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达膜董事长蓝伟光:分离提纯产业的“膜术师”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正文共:3718字  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快语速、真性情,逻辑清晰,思维缜密,这是蓝伟光给人的第一印象。尤其当他打开自己的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膜法”人生时,业界赞誉的“企业家里最懂科技创新,科学家里最懂企业经营”的蓝伟光出现了。

蓝伟光开创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在中国成功推广发酵液过滤膜分离技术的人,第一个将超滤、纳滤、连续离交技术综合应用维生素C、青霉素、7-ACA生产的人,第一个成功开发染料脱盐技术、改写中国食品染料生产国家行业标准的人。

“三达膜就是一家为科创板而生的企业。登陆科创板,是压力更是动力,可以加速我们的技术研发,可以招到一批注重技术开发的人才。以往,聪明人都去做投行、做地产,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专注于科技研发,等到什么时候聪明人都抢着去做研发,中国就会变得更强大。做科研,人一定要聪明,但也要能吃苦,更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三达膜董事长蓝伟光告诉记者。

从小埋下环保种子

蓝伟光出生于福建武平的一个农村家庭,兄弟姐妹五个,他排行老大。蓝伟光说,在他小时候,农田里喷洒农药后,小溪里就会有死鱼出现,童年时候的小伙伴们会拣死鱼回家解馋。每当这个时候,他的母亲总会面带愁容,不仅不许自家的孩子去拣这种被农药毒死的鱼,更对农药造成的水污染表现出忧虑和不安:“鱼都能毒死,溪河里的水,还能喝吗?”

母亲的深思在蓝伟光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烙印,也在蓝伟光的潜意识埋下了环保的“种子”。1981年参加高考时,他以全省高考化学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他又报考了厦门大学海洋环境化学专业的研究生。

蓝伟光的考研成绩很优秀,但作为家中长子,选择就业赚钱帮扶家庭,比继续深造更加务实。现隶属集美大学、当时的厦门水产学院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校方希望蓝伟光能到他们学校做化学老师。为了争取到他,校方还承诺把他在武平老家中学教书、当时还是女朋友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陈霓一起调到水产学院。在如此优厚的条件下,蓝伟光最终放弃读研成为了厦门水产学院的一名老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国兴起了下海经商的浪潮,蓝伟光放弃了稳定的教师工作,承包了老家武平县城一家濒临倒闭的面包厂,从此走上了经商之路。由于缺乏经验,面包厂很快便出现了资金不足、员工流失等诸多问题,勉强维持了半年后,蓝伟光第一次创业以面包厂的倒闭宣告失败。痛定思痛,蓝伟光意识到:“做生意光有敢于打拼的胆识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专业的本领和专注的精神。”

扎根专长因势创业

三达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6年。当时蓝伟光从新加坡回母校厦门大学材料系任教,最初是想要利用所学专长,研发新型的膜材料,为他在国外的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支持。

蓝伟光说:“1996年回厦门大学之前,我曾担任新加坡一家知名水处理公司的技术总监,它曾是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产学研合作伙伴。当年,我们在新加坡首创了用膜净化污废水、制备新生水的技术。当时新加坡的主流媒体还把我称为水资源的膜法师。回到厦门大学后,蓝伟光敏锐地发现膜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很有市场。那时候,中国的许多工业生产企业对标国外同行,发现分离提纯的成本较高、效率较低。当他们了解到国外同行是用先进的膜技术取代传统的分离工艺后,就迫不及待地想到国外采购膜设备。然而,国内企业耗费巨资购回的膜设备却遭遇水土不服。究其原因,供给侧所卖的是标准化的膜设备,而需求端所要的是膜应用解决方案。供需之间缺乏作为沟通桥梁的膜应用工艺,国外膜设备供应商无法提供,中国的用户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发这一技术。“当我觉察到这个市场需求之后,我发现为中国用户开发膜应用工艺,较之为外国膜公司研制膜生产工艺更有意义。为此,我创办了三达膜,它是厦门火炬高新区注册成立的第一家留学生企业,也是入驻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第一家企业。”蓝伟光回忆道。三达膜的第一个客户是当年国内大型医药生产企业华北制药。蓝伟光说,三达膜把自己开发的膜软件与华北制药从国外进口的膜硬件相结合,为其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青霉素分离提纯生产线,既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又降低了资源消耗,减少了污染排放。本次合作也为三达膜在过程工业领域创下了极好的口碑。此后,三达膜开创了多个前所未有的基于膜技术应用的工业料液分离提纯解决方案,既为用户创造了价值,也促成了公司2003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上市以后的三达膜,在膜软件开发与膜材料制备领域积累了许多专利技术和专有诀窍。春江水暖鸭先知。知名的私募基金鼎晖投资率先发现了三达膜的价值,与蓝伟光深聊几次后,鼎晖投资为三达膜设定的发展愿景和价值观与蓝伟光不谋而合,蓝伟光遂于2011年接受了鼎晖投资将三达膜从新加坡交易所私有化的建议。

