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要开学啦!首批学生大开眼界,有人放弃阿里百万年薪
来源: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记者 郑琳 通讯员 李凯娜
再过两周,西湖大学在获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以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就要举行了。今年,有120名博士研究生被西湖大学录取,8月24日将是2018级新生的报到日。
这所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出任校长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从2015年3月发起办学申请开始就备受瞩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75155ghxx&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施一公校长曾做出这样的期许:十年、二十年之后,在浙江杭州,有一所在世界上备受尊崇的、立足中国大地而又充满中国特色的高等学府,西湖大学。这里,将拥有世界上最杰出的一批科学家,培养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从事最尖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如今,西湖大学终于正式挂牌,云谷校区在建设中,第一批博士研究生也入学了。近日,记者跟随2018级新入学的几位博士研究生,深度探访西湖大学云栖校区。在这所传说中的高校就读,究竟是怎样的体验呢?
校园环境
小而精,打开窗可以看到山
西湖大学云栖校区,位于转塘云栖小镇,距离中国美院和浙江音乐学院,只有不到3公里。校门对面,就是阿里巴巴的阿里云。
现在,她的大门上方最醒目的招牌还是“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这是2015年就成立的研究院,作为西湖大学办学的依托主体和前身。今年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西湖大学之后,“西湖大学”的招牌才开始挂在大门右侧。
作为一个高校,云栖校区显得很“迷你”。校园环境已经让人感到这所学校“小而精”的精髓。
总共10万平方米的院落里,只有简简单单的7幢楼。生物学、基础医学、理学和前沿技术4个研究所,和2幢学生公寓包围着中间的行政楼。公寓旁边还有一个小操场。从校门口步行纵贯整个校区只需要3分钟。
整个校园十分静谧,因为,去年西湖大学录取了19名博士研究生,今年录取了120名,目前总共在校生只有139人。
虽然校园迷你,不过五脏俱全。学生公寓里有2层餐厅,还有健身房。记者进去的时候,有个长腿美女正在跑步机上跑步。
宿舍条件不错,走在楼道里已经感觉像星级宾馆。
每间双人宿舍都有独立卫浴;每层楼还配有相当宽敞的洗衣房和饮水间。
“我现在每天打开窗子,就看到青山,很开心。”刚刚搬进宿舍的生命科学院2018级新生尧冰清,显然是对校园环境十分满意。确实,在她们宿舍楼后面,就是一座小山。
尧冰清和室友这几天正在忙着网购生活用品,快递多到需要用实验室的小推车来搬运。
博士生待遇
可以衣食无忧做科研
当然了,“迷你”的云栖校区并不是西湖大学的全部。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云谷校区位于紫金港,一期建筑面积就有42.2万平方米了。
行政楼大厅里,有一面宣传板很引人瞩目,上面排出了西湖大学创始捐赠人的头像,从马化腾、王健林开始,满满一墙的捐赠人,彰显这所新型高等院校雄厚的资金后盾。
那么,西湖大学的博士生待遇如何?对于这个问题,博士生们都笑言,天机不可泄露,只透露有“国内一流”的生活津贴和三助(助研、助教、助管)津贴。
“国内一流”又是什么概念呢?一位今年入职的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告诉记者,在这里可以“衣食无忧地做科研”。
“衣食无忧地做科研”,对科研人员来说自然是理想的。不过,吸引他们到来的显然不会只是金钱。
在行政楼大厅的另一面宣传板上,排出了学校的师资队伍,从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开始,又是一墙学术“大神”。
强大的导师是更有吸引力的磁石。目前为止,以西湖大学、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为论文单位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已有几十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Cell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论文5篇。
招生考试
学生选导师也要“确认过眼神”
今年西湖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十分火爆。在1月举行的面试中,有600多人提交申请材料,5月举行的第二次面试,有近900份申请材料。
“和申请国外的大学一样,我们要准备自己的简历、推荐信,列出自己的研究生、博士阶段的研究计划。” 尧冰清告诉记者,“通过遴选,进入后面的面试环节,要对着台下6、7位教授讲自己的PPT。”
在面试环节,每个专业的学生会遇到不同的状况。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数学系的程金华在回忆面试经历的时候说,PPT还没有陈述几页,就遭到了导师们的车轮提问。
“并且要求当场在白板上写出证明。”程金华说,“题目从基础的开始逐渐难度加大,直到我们答不上来为止。台下六个导师都很厉害,在他们面前推导数学公式的证明,真的很紧张。”
尧冰清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药学,她想做基础科研,并且对干细胞研究有很大的兴趣,而西湖大学正是要致力于基础学科的研究。“去年,我就给生命科学院的蔡尚老师发过一封邮件,当时他还在美国。但没想到他很快给我回复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给我详细介绍他的研究。”
