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导师的三种风格

宋德发 问津学术圈 2021-09-16

好导师大致有三种风格:逍遥派、慈父慈母型和良伴型。这三种风格各有千秋,又殊途同归——主观上都体现了好导师的良苦用心,客观上都能够培养出理想的研究生。青年导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对这三种风格作批判性继承。

  一、 逍遥派导师——“平时放任不管,关键时刻点醒你”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坦诚他是这样指导研究生的:研究生最关心的毕业论文,他基本不管,但每两个星期让研究生去家里谈一次,在谈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研究生说完,导师说;导师说完,研究生再说……师生之间的“闲谈”,没有主题,看到星星谈星星,看到地上的草长出来就谈草[1]。萧功秦教授戏称自己指导研究生的方式属于亚里士多德的逍遥派。

  已故北京大学教授王瑶也是逍遥派导师的代表。据弟子钱理群回忆,研究生一入学,王瑶就开一个书单,然后就不管了,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管。而且他和研究生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研究生按“规定”去了王瑶家里,就坐在那里海阔天空地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王瑶一边抽烟,一边悠悠地说,谈到兴处,就哈哈哈地发出王瑶式的笑声。有时会突然沉默,烟雾缭绕之中隐现出沉思的面容。研究生只静静地听,偶尔插几句话,更多的时间里是随着导师沉思[2]。

  除了萧功秦、王瑶,还有不少好导师也属于逍遥派。比如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平时很忙,不能每天盯着研究生的一言一行,但通过面谈,尤其是创造性的笔谈,在宏观的和方向的层面指导研究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与研究生之间的笔谈后来形成《导师与研究生的对话》一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值得新晋导师们读一读。

  逍遥派导师有几个共通性:①对研究生只“问”不“管”,用钱理群评价王瑶的话说,就是“平时放任不管,关键时刻点醒你”,即平时给研究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发挥,但会经常性,甚至有规律地询问研究生的近况和打算,发现有什么方向性问题,再点拨一番,这显然不同于“放羊人型导师”对研究生的既不“管”也不“问”。②经常和研究生见面聊天,一个学期大概可以聊10~20次,所以和研究生没有陌生感,对研究生的学习情况比较了解,如果聊得比较深入,对研究生的生活情况也略知一二。③由于仅限于见面聊天,所以和研究生的关系尚达不到亲密无间的程度,研究生对他们也是既“敬”又“畏”。王瑶先生就明确主张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不要太密切,应该有个距离,所以他本人给钱理群他们的感觉是“外表是很严峻的”、“有点冷”、“有点距离”。④和研究生保持适当距离,让师生之间产生了相当的美感和无限的想像。

  对于逍遥派导师的“只问不管”,有些研究生比较适应,比如萧功秦的弟子们。萧功秦教授说他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不太重视,但结果很有意思,他指导的毕业论文都是“优”。原因大致是:通过日常“闲谈”中的潜移默化,他的研究生对学术动了真感情,有了真感情,就会为研究真心付出,为研究真心付出后,毕业论文就变得相对简单了。有些研究生不仅适应,而且很喜欢,比如钱理群,他认为王瑶的“放任不管”倒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的、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所以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会视学术研究为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外部的督促,对于这样的学生,导师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而王瑶的逍遥派指导法正体现了学术要无为而治的奥妙。

  当然,有些事物,有人适应,就有人不适应;有人喜欢,就有人不喜欢。其实,今日之研究生,并不是每个人都像萧功秦和王瑶的研究生那样,既有做学问的兴趣,又有做学问的潜质,还有做学问的自觉性和自我调控能力。有些研究生一旦碰到逍遥派导师,第一反应是:“这个导师怎么不管我?太不负责任了!”对于这些学生的质疑,清华大学教授倪以信旗帜鲜明地批评到:“有的学生曾抱怨导师不管自己,或指导太抽象,这其实是一种懒汉思想,自己拿不出像样的看法哪怕是最初级不完善的看法去向导师请教,一切等着导师来管,拨一拨,动一动,这样势必无法提高自己独立搞科研的能力。”[3]很明显,倪以信教授也是一位逍遥派导师。