致力成为全球领先“膜”企业

人生的精彩,莫过于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到极致,蓝伟光正是如此。

在鼎晖投资的助力下,三达膜把“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膜技术开发与应用企业”作为公司的愿景,以“依靠核心技术,构筑应用平台,提供解决方案”作为公司的使命。

具体而言,三达膜以膜软件开发为核心,下游延伸到膜应用领域,上游拓展到膜材料制备。蓝伟光表示:“三达膜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应用为导向,针对中国市场需求,开发了一系列以应用目标为导向的膜材料生产工艺与膜应用工艺。通过逆向思维、目标导向,寻找基于膜技术应用的分离纯化解决方案。

早在2004年,蓝伟光领导的团队开发了一个基于膜分离过程的维生素C生产技术,获得了厦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中国生产维生素C的企业基本都采用了这个技术,也成就了中国维生素C产业在国际市场的领先地位。如今三达膜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内500多家医药、食品企业,核心产品实现进口替代,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产品销往泰国、印度、厄瓜多尔、美国、日本等国家。

此外,基于反渗透净水的缺陷,三达膜经过科技攻关,开发了能在保留矿物质的前提下去除化学微污染的纳滤芯产品。与华北制药联合生产的“纳滤甘泉”是蓝伟光的又一杰作,这是他推动膜技术应用从工业分离到民生净水的一次华丽转身。“纳滤甘泉”依托三达膜的纳滤芯技术,完美实现了“真净水”。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三达膜母公司三达国际集团携净水与大健康板块的诸多新品亮相科技生活馆。公司的目标很明确,通过进博会这个对外的窗口展示品牌,寻找合作伙伴,加速开拓全球市场。

目前,三达膜已构建了完整的膜产业链,涵盖了膜材料、膜组件、膜软件、膜设备、膜系统、膜应用等各个环节,服务特种分离与水处理两大应用领域。公司创新研制了多种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无机非金属膜材料与高性能复合膜材料,包括纳滤芯、特种分离膜、石墨烯复合膜材料等,实现了进口替代。

“如果把膜设备比作计算机的硬件,膜应用工艺就是计算机的软件,软硬件结合才能达到相应的分离纯化效果。”蓝伟光表示,合适的膜应用工艺与膜设备相结合,才能制造出满足用户特定分离纯化需求的膜系统,不同的应用领域也需要不同的膜设备,公司的完整膜产业链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服务客户。

三达膜能够建立完整的膜产业链,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重视科研、成果突出。早在2001年8月,蓝伟光就在厦门筹建了膜工程中心,该中心于2002年被国家人保部授予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单位。招股书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公司研发与技术人员占比达到24.13%,公司拥有已授权专利114项,其中发明专利67项、实用新型专利46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技术实力强大。不仅如此,公司还是多项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蓝伟光介绍说,三达膜参与制定了2项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承担或参与10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项目。

膜技术大有用武之地

水是生命之源。像蓝伟光这样,多年如一日没有转换跑道,坚持与水同行,学习水知识、从事水研究、教授水化学、开展水科普的科学家并不多。

在蓝伟光看来,世界并不缺水,缺的是水循环的意识与水利用的方法。如今,水循环利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与重视,意味着膜技术必将大有用武之地。

蓝伟光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新加坡新生水的故事举例称,当全世界都认为缺乏优质的水资源将会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的时候,新加坡却通过膜科技的应用,重新定义水资源,把地面沟渠收集到的每一滴水,无论雨水、污水还是废水,都通过膜科技得以循环利用,从而拓展了水供给的途径,使新加坡从一个高度依赖马来西亚供水的岛国,变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美丽国度。

“未来的三达膜会不断开发核心技术,迭代升级膜分离提纯技术。除了医药、食品、冶金,世界上还有很多行业都需要用到分离提纯技术。当然今天分离提纯最好的技术仍然是膜技术,或许未来会有新的技术革新来替代膜技术。”

蓝伟光直言:“我性格比较强势,做科研的人大多是很有个性的人,我自认为自己很聪明,三达膜聪明人也是很多。但光聪明还不够,还要能吃苦,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蓝伟光看来,科技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也需要不断传承。“我现在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让蓝伟光的个人特长成为三达膜的平台优势,如何让三达膜在正确的轨道上朝着全球领先的膜技术开发与应用企业的目标砥砺前行。实际上相较于董事长,我更加喜欢做科学研究。我就是我,一个独特的上市公司董事长。”蓝伟光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萨迪 


统筹:周文  编辑:陈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