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凌瀚:我们是复旦法律人
我们是复旦法律人
2017级研究生新生代表 朱凌瀚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2017级国际法专业硕士生朱凌瀚,非常荣幸作为新生代表在此发言。
前段时间,一组“我们是谁?”的漫画在微博、朋友圈中甚是火爆。法律界的同侪们放下清冷、严肃的形象,开启了内心的“咆哮”——“我们是谁?”“法学生!”“为什么报考法学专业?”“数学不好!”“我们最爱做什么?”“怼人!”“我们为什么读研?”“找不到工作!”多么直击心灵而接地气的答案,恐怕说出很多人的心声。问题是相同的问题,但是作为复旦的法律人,我想说些不同的看法。
首先,“我们是谁?”我们是复旦法学院的学生。这是一座拥有103年历史,通过几代人筚路蓝缕、艰难办学、历经战火洗礼与院系调整,方才屹立于沪滨东南、享誉中外的高等教育重镇。我们在众多一流高校中选择了复旦,作为它最新的成员,也完全拥有创造历史、塑造传统的可能与机遇,像在座学养深厚的师长们以及遍布四海的校友同仁们一样,兢兢业业、开拓创新,共同为法学院的发展添砖加瓦。
其次,“我们要做什么?”本科生之于高中生、研究生之于本科生,处于不同阶段便具有不同的价值目标。
就本科生而言,我们需要更充分地认识自我,寻找人生的方向。首先学会撇开应试的教条与桎梏,突破既定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这充满未知的世界,去享受大学独有的、丰沛高远的思想生活。比如,修读宪法时,不妨看看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修读民法时,可以借几本王泽鉴先生的“天龙八部”……每个部门法都有经典之作值得阅读。当然,如果想不通人生或者失恋了,也可以捧本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它会让你知道,“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看不懂”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字字句句,和女生的心思、老师的“套路”一样难以捉摸。
就研究生而言,我不敢轻言“代表”,同为新生,同为远方梦想前行。借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所王汎森院士的话,对自己提出以下期许,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勉。第一,多与师长们交流沟通,多与同仁切磋讨论;第二,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工具与方法,逐渐培养良好的学术兴趣与习惯;第三,留有充足的时间精致思考,警惕理论的形式化与空洞化。从而在毕业之时,能够形成专业学科的知识谱系,对现有的普遍知识进行延展性建构,无论大小,都将是创新与贡献。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法学可谓是真正的“大学”,既是大人之学乃至治国之学,更是正义与良心之学。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中,或多或少将面对各种利益的斡旋,实用主义与潜规则的诱导,也可能经历困顿挫折与人生起落;但彼时彼刻,我们应当牢记复旦所受的教育与教诲,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也是仁心仁义的温度——努力成为廉洁自爱、谦诚智慧、心怀家国的法律人。
谢谢大家!
编辑:张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