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获得高学历
在比利时,人均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除了报考医科和牙医需要参加额外入学考试以外,大多数完成了普通中等教育(ASO)和技术中等教育(TSO)的孩子都能直接进入大学学习。不过,孩子们最后能不能拿到大学学位,能不能继续硕士或者博士阶段的学习,则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即所谓的“宽进严出”。
那么,除了个人的努力以外,孩子们能不能在高等教育中取得成功还和哪些客观因素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呢?比利时的研究者们基于全国普查数据对35000名年轻人的数据进行了跟踪,这些年轻人在2001年全国社会经济普查时大约在15-17岁之间,在2011年则到了完成高等教育的年龄。研究者把2001年的社经普查数据和2011年全国普查中的高等教育数据相匹配,经过统计分析后得到了和这些年轻人最终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的几个基本因素。
首先,性别。普天下都相同的情况是,女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好。
和现在国内阴盛阳衰的情况相似,在比利时,大学中的女生比例也相对较高。在跟踪的全部学生中,女孩中大约有一半最后获得了高教文凭,而男孩中最后取得成功的不到三分之一。好在比利时各职业间收入差别较小,找对象、结婚也不像国内那么看重文凭,否则那得留下多少高学历剩女啊!
图一、性别和最终是否获取高教文凭的相关性。
第二、居住地。先申明这和地域歧视无关,仅仅是对数据进行分析。
为了孩子的教育,孟母也曾三迁。居住地不同,当地的人口分布、受教育程度和教育资源都有很大不同,比利时的孟母也不少,很多人愿意选择去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居住。跟踪数据表明,如果按三个大区来统计,布鲁塞尔首都大区高学历孩子的比例是最低的,瓦隆区居中,弗莱芒区领先。
图二、居住地(大区)与最终是否获取文凭的相关性。
如果按照省份来统计,那么弗莱芒布拉邦省则位列第一,瓦隆布拉邦省紧随其后,第三名是西弗莱芒省,而最后三名依次是那穆尔省、埃诺省和布鲁塞尔。
图三、居住地(省份)与最终是否获取文凭的相关性。
在这个统计上,除了亚军瓦隆布拉邦以外,说法语的瓦隆区省份基本上落后于说荷语的弗莱芒区省份,这里有教育资源的原因,也有传统教育体系的原因。一个简单的例子,瓦隆区的孩子基本上只说法语,而弗莱芒区的孩子除了荷语以外,还会说法语和英语。
第三、族群也很重要,我不敢用“种族”这个词。同样为了避免被戴上“种族歧视”的帽子,研究者用了“出生时的国籍”这个拗口的词。
在这个统计上,比利时籍的孩子显然更有竞争力,出生时是外国籍的孩子(包括幼年移居比利时、12岁后入比籍或成年后仍然保留外籍的孩子)中只有28%的女生和17%的男生最后获得了高教文凭。
图四、出生时国籍与最终是否获取文凭的相关性。
看到这个图表,“世界的中心”安特卫普人估计要松一口气:我省排名第五不是因为大安特水平差,实在是因为包头巾的孩子太多了嘛。布鲁塞尔估计也找到了垫底的理由——咱国际化程度最高,外国孩子最多啊。确实,布鲁塞尔还真不缺早早就不上学、整天在大街上闲逛的孩子。
第四、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古今中外,类似的说法还很多。
在对这个因素的考察中,父亲和母亲被单独拿出来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女孩的影响稍稍高出父亲一点;而对于男孩而言,父母双方的影响几乎相同。所以,传说中的母亲决定孩子的智商这一说法至少在这一统计上没有得到足够的数据支持。
图五、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女生是否获得高教文凭的相关性。
图六、父母受教育程度与男生是否获得高教文凭的相关性。
第五、家庭关系。又是一个放之天下皆准的因素,一个良好、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比利时的家庭关系种类较多,大多数是父母处于合法婚姻的情况,其次是单亲家庭,再次是父母合法未婚的情况(比如,合法注册的同居关系),剩下还有少量特殊的家庭关系。在三种最常见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合法已婚的情况对孩子的学习最有帮助,其次是单亲家庭,最不利的是父母未婚同居的情况,这一规律同时适用于男生和女生。
研究者的统计到此为止,并没有继续对上述几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从常识上来说,有些因素之间的强相关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前述中的各省区人口中的移民比例和结构,前三大城市布鲁塞尔、安特卫普和根特的移民比例相对较大,人口基数也较大,所以在省区排行榜上排名不高。又比如在历史上的重工业区马斯河沿线,高学历的父母相对于其它地区要少一些,这一隐性的原因同时反映在省区排行和父母受教育程度两个因素上。同样的原因也适用于解释孩子出生时国籍这个因素,比利时不是移民国家,通过留学定居或者技术移民的外国人较少,通过申请政治避难而获得合法居留的难民较多,因此移民在整体上来说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所以,如果你们夫妻俩都大学毕业,家庭和睦,有个可爱的女儿,从小在比利时长大,一家三口住在鲁汶,那么从统计的角度上来看,贵千金读大学的事情基本上就不用发愁了。
什么?俩口子都是中国人?那就更不用发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