  二、慈父慈母型导师——“疼学生,比他自己的儿子还亲”

  如果说逍遥派导师一派道家风范,以师法自然,尊重研究生的个性、自由为乐,那么,慈父慈母型导师则表现出儒家气质,以及佛家悲天悯人的心怀和菩萨的心肠,他们对“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有着特殊的情结,对“多年师徒成父子”有着特别的向往,因此,在自己的研究生求学期间,乃至毕业之后,他们会用很多时间、很多精力,尤其是很多情感的投入,将原本有些陌生和距离的师生关系升华成亲密无间、充满脉脉温情的家人关系。

  已故北京大学法学院资深教授芮沐是慈父型导师的代表之一。“老芮疼学生,比他自己的儿子还亲”,这是芮先生的夫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芮先生从来不要学生为自己做事,却乐于为学生“打工”——这是典型的父亲对子女的心态。20世纪80年代,芮先生觉得经常去学生宿舍和学生交流还是不太方便,就自己出资800多元为学生装上电话,这在当时算得上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先生却为“方便联络”而开心不已。1998年夏,研究生张智勇博士毕业后留北大任教。暑假时,他在家乡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回到学校后的一天傍晚,有人敲门,张智勇开门一看,居然是芮先生和师母!在狭小的房间里,芮先生把一个精致的八音盒和一张写有祝福的贺卡送到张智勇手里,拍了拍他的肩膀,充满鼓励地说:“现在的条件可能不如意,但却能激发你们刻苦努力、上进,美好的明天就在前面。”[4]30-32

  北京大学医学教授严世英是慈母型导师的典型代表。她的博士生段得琬做博士课题的时候,和另一名研究生被派到美国联合培养。由于文化差异和双方兴趣点的不同,再加上她们年轻气盛,考虑事情不够周全,导致他们与美方人员产生了误解。课题合作出现了危机,同伴另寻出路不辞而别,让独留异国他乡的段得琬形单影只无所适从,人生中第一次尝到了“走投无路”的滋味。段得琬拨通了严世英的电话,电话的另一端沉默了片刻,随后是令段得琬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回来吧,大家一起想办法把课题做下去……”听着电话那边慈母般温柔的声音,段得琬瞬间泪如泉涌。多年后,段得琬回忆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时依然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那时的我,就像一个迷途的孩子,抓住了母亲温暖的手,一下子就有了家的感觉……”[4]61-62

  一般而言,慈父慈母型导师有几个共同点:①年龄较长,阅历丰富,各种个人得失早已经被岁月的风风雨雨冲淡。②宽厚谦让、正直中和、淡泊名利、甘为人梯。③既“问”又“管”,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还关心学生的生活,研究生无论是学术上还是生活上出现困难的时候,总会响起他们温暖的声音,出现他们慈爱的身影。④从不占学生的“便宜”,只想着让学生多占自己的“便宜”,包括在经济上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援助。⑤与研究生在一起的时间很长,乃至像传统的家庭一样,和研究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所以经常亲自下厨改善研究生的伙食成为他们的一个标志。⑥注重细节育人、情感育人、品格育人。

  在我们的视野中,用自己的奖金和稿费资助学生,“对学生的家长、老人的健康、家里的关系、环境、个人的恋爱婚姻,都很关心”的北京大学教授翟中和[4]261-262;经常邀请学生到家里“搓一顿”,给学生做“冻鱼蘸豆酱”,学生生病了多次探望并解囊相助的暨南大学教授饶芃子[5];学生留校过寒假时,定会请到家中吃年夜饭,学生找工作或考博时,写推荐信写得手酸的湘潭大学教授张铁夫[6],等等,应该都属于慈父慈母型导师。

  三、良伴型导师——“总是把博士生当作同事介绍给同行”

