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细数滴滴的“七宗罪”是什么?
应该来说这是当前很多互联网行业都存在的问题与痛点。特别是对于新兴起的行业,在基本处于垄断地位时如果相应的监管不到位,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感,很容易形成上述的七宗罪。下面我们一一说说这七宗罪。
一、踢皮球的滴滴客服
可以说大家都认识到了客服的重要性,但是客服在一个公司的地位并不是那么高,毕竟其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并不是盈利的部门,这样就形成了大家对客服的高度期盼与客服的软弱无力之间的巨大差距。而且我们传统的客服定位是回答问题,反馈问题,只需要说话甜一点,不掉线就好,至于最终的处理效果怎么样,大家就不要期待了。在滴滴这个事件中还存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客服以规则、流程去处置紧急事务,很难符合大家处置紧急事务的需求。这个问题只要接触过客服的都知道是一种什么状况,只不过平时不要命,大家也就是抱怨几句。未来我们可能真的需要建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客服体系啦!
二、从未进行的调查
应该不能说一点也没有进行过调查,而是反映在调查不及时,需要大量投诉才会进行调查,对于零散的投诉不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成本使然。如果让一个拥有上亿用户的互联网平台去逐一深入的调查每日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投诉,在当前是很多企业不愿意做的。而且是否建立了联动机制也是需要追问的。就是除了客服,是否有专门负责调查的团队,而且是数量不少的团队,我们猜测当前应该没有建立吧?可以说,当前普通群众我们还是应该相信警察,有事情报警为佳。
三、疏忽的管理责任
当前大家对于顺风车的质疑在于其入驻条件,为了增大注册量,注册条件确实相对宽松,据悉注册车辆既可在本人名下,也可不在本人名下,只需要有3年以上的驾龄,一台价格6万以上、车龄8年以内的车即可。这样的入驻标准是否合适是值得思考的。当然这里面也必须考虑设置什么样的标准是合适的,毕竟当前的顺风车还是有其特殊性,如果没有垄断我们还可以期待行业标准,但是当前基本上处于垄断地位,这个标准如何定真是一个问题。
四、到底做什么平台
在之前的评论中我们也提到了当前是存在漏洞的,特别是顺风车业务更是漏洞比较大。也就是本来是零散业务,被一些人弄成了专职业务,这样以顺风车的名义提供服务,却绕开了政府对专车的种种准入限制是否应该引起重视的。我们看到滴滴的顺风车业务量已达到3亿。坐过的人应该明白,这个真实数量应该不小于6亿吧。那3亿去哪里了呢?司机让乘客先取消,然后线下交易。对于乘客、司机短期都有利的行为有人会拒绝吗?所以制度设计存在重大缺陷。
五、恐怖的信息泄露
可以说这个时代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想做社交,因为社交是一个最赚钱的业务。在上次空姐遇害事件之前,滴滴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只不过后来被叫停了。而且其之前的设计是存在缺陷的。司机可以看到乘客的性别、头像、“几零后”(大致年龄)、所在行业信息、兴趣等个人信息;同时司机还可以看到此前的司机对该乘客的评价。而这是我们的个人隐私,显然是不合适的。关键在于我们乘客是被动同意这样做的,这就是资本的邪恶所在。
六、垄断造成的恶果
这个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是资本追逐最终利润的重要手段——垄断。当形成垄断大家想的不再是如果更好的搞好服务,而是如何更好的盈利,这是当前中国在互联网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七、不怕赔的心态
当资本足够庞大,当我国的法律还没有建立巨额赔偿制度时,赔钱对于巨头企业来说,确实不是个事情。这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沉重代价。我们期望政府部门不要仅凭市场这只手去治理互联网行业,而应该在涉及公民切身利益与公共健康安全的地方及时制定标准,及时提供安全保障。
以上是我们对七宗罪的简单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创新行业治理的反思,希望政府部门及时采取行动,避免事态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