杭州轨道11号线对接工作,实现与余杭高铁站点的衔接

    实施高速公路一延伸一抬升工程,将沪杭高速许村段(东湖立交至沈士枢纽段)抬升,将杭州绕城高速东线向北延伸至杭州二绕

    以杭州中环快速路、南北向塘洲公路-文津路、东西向硖许公路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一环+一纵一横快速公路网络。


  • 构筑产城融合品质卫城。

    建设许村新区,发挥龙渡湖和运河二通道的生态优势及经济价值,打造以龙渡湖为核心的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片区,提升原镇区生活空间品质。

    建设高铁新区,围绕海宁西站枢纽功能打造站前综合功能核心,打通公共空间体系,形成板块状布局的站东总部金融配套区。

    建设长安新区,围绕花卉小镇建设产学研相关联的高教居住综合与特色产业区。整治提升老镇区街巷空间品质,打造提升发展区域产城融合片区。



中心城区品质提升工程


主要内容

通过“二区九路”的整治改造,实现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活力明显增强、城市品质明显提升。着力打造海宁城市品牌。


打造“海宁十碗”品牌。


海宁缸肉、菜花鱼蒸蛋、五丰土鸡等海宁特色菜肴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美食,打造成优质的“养胃”旅游产品。


谋划举办“海宁十碗”旅游美食推广系列活动,全方位展示和赋予海宁美食新概念,将“海宁十碗”打造成为“养胃”系列产品的知名品牌



打造“海宁十堂”品牌。


在全市文化礼堂建设中坚持打好“建、管、用、育”组合拳,推动村级文体功能室、“春泥计划”活动室、室外场地、健身苑点等硬件资源共建共享,实现70%的文化礼堂有室外舞台,篮球场全覆盖。


深化“志愿海宁”品牌。


扎实推进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精心设置志愿服务项目,实施学雷锋志愿服务伙伴计划,将城市志愿者打造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


推广“书香海宁”品牌。


做大做强浙大国际校区书香驿站、丁桥梁家墩花伴书香驿站、敦奴企业分馆等阅读阵地,以24小时自助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流动图书车、镇级图书分馆、农家书屋、企业分馆为载体,建成遍布全市的阅读阵地。



打造国际化城市品牌。


未来十年(2019-2028年)将海宁努力打造成为资源要素较为集中的产业高地,支持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主体,培育10个以上跨国公司,引进一批国际化创新型高端人才,基本建成与国际化中等城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


强化国际化合作,缔结国际友城增加到15个以上,在结构转型、自主创新、城市发展、生态环保、智慧城市、制度建设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致力将海宁打造成为长三角大都市国际化功能承载地、国际化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地、时尚产业重要国际采购地、潮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在长三角城市群县市级城市中把海宁率先建设成为现代化中等城市


静脉产业城市建设工程


实施目标

到2020年,海宁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总量实现零增长,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显著提高,17个静脉产业重点实施项目顺利推进,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等分类收运和资源化利用水平达到省内领先,静脉产业成为全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主要内容

按照省级静脉产业示范城市创建要求,推进废弃物分类收运体系、处置利用体系、全过程监管体系建设。


工业园区综合整治工程


主要内容

在各发展平台及发展平台各分区开展以“一加强四整治”为主要内容,在控制退出类园区开展以环境卫生、园区秩序、低效企业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园区综合整治行动。


要建设海宁大花园

完成十大工程

在长三角城市群县市级城市中

把海宁率先建设成为现代化中等城市

肯定要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

那么,具体怎么谋划呢?


“一核、三廊、三轴、四组群”


市域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核、三廊、三轴、四组群”的全域城镇空间结构。

一核:中心城区

市域时尚经济集聚核,依托市域行政中心、商贸中心、科创中心,共同打造具有海宁地方特色的时尚经济集聚核。


三廊:三条东西向城市发展走廊

依托杭海城际轨道打造的城镇综合服务走廊

依托01省道沿线乡镇产业集聚打造的田园乡镇发展走廊

依托百里钱塘打造的沿江特色发展走廊


三轴:三条城市发展轴

依托人民路-长安路沿线功能集聚打造的连杭经济融合发展轴

依托海宁大道打造的现代服务业集聚轴

依托硖尖公路打造的创新创业集聚轴


四组群:四个城市组群

依托中心城区和斜桥、丁桥打造的核心组群

依托长安、许村打造的临杭组群

依托尖山(黄湾)、袁花打造的尖山-袁花组群

依托盐官、周王庙打造的田园古镇组群



市域定位

长三角国际化时尚科创新城与文化旅游名城、杭州湾拥湾产业高地、深度融杭的品质新城。


城市职能

国际潮城、品质之都、文化名城、创新智城。


城市性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化时尚特色城市与都市区创新核心城市。


城市规模


其中,人口规模:海宁市域常住人口2020年为130万人,2035年为180万人。


“一带四园”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的提升发展,最终形成“一带四园”

一带:潮涌路沿线生态休闲农业带;
四园:万亩美丽花园、万亩彩色苗园、万亩魅力果园、万亩生态桑园的生态农业空间格局。



“四区、两带、多小镇”


按照新型城市化、主体功能区、行政管理相一致的要求,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对现有工业平台进行整合提升。


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夯实产业发展平台、聚焦重大项目建设,以传统产业转型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为重点,形成“四区、两带、多小镇”

四区:海宁经济开发区、海宁经编产业园区、海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海宁市尖山新区
两带:城际铁路沿线产业带和01省道沿线产业转型提升带
多小镇:多个制造业特色小镇的第二产业发展总体布局。


未来的海宁

生态环境更优

文明素养更高

社会民生更富足

城乡建设更完善

人人成园丁,处处是花园

点个小花花一个

期待我们的大花园海宁吧


图片:杨立超

新媒体编辑:朱文


知道更多精彩上爱海宁APP(点击下载)

海宁人,就用爱海宁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