  如果说逍遥派导师和研究生主要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慈父慈母型导师和研究生基本是关爱和被关爱的关系,那么,良伴型导师与研究生在学术上更多是一种合作关系,在生活上更多是一种朋友关系。或者说,逍遥派导师喜欢道家的逍遥自在,慈父慈母型导师偏爱儒家的伦理亲情,那么,良伴型导师更加认同现代契约精神。

  在良伴型导师看来,“导师和研究生,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而且是科研工作中的合作者”[7],“导师应该把他们看作与自己一起做学问的青年学者”[8]。例如冯长根教授,“总是把博士生当作同事介绍给同行,从来不把博士生当学生”[9]。概而言之,良伴型导师和研究生的主要相处方式,既不是隔三差五的“聊天”,也不是事无巨细的“父母式的关心”,而是朋友、同事之间的科研合作。科研合作是他们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一种手段,而非为了利用、剥削研究生。这样,他们与研究生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有声或无言的现代契约关系,因为是现代契约关系,所以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双方是基本平等、独立的,不存在明显的强势方和弱势方。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李子奈,在博士生入学后的第一次见面,就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约法三章”:第一,在学校期间,不准给老师送任何礼品,一斤水果也不行。第二,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如果老师没有参与实质性的工作就不署名,参与了实质性工作而不是执笔者,名字署在后面,只有当老师是执笔者的时候才署在前面。第三,老师离开学生两周以上必须通知学生,学生从事与博士生课程和论文无关的事情应该告诉老师[10]。这个“约法三章”看起来是小事,其实却清晰地表明了一种价值导向:在以后的日子中,至少在研究生求学期间,导师和学生是互有权利和义务的,双方都必须尊重彼此的权利,履行各自的义务。

  二是双方共同工作是相互帮助、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不存在导师侵占研究生劳动成果的事情。北京大学教授黄楠森任第一主编,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时,合作者包括他的学生陈志尚。陈志尚说:“黄老师虽然是全书第一主编,却坚持和大家平分稿费,绝不多拿一分钱。”“黄老师总是这样,我和他一起编书时,第一作者是他,他就坚持平分稿费;第一作者是我,他就一定让我多拿稿费,自己拿少的一部分。”[4]233或许,师生之间谈钱有些俗,但是该给学生钱时却不谈钱了,更说明导师俗不可耐。这是一个很简单也很了不起的道理:导师邀请学生一起做课题,就像邀请同行一起做课题一样,应该根据他们的工作量付给足额的报酬,而不能因为是自己的学生,就可以随意克扣工资,甚至全部占为己有。

  从导师和学生一起做科研来看,良伴型导师和“老板型导师”表面上有些类似,但本质上却不同,诚如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德华所言:“始终认为师生关系不同于老板与雇员的关系,它是一种情分。研究生不是劳动力,研究生为求学而来,学生所做的一切研究工作不应理解为是给导师做的,但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所耗费的精力则是应该的,这是一种责任。”[11]换言之,“老板型导师”承包课题,基本分配给研究生去完成,自己则做甩手掌柜,课题结束后,也不会给予与研究生工作量相匹配的物质和精神报酬,而良伴型导师申请到课题后,往往是与研究生共同完成,课题结束后,会给予与研究生贡献值对等的物质和精神报酬。

  四、结语

  应该说,对研究生而言,只要导师“好”,那么,究竟如何“好”,他们并不是太在意。不过,作为青年导师,在努力做一个“好”导师之前,还是应该想一想,哪一种“好”法才更适合自己,也更适合学生。所以,不得不重提“因材施教”这句古话了,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材”不仅指学生,还包括导师。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导师和导师是不同的,比如说过去的导师和现在的导师不能同日而语;名牌大学的导师和普通高校的导师不能一概而言;资深导师和新晋导师不能相提并论;人文科学的导师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导师不能混为一谈;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不能等量齐观……也就是说,“因材施教”的第一层意思是指导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指导研究生的方式。比如像我这样一位普通高校的青年硕士生导师,对逍遥派导师只能敬佩却不能复制,因为我不具备萧功秦、王瑶那样的学术底蕴、人格魅力和无形又强大的“气场”,想“熏陶”学生恐怕也熏陶不了。至于慈父慈母型导师,我是无比的敬佩,但自己过于年轻,还找不到做父母的感觉,但可以借鉴他们,和研究生在一起的时间长一些,对研究生的关爱多一些,努力将研究生当作弟弟妹妹一样去培养,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仁兄型导师”。对于良伴型导师,我也特别向往,从他们身上学会了对研究生时间、空间、劳动和人格的尊重。但我从事的人文科学研究比较崇尚“单打独斗”,加上我本人还算年轻力壮,精力旺盛,所以和研究生的科研合作还不多,如果有的话,也绝不侵占研究生的科研成果。

