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就差那一年!

2017-08-26 学术君 问津学术

  1990年9月20日我出生于河南农村。从此开始了我的就差那一年。


  根据当时的规定,满七周岁才能上小学,由于我的出生时间正好错过了开学时间,所以我1997年9月1日才开始去村里的小学上学前班,那时候也没有觉得什么?对于当时的学前班生活现在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只记得在此之前的1995年跟着姐姐趴在窗外听了一节课。其实当时也有不遵守七岁上学规定的,有人就四岁多去学前班混了。这样加上小学五年,我的童年少年时光主要是在村里度过的。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学校也搬了新学校,学校主要领导们纷纷到了退休年龄。2003年的时候我们这一届有机会参加县里初中的考试,在这之前只有有钱人才能去县里上学。可惜那年我的语文考的差,总分离重点初中的录取线差3分,需要交800块钱才能去上(其他人的学费只需要300左右),那时家里没钱,就没有去上,回到了乡里的初中上学。当时并没有觉得乡里的初中差,毕竟在这之前在校生几千人,每年都有很多人人考上县重点高中。至于为什么要考县里的初中,因为那时候知道我们农村考上的孩子这样可以上“宏志班”(可以减免学费),后面还会提到。后来听家长们说,由于学校的主要老师很多到了退休年龄,把我们这一两届给耽误。现在想想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当初我们小学四年级搬到新校区的时候还同步引进了几百本图书,可是直到我们毕业也没有让我们看过,当时真的是对书充满了渴望,特别是如果说到我初中前两年只有姐姐给我买了一本练习册,其他的全部是姐姐的旧试卷你就应该可以理解了。不知道当初不给我们看是不是为了给我们减负,提倡素质教育,反正比我大两岁的姐姐比我们多学了好多课,当时超级羡慕。


  上文已提到由于没钱支付高额的费用,所以托人到乡里的初中上学,初一初二就这样过来了,英语与电脑都是第一次在这里接触的。不知道是自己的运气不好,还是什么的,反正自己的电脑从来没有学好。初一的时候学习电脑,上了几节,老师把键盘给摔了,这样我们只看了电脑几节课,然后电脑课就从我们的学业中消失了。大一的时候教计算机的老师经常请假,那时候自己还比较穷,没钱买电脑,学校电子阅览室的电脑没几台是好的,不但一个小时一块钱,还需要排队等前面的人不用了才能用。这样,我们的计算机技术学习基本上变成了理论知识学习,根本不会操作,也难怪期末考试时很多人没有及格。就在这不经意的两年间,后来我发现自己的人生的三个累赘已经打下了埋伏。一个是英语(特别是发音及学习方法),一个是计算机知识(好在大三的时候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学好了,现在能够与大家分享也是一种明证。)还有一个是普通话。在乡里的初中,只有上课与自习,没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大家平时的交流也主要是用方言,这样自己也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直到现在我的普通话说的还不标准,一直想改,但是又不知从何改起。


  2005年县重点初中办了一所私立学校,通过招生考试后每学期交八百块钱就可以去上。我参加了考试,数学考了一百,语文相对比较低,但是不耽误我上学。在这一年中我才第一次感受到乡里与县里教学水平的差距,资源的差距。经过一年的努力并没有减少多少我与城里孩子的差距。中招那年没有考上县重点,当然去参加市里面的“宏志班”考试也没有考上。当时对自己的实力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并不完全清楚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只是感觉自己的英语与语文考不了高分。在初中三年基本上除了学习也没有培养什么兴趣爱好与特长,那时候省钱还是第一要考虑的。毕竟当时家里最穷的时候只有1.5元钱,一个五毛的,十个一毛的,就这样真实的展现在我的面前。初一初二时每周日自己都会背着一大包的馒头与油饼,以供用热水泡着吃,每天平均不到一毛钱的买菜开支是常态,这也是我对姐姐给我买了一本盗版的要价1.5元的物理练习册印象深刻的原因所在。


  我庆幸2006年我去了高中,没有按照很多人走的复读路去求学。不然我的人生中会多了一个就差那一年。


  在高中的时候我并没有感觉到自己比较大,那时候最多也就是两岁的差距,大部分是一岁到半岁的差距,没有感受到就差那一年。2009年高考失利,开启了我的就差那一年。2009年高考成绩只达到三本线,而且大部分三本院校都收取高昂的学费。高考完自己就去郑州打工了,成绩不理想也就没怎么上心报志愿,想着大不了复读一年呗。后来家人替我报了一个中医学校,录取为农村职业方向的医生,属于降分录取的,当年的招生名额有200余人(而之后的几年招生名额不到十人,有时候想想还是后悔的。)。考虑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想要钱改善家庭条件和医生职业的特殊性质,想着自己可不能去谋财害命啊,还是别去上了,复读吧!这样我的就差那一年正式开始了!


