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孵化5家创业企业,新增9项成果!这位博士院长,为何选择海宁?
2018年海宁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海宁先进半导体与智能技术研究院项目也是这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张旭从北京来到海宁担任海宁先进半导体与智能技术研究院的执行院长一待就是4年跟着报姐去认识一下他吧
留在海宁,湖畔拥抱“第二人生”
张旭,男,201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进入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1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高可靠性专用集成电路、新型半导体信息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工作,目前担任中科院半导体所“功率器件与集成电路课题组”组长,授权各类知识产权70余项,并成功研制了多款面向生物医学和汽车电子应用的多款CMOS专用集成电路。
为什么留在海宁?海宁处于长三角核心地带,位于上海和杭州之间,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是吸引张旭的第一要素。“海宁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浙大国际校区坐落在这里,当地政府更是花大力气建造一座科技之城——鹃湖国际科技城,可见海宁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以及海宁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
从北京中关村到钱塘江沿岸,张旭在海宁拥抱“第二人生”。4年来,研究院逐步成熟,从刚成立时的3个研发中心,到如今“两院区+三平台+六中心”的科研与产业服务体系,形成以集成电路设计、先进半导体工艺、先进半导体封测技术为核心技术的一系列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力。
各类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向市场,青年人才不断向研究院汇聚。张旭介绍,研究院已成功孵化5家创业企业,其中经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科研团队也是越来越壮大,从不到10人,到现在聚集了60余名半导体产业相关人才,并在宽禁带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智能传感、智能医疗电子技术等领域组建了专业化的研发团队。
张旭笑言,自己带领的是一支新锐团队,也是一支年轻活力、敢打敢拼的队伍。“我明年就40岁了,和团队里的90后、95后相比,已经算是个‘老人’了。但只要是做研发,在集成电路领域做更新的技术,我就永远有动力,永远年轻。”
潜心科研,4年新增9项集成电路成果
边说边看,当张旭来到办公研发区的文化展示墙时,停下了脚步。“看,这些装饰画上是芯片版图照片,都是我们的科研成果,算是属于工科生的浪漫吧,马上就要‘上新’了。”
原来,前段时间,张旭及其团队刚刚完成了氮化镓半桥集成功率器的研发,并经过一年多的测试,即将投入量产。
“曾经充电时间由一个多小时变成半小时的时候,是用户感知很强烈的节点,再到如今缩短到十分钟这个生活常用时间单位,消费者的感知也会越来越强。”张旭告诉报姐,他们研发的氮化镓半桥集成功率器性能表现不俗,在相同的电压等级下,其开关速率还要再提升30%。
据悉,氮化镓电力电子技术是当前低碳绿色经济的新宠儿,通过氮化镓的高开关速率、高功率密度的性能优势,提高了充电器和电源转换器的转换效率,并缩小了整体体积,引领消费快充和电源转换器领域向更小更高效发展。
这已经是张旭及其团队在海宁完成的第9个研发项目。“这个项目的核心技术就是‘高速’,我们必须在小小的晶圆上一根线一根线地去抠。”张旭说,越是困难越是要耐心、细心。
优异的科研成绩,总离不开纯粹的付出和坚持的勇气。埋首实验、钻研文献,几乎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生活的常态,张旭也不例外——设计实验、总结改进、再次实验……如此循环往复的日子,他历历在目。
“特别是刚来海宁的时候,我们在科创中心办公,总是整个中心最晚下班的。那时候还没好好逛过海宁,但已经很熟悉这里的夜晚。”目前,张旭和团队正在攻克新一代智能功率开关技术。
“希望我们的文化展示墙上,能挂上更多集成电路的版图。希望我们振兴中国集成电路事业的梦想,能在海宁越做越大。”他说。
点击下方视频
看【创业在鹃湖】
张旭如何带领着他的团队
在鹃湖边逐梦前行
为张旭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