于是,在招生考试后的交流会上,尧冰清就搬着小板凳坐到心仪的教授身边提问去了。“我觉得博士五年就像谈恋爱一样。” 尧冰清笑道,“选导师和实验室要和自己匹配,就是那种‘确认过眼神’的感觉。能和敬仰的教授去聊学术是很让人向往的。”
教授和实验室
最看中创新突破能力
记者跟着尧冰清参观了生命科学院的实验室。整个研究院的大楼都非常安静,楼道里一尘不染。看起来似乎整幢大楼里都没有人,其实研究员们已经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了。
“我们随时可以找到导师,他们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尧冰清刚说到这里,在“实体组织干细胞与癌症干细胞实验室”门口,我们就遇到了蔡尚教授本人,这位斯坦福的博士后穿了T恤短裤正在搬东西。
这是西湖大学目前人气最高的教授之一,因为他不仅科研造诣高深,而且颜值高、气质儒雅,已经被奉为“校园男神”。他主要研究成体干细胞及癌症干细胞的自我更新机制和分化途径,并着力于乳腺癌的肿瘤干细胞研究。
简单的说,癌症就像一个打鼹鼠的游戏,一个地方敲下去,它还会自我更新从另一个地方弹起来,导致复发。
“我们实验室要努力的方向就是去找到源头细胞,研究出哪些细胞是引起抗药、复发和转移的源头细胞,并对它们进行有效干预。”蔡尚介绍。
目前,他的实验室里已经有学生和助理研究人员共10名。在新学期开学前的暑假,2018级新生可以在不同教授的实验室里轮转,尧冰清已经轮转了两个实验室。
“我们的轮转机制和国外的大学一样,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各个实验室。” 蔡尚说,“本科毕业生对科研了解不太深刻,所以要给他们一个体验的机会,这样他们可以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方向作为今后5年的研究方向。”
蔡尚表示,西湖大学的科研环境“很舒适”,“我感觉和我在美国的环境差不多。从海外回来的这些教授都各有所长,并且我们之间的交流也没有障碍。虽然西湖大学是新建的一个平台,但从一开始就和国际接轨。”
蔡尚认为,目前西湖大学的学术氛围很自由,“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资金也充足。而且,目前招来的学生质量和数量都有保证。西湖大学规模小,资源就可以集中,每个老师每年都可以分配到适当的招生名额。”
西湖大学教授对博士研究生的要求是什么呢?
“我们对学生能力要求还是很高的。”蔡尚说,“首先知识水平要达到国际水平。独立做科研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朝着最高的标准去要求的。”
“而我最期待的,是学生的创新突破能力。”蔡尚说,“可以不被传统和权威的概念束缚,能够勇敢的突破。”
蔡尚坦言,现在已经有不少国外的留学生想要来西湖大学做科研了。“也许目前,还是有很多学生想出国做科研的,但我觉得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留在国内。”
在知乎上,“如何评价西湖大学”是个有2600多赞的热门话题。在下面的回答中,理性分析、吃瓜围观、担忧质疑五花八门。
其中有高赞回答表示:“不看好民办大学搞基础科研”,“生物、医学、理学,这些研发周期长,投入产出比低的学科,是民资能办好的吗?”
很显然,西湖大学的创立者们有不一样的想法。
西湖大学副校长许田教授,放弃耶鲁大学终身教授职位回国,这位遗传学家在演讲中曾说:“乔布斯在临终的时候跟他儿子讲,你应该去学生物技术。因为现在这一波科技革命就是生物技术。不管你是做投资的,做实业,还是做其它的,你都应该投身其中……而更令人激动人心的,就是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的结合。”
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听上去很抽象。但没想到记者在西湖大学碰到的第一个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生,开口就说出一个爆炸性话题:“我的终极目标是研究永生。”
阿里出身的软件工程师
人生理想是研究永生
陆妙善是2018级新生,进入由于长斌教授负责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实验室。
在进入西湖大学以前,他已经可以算“人生赢家”。南京大学硕士毕业,入职阿里3年就晋升了两级,还赶上阿里上市,30岁不到就年薪百万、成家立业,最近还有了娃。
虽然陆妙善是个软件工程师,但他却从小有个人生理想:要研究如何延长人的寿命。“因为我小时候身体差,还看到了不少生老病死的痛苦。”陆妙善说,“所以简单的说,我希望研究永生。”
“永生”这个词一出来就让人震惊了,接下来他又说了一连串科幻小说里的概念:意识复制、替代身体的物质载体等等。
“目前能想到的最可能的方向是如何去免除疾病,从而达到延长生命的目的。”陆妙善侃侃而谈,“这中间可能会涉及到仿生机械来取代人体的某些部位。”
不过他作为工程师的务实性也表示,这只是一个梦想,“现实中我觉得只要能在实现这个梦想的道路上一直做到老,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很满足了。”
于是,这个阿里巴巴的工程师就放弃了高薪待遇的工作,进入西湖大学来搞科研。
“我是做软件开发的,在阿里巴巴也获得了许多团队管理和大型工程管理的经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人生道路给转回到当初的理想上,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陆妙善在考察对比过许多院校后觉得,生命科学是西湖大学的一个强势的学科,“更重要的是在跨学科方面这个学校可以做得更好。”
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的软件
给生物学实验室工作效率
提高千倍
事实证明,阿里出身的软件工程师是个行动派。作为西湖大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实验室的新成员,几个月前,导师就鼓励陆妙善到生命科学学院“窜门”,并找到了蛋白质组大数据实验室的郭天南教授。