  当初陪自己一块复读的人很多,大家都想通过复读考取一个好学校。历经一年的复读,自己的成绩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只考到二本的成绩,后来擦线考上了一所比较好的二本院校。2009年、2010年是开启高考改革的年份,一个人并不能长期复读(在这之前一名学长为了考上名校复读了八年),而且也是扩招之年。后来进入大学之后才现在自己不仅仅是差了一年啊!上学晚一年,复读一年,班里的同学最小的比自己小四岁,平均比自己小一岁。其实按照常规,自己上学时间还可以,但是机会总是在这几年间发生改变的。2009年高中毕业时部分同学直接上了大学,大部分是大专,三年制。这样在自己读大二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始毕业找工作了。虽然刚开始可能不好,但是经过多年的不断试错,等到我本科毕业时人家也基本上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而我处于这样的人生转折点,深知自己的学历处于中等水平,找不到很好的工作,读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也是实现自己名校梦的捷径。可惜自己大学期间又碰到了人生的好几个就差那一年。第一个是大一期间既想着转专业,又不放弃专业课的学习,文科与理工科课程设置的巨大差异,导致虽然付出很多,转专业最终未能如愿,反而是浪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第二个是学校规定大一时英语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以上才能参加当年的四六级考试,自己之前未曾听过此项规定,直到他人报名时发现自己不能报名,这样错过了大一一举拿下四六级,之后几年不断闯荡的机会。到大一下的时候才有资格参加了四级考试,506分顺利通过。等到大二参加六级考试时自己已经身兼数职,复习备考的时间有限,这样两次机会都没有考过,大三的时候四六级改革,看到自己的考研目标院校清华大学并不怎么认可四六级(在清华有专门的同等级的英语考试),于是备考过程中也就不在去参加六级考试了。后来才发现,这个六级跟保研挂钩,申请保研的前提需要六级425分以上,而自己不符合条件,错失推免资格。就这样,大学期间能够参加的六级考试只剩一次了,整天忙于实习、毕业论文、考研等事宜,也没有心思好好准备,自然是只考了398分没过。而且当时自己安慰道四六级很快就会被取消了,跟毕业没啥关系,不过就不过吧!后来进入研究生阶段时发现需要过六级,甚至到考博阶段的时候发现需要英语六级520分以上,而这总是来的很突然。


  2014年自己顺利本科毕业,调剂到天津某高校读研,心想着三年时光,还是应该做些什么的,于是乎陷入自媒体时代,整天必做的功课就是玩自媒体,六级只在研一的时候考了456分,以为过了就行了,反正也没啥用。可是到2016年的时候发现目标考博院校招生机制改革,报名条件需要英语六级520分以上,自己当然是不符合报名条件,为此还突击了一个多月的雅思,可惜没有考过。这又是我人生的就差这一年。如果2017年顺利的考取了目标博士院校,那么我人生的就差这一年不会成为问题,人生照样可以在博士阶段翻牌。可是当27岁的自己硕士毕业时,没有工作,没有考上博士,这就差那一年的感受是如此的强烈。看着其他研究生只有两年的学弟学妹们顺利的考上了博士,比较下来如果我2018年能够顺利考上博士的话,至少比他们大两岁,博士毕业时已31岁。想必大家深知22-30岁的重要性,而自己却将这时光用在不太确定的考博之路上,怎能没有就差那一年的强烈感受!其实这些年中,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有对比我们跟下一届才能有更直观的感受。再看看前些天曝出的浙大27岁的博导,你一定会更加理解我们此刻的心情。


  今天简单的写下来,希望大家不要重蹈我的覆辙,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不要以为驻足一年没什么?可能你失去的将是青春、对象与事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