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辅导员调查:没有地位的老师 科研能力逐渐丧失

2017-07-22 问津学术

本文转自光明网

“大学辅导员在学校是一个什么地位?”“大学辅导员的未来发展有前途吗?”……近日,在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关于大学辅导员职业现状的几个问题关注者颇多,引起网友热烈讨论。


通常谈到有关高校教师的话题,人们会谈论青年教师们生存状况问题,也会谈论高校老师们在科研与教学中的选择矛盾问题,却很少有人会关注高校辅导员,这个与大学生们直接接触最多的教师群体。


记者采访了几位年资不同的高校辅导员,在他们看来,与其说高校辅导员是老师,却更像是学生的“保姆”,工作繁琐压力大,在学校地位低,职业前途渺茫。


“我是学生们的保姆,学校的万能钥匙”


被采访人:方芳 ,28岁,成都某高校大二辅导员


“方老师,勤学楼怎么走?”“方老师,校园网太堵了,选不上课怎么办?”“方老师,食堂饭卡丢了怎么补卡?”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方芳,在重庆一所市级高校担任辅导员2年,她说,虽然自己所带的几个班级都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但类似“空调坏了去哪里修”“图书卡丢了去哪里补卡”这样的琐碎问题,还是会被经常问到。


“要是说做辅导员的感受,说多了都是泪啊!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我就像是学生们的保姆一样,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大小问题统统都要找我解决。”方芳感慨,自己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出生在1998年或1999年左右,是“90后”中的小字辈。不知道是不是现在孩子的个人生存能力比较差,实际上很多问题他们都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


方芳举例,比如宿舍门锁坏了,可以直接找宿舍管理部;饭卡、图书卡丢了,可以按照后勤部和图书馆的流程去补办;上课找不到教学楼和教室,可以直接问校园里的师哥、师姐。很多问题的处理,实际上在学生手册上都有流程,在入学教育课上也已经详细地告诉了学生。


“往往是一些很小的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都是直接打电话来问我。我带两、三个班,一百多学生。如果各个学生都这样,我就什么工作都干不了了。”方芳无奈,自己的电话就像是热线电话一样,就连男朋友都抱怨她周末一直在接学生的电话。


实际上何止是周末,对方芳来说,半夜接到学生电话都是非常正常的,而且两年来养成的习惯,她手机根本不敢关机,除了开会,手机都不敢静音,生怕错过学生的电话,怕有事发生的时候。


方芳回忆,自己读大学时,辅导员带的学生比她少,同学们似乎也很自觉,一般小事情都不喜欢麻烦老师,有时甚至一学期就开学和放假才能见两次辅导员。她感慨,“我和学生差着快十岁,相当于一代人,不知道是不是观念和教育的问题。”


方芳表示,就学校方面来说,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把我们当保姆,学校喜欢把我们当作解决一切学生问题的万能钥匙。”她认为,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工作,根本没有必要辅导员参与。比如,学生违反了宿舍条理和学校规范,按照规定流程,相关部门解决和处罚就可以了,却往往都需要辅导员全程参与处理过程。


“学生使用大功率电器了,找辅导员;学生晚归了,也找辅导员;学生宿舍空调遥控板丢失了,还要找辅导员。学生都是超过18岁的成年人了,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方芳无奈表示。


“天天担心学生出心理问题”


被采访人:黄华华,36岁,原重庆某高校辅导员


36岁的黄华华从高校辞职已经6年。7年前,硕士毕业的她留校做了辅导员,本来坚持两年,就可以转为事业编制的她,在一年后就毅然选择了辞职。那一年的糟糕心情,她至今还记忆犹新。


“对于我们辅导员来说,累不可怕,学生事情多也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自己又束手无策。”黄华华回忆,当时自己班上有个学生在入学时家里发生了变故,父母离婚,她非常不理解父母的做法。开学后,她总是郁郁寡欢,一个人独来独往,后来干脆失踪了。