“我记得是一个晚上,他来找我,表达了对生命科学的浓厚兴趣。”郭天南教授告诉记者,“职业的软件工程师对生命科学感兴趣,放弃企业界的职位,来西湖大学攻读博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陆妙善在郭天南的实验室泡了一个月,主动了解蛋白质组学当前的痛点,尝试跨学科解决相关的软件和算法问题。
“我现在就在着手一个比较大的工程,用来提升他们目前实验室里生物信息分析的手段。我已经和我的团队做了3个月了,项目已经完成80%。”
通过交流,陆妙善发现郭教授团队的生物信息分析数据非常庞大,但他们却还在用传统的数据分析方式,一些领先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并没有很好地融入进去。
“我们首先要给他们使用的一些零碎的软件提升效率,他们现在做一个实验需要10小时,我们希望把它缩短到20分钟。”陆妙善说,“其次这些实验数据的精准度也能有本质的飞跃。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分析比对不同细胞的蛋白质组。根据这样的分析比对结果,就可以帮助预测疾病。”
郭天南表示,做生命科学的研究者非常需要像陆妙善这样的计算机人才。
“我们现在使用的卫星扫描质谱技术(SWATH)是由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的实验室开发的,我的同事们开发了分析SWATH蛋白质组数据的软件OpenSWATH,这也目前能够有效分析SWATH数据的极少数软件之一。”郭天南说,“但是这个平台使用起来并不方便,是SWATH技术应用的一个主要瓶颈。这种局限主要是因为生命科学研究缺乏专业的计算机科学家。”
在陆妙善这个专业软件工程师看来,目前使用的OpenSWATH软件系统“槽点很多”。
这种SWATH技术可以一次扫描出15G的原始数据。“怎么从这么海量的数据里鉴定出有哪些蛋白质呢?这是个很繁琐的工作。”陆妙善说,“他们现在用的这个软件工具,对于搞生物的研究人员来说使用门槛太高了,晦涩难懂,流程不清晰,界面不友好。并且这些软件光是部署到客户端就是一个很麻烦的工作,国内很多实验室连软件部署这一步都做不到。另外,那么大的数据量,居然需要人手动搬运数据。”
为了解决这些“槽点”,陆妙善的团队不得不先读懂这个专业的生物学分析平台,读别人的代码就像翻译一门外语写的小说一样艰辛。
“但是他们的小团队在很短的时间里初步理解了这个瑞士团队开发的系统,然后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重新部署整个软件系统。”郭教授说,“虽然现在他们的工程还没有完成,但是我知道以后我们实验的某些数据分析环节,效率可以成千倍的提高。这种能量是非常惊人的。”
先设一个小目标
发SCI论文
陆妙善去帮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室做人工智能软件开发及算法创新,他自己的导师于长斌不但举双手赞成,还特意找了3个有共同志向的小伙子一起组成攻坚团队。
这个团队现在一共4个人,除了陆妙善,还有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硕士生宋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王瑞敏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首批本科毕业生安绍维。
陆妙善是团队Leader,他已经把阿里那套互联网企业文化带进了小团队。小小的办公室虽然被大大小小的电脑屏幕塞得满满,但也不忘记设一个“零食角”,还放了各种排球篮球。
“每天要锻炼身体的。” 陆妙善说,“隔一段时间要出去团建,每个月要去周边自驾游。”
更重要的是,作为团队Leader,他把一个工程项目拆解分工,并设定了很多激励人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目前的短期目标就是要完成手头这个蛋白质组学分析平台,这个是基础,做完之后可以基于它先发一篇论文,当然更重要的是后续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不断的优化各个环节的算法,拿到结果。这个动力对团队成员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所以他们现在天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很有干劲。”陆妙善笑言,“王瑞敏同学甚至有连续2个月每天工作17小时的记录,晚上偶尔会睡在这个床上。”他指了指靠在墙脚的一张折叠床。
在这个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实验室里,不止陆妙善的团队在给郭天南提供服务,还有机械专业的成员也在帮忙开发硬件设备。
浙江工业大学博士毕业的李相清,目前是这个实验室的助理研究员。
“我们为郭教授的实验室,私人订制硬件设备,可以满足他们特殊的操作要求。” 李相清笑道,“市场上现有设备都不具有他们需要的许多功能,并且价格还昂贵,还有技术封锁。”
然后他罗列了一大串正在做的、名字复杂的高级设备:SPE固相萃取设备、自动笔、多功能离心机、单细胞试验自动化设备等等。李相清举例说,“一个固相萃取设备市场价格要80多万,我们开发的至少能帮他节约50%的费用。”
在西湖大学强调学科交叉的背景下,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实验室近一半的同学都在和生物实验室进行各个领域的交叉合作,期望可以取得更好的突破。
“工学院的一个重要科研要求就是应用” 陆妙善说,“我们现在做的这些工作本身就是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我觉得这就是西湖大学的优秀之处,这里极其强调学科交叉,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像我这样的有明确研究计划的人就会感觉如鱼得水。”
杨瑞龙:努力把博士生带到学术前沿——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