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工作坊2019年第2期:中国法院量刑指南的实践影响:以盗窃罪为例的实证研究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2019年7月3日,凯原法学院举办了2019年第2期的教师论文工作坊。Charles Loeffler教授、程金华教授、袁小玉老师围绕 “中国法院量刑指南的实践影响:以盗窃罪为例的实证研究”展开主题学术报告,我院多位老师和同学参加了本期教师论文工作坊活动。
首先,袁小玉老师对于中国量刑指导意见做出背景介绍。她对2005年至2017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和各地高级人民法院颁布的量刑指导意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具体介绍了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的量刑实施细则。她指出,本研究以2014年的量刑指导意见展开,从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实现量刑均衡等对量刑指南的背景进行了描述。袁老师还对指南文本进行了技术性解释:量刑指导意见具体分为四部分:量刑指导原则、量刑指导原理、量刑指导情节、23种常见犯罪的量刑规则,这一部分是本研究的基础背景。
其后,查尔斯教授对于本项研究的选题做出了概括性的阐释。由于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量刑指南与地方性量刑规范并行不悖,国内各地区的量刑审判实践中呈现出多样化态势,考虑到样本的可获得性和代表性,本研究选择了盗窃罪为样例进行了研究。查尔斯教授对样本来源进行了介绍,本研究所使用的52万余份关于盗窃罪的裁判文书均来自于一审法院,审判年限为2014至2016。他还从研究方法层面解释了研究的复杂性,首先在于盗窃罪本身的普遍性,从地方基层法院到高级法院都会存在大量盗窃罪审判的案例;第二,关于盗窃罪的量刑指南也存在不同层级的差异,地方是否对最高院的指南进行全部的运用存在疑问;第三,尽管部分量刑指南中给出了量刑的具体参考指标和系数,构建出了形式上科学的量刑方程以供参考,但是其实践面临的实际因素却无法适用方程的计算。
查尔斯教授重点对本研究研究结论进行理论分析和解释。数据表明,就全国的总体水平来看,盗窃罪的主刑以有期徒刑为主,拘役与缓刑为辅,刑期长度在2014-2016年度也基本保持平稳无大变动。然而,在全国各个省份,盗窃罪的量刑发展却呈现了不同的趋势,例如,北京市对于盗窃罪的实刑比例下降,缓刑和拘役的比例上升;上海总体态势平缓,并无明显的趋势化变动;浙江省在实刑比例上逐年上升,拘役和缓刑比例明显下降;江苏省则完全相反,实刑比例显著下降,而相应的拘役比例显著上升。尽管存在其他法定与酌定量刑情节,犯罪金额仍然是盗窃犯罪的主要量刑指标,本研究重点探索了盗窃金额大小与刑期长度的关系,对北京市、上海市和江苏省的量刑方程式进行了细致解读:总体而言,刑期长度随着盗窃金额的大小增长而增长,比较而言,上海市对盗窃罪的起刑点相对较高,并且刑期增长系数最高,而北京市的起刑点最高,其相应的刑期增长系数却偏低。除了空间维度的比较,本研究还对不同年度的各区域刑期增长系数进行了比较,年份越靠前,刑期随犯罪金额的增长幅度越大。
程金华教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总结性论点。他指出,本研究揭示的量刑规范化的研究与发展呈现出三种面向,一种是传统法教义学的探索,解决如何量刑的问题,另一种则关系司法体系的运行,从而可能引申到中央和地方,反映了法院体系内上级与下级的关系,第三种则是刑事一体化的具体运行,是刑事政策法学的体现。这一从传统法教义学再到法社会学的视角,既体现了传统量刑指导的规范意义,也揭示了社会发展本身对刑事治理的需求。本研究在传统法教义学的基础上探索了盗窃罪的量刑问题,并且在研究中阐释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全国层面的发展态势总体较为平稳,但是全国各省市发展态势却呈现多样化差异,地方量刑指南体现了各地因为不同的发展条件、刑事治理水平做出的刑事治理选择,尽管我们一直要求“同案同判”的司法公正,但是在转型时期的中国语境中,这一差异性的量刑指南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现阶段的改革发展中所需求。
袁小玉老师对报告从刑事政策的角度进行了观点补充,并且提出,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逐步推进的情境下,宽严相济的量刑政策也在各个程度上体现在各地量刑指南中,这一从宽幅度是否也存在区域性差异以及差异的大小将如何研究会成为我们接下来要探索的问题。
本期主持人张绍谦教授也对本研究进行了点评,他指出,其一,对于盗窃犯罪而言,犯罪金额是一个重要的量刑指标,但也可适当关注其他犯罪情节,如扒窃、入室盗窃等因素,对于量刑选择意义重大;其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盗窃罪的金额认定和手段都发生巨大变迁,由于网络支付和存储的兴起,对于现金财物的窃取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司法解释和量刑指南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研究结论的影响也值得关注。
徐向华教授对于本研究报告从数据利用的层面进行了评议,她指出,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样本应当进行一个系统整理,组建一个较为完备的数据库,对今后刑事量刑进行一个大数据层面的指导与借鉴;地方性的量刑差异值得关注,同时,司法实践中对于量刑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除了量刑金额之外,还可以逐步展开对其他法定与酌定因素影响程度的研究。
林彦教授、秦裕林教授和林喜芬教授分别对此次报告进行点评,在热烈的提问与探讨中,本次报告圆满结束。
凯原法学院李有同学获评2019届上海交通大学优异学士学位论文
第三届长三角竞争法论坛暨第十二期“经济法30人论坛”在上海交大举行
北理工法学院成功举办“新文科建设与卓越法治人才培养”高端论坛
2019年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非法学法律硕士夏令营学术能力测试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