“学生和家长一起找了很久,谁知哪一天,她像没事人一样回来了。”黄华华无奈,可是回来之后,她的行为依然诡异,自己也试图对她进行心理疏导,可是还是难以接近她,想让她去看心理医生,但又不能强迫她去。


黄华华回忆,那段时间,自己整日失眠,都差点神经衰弱,生怕这位学生自杀或者又闹失踪。“学生在学校,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我们辅导员是他们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所以那段时间感觉压力特别大。”


她表示,刚步入大学的学生,一下子从自己的小家庭走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学校环境,思想、情绪、认识很多方面都会发生变化和遇到冲击,所以也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印象中,当时的辅导员同事们讨论最多的就是担心学生们的心理问题,而且几乎每个老师班上都会有个别学生会有心理问题,要么是因为个人感情问题,要么是因为家庭和学业的问题。”黄华华坦言,正是这样的压力,让自己选择了从高校辞职,“也许是我性格不适合做辅导员,总觉得再呆下去,我自己心理都要出问题了。”


在她看来,高校辅导员是一个“高危职业”。没有出事的时候,辅导员就像是“孩子王”一样,可以和学生嘻嘻哈哈,没大没小。可是学生只要一出问题,辅导员就要负直接责任。现在的黄华华,虽然离开了重庆主城工作,在区县一所独立学院任教,但自己的责任就是备课、上课、做科研,不需要整日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心理上的压力没有了。


“辅导员在学校的地位就是没有地位”


被采访人:肖静,33岁,南京某高校大三辅导员


像很多高校辅导员一样,肖静也是硕士毕业留校,自己学的是新闻专业,没有选择从事新闻工作,所在的学校是“985”高校。大学辅导员,对出生在农村的她而言,在家人和亲友眼里,都觉得是一份不错的工作。


第一次感受到不一样的目光,是在学校一位老教授面前。入职不到一个月,在学校超市遇到一位相熟的老教授,听到她留校做了辅导员,教授却直言:“年纪轻轻,怎么去做个辅导员,做些打杂的活儿。”


“从教授的话里,基本上就可以看出辅导员的地位了。在他们看来,辅导员在大学里不算老师,就是个打杂的。”肖静有些伤感地表示。


实际上,在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是按照教师序列进行管理的,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学校行政人员,与那些名副其实的教师相比,区别就是不上课。另外,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基本上都是专职辅导员,管理学生工作是他们的第一要务。


在肖静看来,导致辅导员在高校地位不高的一个原因是,辅导员极难晋升。就普通教师而言,一边完成教学工作,一边申请课题完成科研任务,基本上可以几年一个台阶的往上升,顺利地一步步晋升讲师、副教授、教授等等。


“很多学校和我们学校一样,也让辅导员评职称,但是即使按照教育序列评职称,一些硬杠杆却都没有变,比如需要有科研成果,有课题等。试想哪个部门会把课题经费给一个成天围着学生打转的辅导员。”肖静坦言,就像她而言,是真的没有时间安心做科研。一个学期下来,组织学生活动、开班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办讲座、心理辅导、党务工作、奖学金评选、各种助学贷款申请、学生实习辅导等等,基本上辅导员的工作已经把时间占得满满的。


此外,现在的辅导员基本上都是专职的,完全脱离教学活动,也就与自身的专业越来越远。时间长了,也就不具备进行科研的能力了。


肖静表示,还有一些辅导员可以走另外一条路,也就是“辅导员——团委书记——校团委、学生处、就业处、研工部等学生口——机关部处领导”的发展道路。


“毕竟走行政序列,能晋升的是少数,老一代不退休,哪有我们年轻人的位置。”肖静无奈,自己曾经的同学,要么在新闻单位工作,一年年记者编辑熬下来,也都有个职称和职位;要么继续读博士,留校可以任教,一步步晋升教授。而自己,只有硕士文凭,在自己所在的学校根本没有资格从事教学工作,做辅导员职业前途渺茫,付出得不到回报和理解。


“我做老师,却不像老师。同样是高校老师,普通教师努力的起点,已经是大学辅导员发展的‘天花板’了。这可能是我们很多辅导员面临的职业困惑。”肖静感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