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淞沪会战|抗战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

2017-10-26 国史 国史馆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李宗仁是国民党将领,他在回忆录中说:「八.一三」淞沪会战:「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歷史上,鲜有前例……是中国抗战八年,牺牲最大,战斗最惨的一役。」淞沪会战,交战双方总共投入近百万兵力,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内激战於以上海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抗战八年中规模最大,时间最持久的战役之一,震惊世界。


  据史实记载,1937年7月17日,日本驻上海的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在给日本海军司令部的报告中强调:「為置中国於死命,须以控制上海、南京是最要者。」日本参谋本部给天皇的奏折也把日本通过战争摧毁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进而控制富庶繁荣的江苏、浙江两省,使中国丧失抵抗力的侵略目的暴露无遗。8月初,日本海军迅即有计划地组织长江沿岸各城中的日本侨民迁移到日本租界。



       中国国军筑血肉长城 伤亡33万餘

8月13日晨9时,6000餘名日军在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指挥下,以租界為依托,突袭闸北,佔据八字桥和持志大学,并以日舰猛烈炮火滥炸上海市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的兵力是日军的近3倍,但装备上的巨大差距,造成了中国军队只能在淞沪正面、纵深均不足20公里的地区,与日军反覆拚搏,筑起血肉长城。

  例如,中国国军第98师,在仅仅18天的作战中,伤亡达4960人,几乎佔全师兵力的62%;阵亡的营级以下军官约200人。陶峙岳為师长的第8师并非中央嫡系部队,进入淞沪前线时,其装备甚至仍以19世纪20年代的汉阳造步枪為主,全师根本没有重型武器。第8师参战近3星期,全师作战人员从参战时的8000餘人减员至700人。第78师467团迎击渡河日军,1个连在10分鐘内就全部阵亡!


  曾任第三战区司令官的冯玉祥表示:「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据何应钦在回忆录中记载,淞沪会战中「我军消耗竟达85师之眾,伤亡官兵333500餘人」。

        姚子青营全部拼光 14岁娃当排长

  1937年8月31日至9月7日,宝山城记录下国军500壮士的慷慨悲歌。8月31日晚,18军98师292旅583团3营500餘名士兵,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担任宝山城防。第二天一早,登陆的日军开始向宝山进犯。吴淞口外的日军军舰以宝山城為目标,不断轰击,飞机也不断前来轰炸。在敌人陆、海、空军三方的夹击下,姚营凭城恶战,死伤惨重。


  营长姚子青对全营战士说:「我死了,连长接替我指挥,连长牺牲了,排长接替,排长死了,班长接替,班长死了,老兵接替。到时候不用请示报告,自动接替就行。」

  

7日早晨,东门城墙被日军坦克攻破,日军潮水般涌进城。姚子青和仅存的数十名官兵与敌人展开了激烈巷战。10时,姚子青与剩餘官兵全部壮烈殉国,姚子青身中数弹,死前仍然拼尽全力大喊:「弟兄们,杀身成仁,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

  王楚英老人至今记得阵地上的一幅景象,早晨炊事员送了一大桶饭到阵地上,晚上再去收拾碗筷的时候,几个炊事员都哭著回来了:人都死得差不多了,没有人吃我的饭了啊……

  

  

在罗店争夺战中,11师代理团长韩应斌,副团长薛先维、曹金轮负伤;营长伤亡18人。67师师长李树森被敌机炸伤右臂。67师201旅旅长蔡炳炎、402 团团长李维藩阵亡,398团团长傅锡章负伤。98师路景荣、李远新团长阵亡,侯思明团长负伤,连排长和士兵们的伤亡之惨重可想而知。当时年仅14岁的王楚英也接替牺牲的特务排排长周大鹏成了代理排长,被人们称為「娃娃排长」。


事件回顾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

1937年8月9日,驻上海日军一中尉率一士兵,乘军用汽车企图衝入虹桥中国军用机场进行挑衅。机场的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开枪将日军官兵2人击毙。事件发生后,上海市市长俞鸿钧即与日方交涉,表示希望以外交方式解决,日方一面派员与中国政府谈判,麻痺中国,一方面则加紧向上海增兵。


8月13日,即以上述事件為藉口,向上海中国驻军发动大规模进攻。淞沪抗战也即开始至11月12日上海市区沦陷。

日本“三月亡华”被彻底粉碎


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华军的阵地,已经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而日军久战未胜,日本的民心士气,则出现了怀疑与困惑。日本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中国的战争,那么日本就将面临其战略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日本缺乏战争与民生的资源,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它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达成速战速决,那么最后的溃败,也就成为日本无法避免的命运了。


而淞沪会战改变了中日作战发展的态势,中国以弱势与守势竟然掌握了战略的主动,日军拥有优势与攻势,却无法决定战略发展的方向与决战的地点。此外这场血战真正打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与热血,推翻了国际社会公认之“日本三月亡华”的看法,虽然无法“感动”国际社会对日立刻进行制裁,却也让国际社会开始更为同情与支持中国的抗日作战。


总之,在卢沟桥事变之后, 50 26521 50 13305 0 0 4763 0 0:00:05 0:00:02 0:00:03 4763要中国不屈服,中日两军的东线作战绝对是不可能避免的,与其让日本掌握主动,不如让其陷入被动。虽然日军并没有沿平汉线长趋武汉的作战计划,但是中国却不可不防这步。蒋介石主动将东线变成为主力战场,有着后勤与指挥的实际需要。因为华军的主力与补给,多数来自长江以南地区,当时的陆路运输能力,在日本空军的压力下,无法支持大军在北部的作战。但是若在上海作战,不但地理较近而且长江即是运输的动脉,这里也是蒋介石的地盘所在,就近指挥,比较灵活方便,在华北战线就会出现严重鞭长莫及的指挥问题,石家庄行营就是在各军协调困难,指挥失当的情形下,在混战中沦陷的。


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

  当时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的声明,可以说是对于这场会战的过程与意义,做出最好的历史见证与结论: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蒋介石与全体军民的共同结论是,虽然上海作战失败了,但是中国决心以更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

推荐阅读网易历史频道:《郑浪平:从大政略的角度看惊天动地的淞沪会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