  其次,我们还应该意识到,研究生和研究生也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今天的研究生更加多元化,导师更应该针对不同的研究生选择不同的培养方式。在这方面,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的经验值得借鉴。陈少峰以“想不想做学问”为尺度,将研究生分为两类:做学问的和不做学问的,前者按照做学问的方式培养,后者按照就业的方式来培养。相应地,他开设的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学问课,如中国伦理学史;一类是应用课,如应用伦理学、企业伦理等。他还以“能不能做学问”为尺度,将“做学问”的研究生分为四类:优、良、中、不及格。对于“优”的学生,就少管一点——这就与逍遥派导师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对于“不及格”又不用功的研究生,就多管一点——这就和慈父慈母型导师不谋而合了[12]。

  我们可以将陈少峰的“分类指导”更加完善一些。比如对想做学问且能做学问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可以做逍遥派导师,只问不管,或者做良伴型导师,给他们提供做科研的机会和平台,在实战中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顺便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对于自学能力、自控能力不强,科研潜力差的研究生,尤其是刚入门的硕士生,这两种指导风格可能都不合适——逍遥派导师可能会变成“放羊人型导师”,导致研究生无所事事;良伴型导师可能会变成“老板型导师”,导致研究生心态压抑和精神抑郁。对于家境不佳或性格内向的研究生,可以做慈父慈母型导师,主动联系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帮助他们。不过,生活上的照顾和学术上的严格不可混淆,否则慈父慈母型导师有可能变成了“保姆型导师”,让研究生失去了独立科研和生活的兴趣和能力。

  青年导师不妨吸收三种风格导师各自的长处,然后根据自身情况以及研究生的情况,对研究生进行分类指导,这样就能基本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绝对公平和相对公平的统一:对每个研究生都很关心和爱护,这是原则性和绝对公平;根据性格、能力尤其是培养目标的不同,为研究生做不同的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开设课程、分配时间、采用合适的指导方式,这是灵活性和相对公平。

  参考文献

  [1] 廉思.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00.

  [2] 钱理群.王瑶怎样当北大教授[J].教书育人,2007(1).

  [3] 倪以信.谈谈导师对我的教诲和指导[G]//周文辉.导师论导——研究生导师论研究生指导.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1.

  [4] 张琳,孙占龙.北大名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谢苗枫. 暨大教授饶芃子:“说到底不过是学生的老师”[N].南方日报,2007-09-10.

  [6] 宋德发.研究生导师要做的十件事——以张铁夫先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1).

  [7] 郑大钟.做思想上的知心者 学术上的合作者[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9(4).

  [8] 卫兴华.克尽职守 甘为人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4).

  [9] 冯长根.如何当好博士生导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5.

  [10] 牛小玢.师者:清华经管学院教授访谈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7.

  [11] 王德华.为人不易 为学实难——浅谈研究生的培养[G]//周文辉.导师论导——研究生导师论研究生指导.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58.

  [12] 郭九苓.教学的魅力——北大名师访谈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0.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年第11期)

法学发表论文写作系列课程简介——学术之路全程陪伴

新一轮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已具备启动条件(附首次试点评估结果)

大龄未婚青年看过来!河南省委印发文件,要求切实服务青年婚恋交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