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王轶:中国民法典要成为典范,核心是站在我们中国人的立场

2017-08-08 问津学术

  由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主办,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大连海洋大学法学院、辽宁省民法学会联合承办,辽宁君连律师事务、辽宁兴中律师事务和大连海事大学民法哲学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三届“全国民法基础理论与民法哲学论坛”于7月1日—2日成功举办。我们特摘录部分学者的发言以飨读者。

  今天,第三届“全国民法基础理论与民法哲学论坛”隆重召开,首先向尊敬的王利民老师表示感谢。论坛历经5个年头,已成功举办两届,现已经成为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的一个品牌论坛。王利明老师昨天还专门叮嘱,希望这个论坛能够长期持续举办下去,让这个品牌越来越闪亮。在今年两会期间,第十二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以98.3%的高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民法典的编纂顺利地走完了第一步,目前立法机关正在加紧推动民法典各分编的编纂工作。我认为,中国编纂的民法典,如果想成为一部具有典范意义的民法典,主要不是靠语言的优美和流畅,也主要不是靠法律技术上面的突破和提升,最核心的是我们要站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站在我们中国人的立场上,对我们这个族群所面临的一系列的基本问题作出契合这个时代,契合人民需要的回答。从《民法总则》所确立的法律原则和规则来看,如果我们编纂完成的民法典能够自始至终地坚持和贯彻人文关怀的理念,在对人进行定位的时候,不仅仅是把人定位成推动我们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而是要首先把人定位为是推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主体。然后我们把这种人文关怀的理念,无论是在《民法总则》还是在民法典各分编的规则设计里边,都予以充分的体现,这是民法典能具有典范意义的首要保障。然后,如果我们能够站在新世纪,面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时代,面对高端芯片、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时代,能够作出契合这个时代的回答,如果我们能够妥当回答数字化时代、数字经济时代我们中国人所面对的一些基本问题,这是我们未来编纂完成的民法典能够具有典范意义的另一重要保障。如果我们不仅仅从代内正义的角度出发,而且还从代际正义的角度出发,从种际正义的角度出发,去回答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编纂完成的民法典也一定会是一部21世纪的民法典。我相信,本届论坛所关注的主题,都跟我们在编纂民法典的过程中间所面临的这些基本问题,究竟如何从我们中国人的立场出发作出妥当的回应有着密切关联。最后献上我对这届论坛最真诚的祝福。谢谢大家!


  注:本文摘录自《第三届“全国民法基础理论与民法哲学论坛”实录》,整理的发言内容未经发言人审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