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梅荪:情系西花厅 怀念周总理
导语
2022年1月8日,是周总理46周年忌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曾任国务院办公厅秘书、担任顾明(周总理的秘书、国务院副秘书长)的秘书,在中南海从事立法工作十年的俞梅荪秘书,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史实,和大家一同缅怀周总理。
2016年7月里,央视每晚播出电视剧《海棠依旧》,共41集,再现周恩来在西花厅工作和生活的感人场景,将人们带回那激情燃烧的时代。
1949年1月,北京和平解放;4月,周恩来入住中南海菊香书屋;年底,搬到西花厅。这座位于中南海西北角的古建筑大院,每年盛开的海棠花陪伴着周总理历经风风雨雨,凝聚着他和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的事业与共,朝夕相处的情感。
忆往昔,在总理身边工作
1988年4月,84岁的邓颖超(1904-1992)睹花思人,撰文《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12年,不再回来了。你不是喜欢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海棠花盛开的这个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就到这里居住。你住了27年了,我比你住得还长,现已38年了。”
每逢1月8日,周恩来(1898-1976)的忌日,当年西花厅的工作人员及子女们聚在一起,深情缅怀敬爱的周总理。
2016年6月26日《海棠依旧》首映式,左起,陈毅扮演者崔根栓、总理侄子周秉和、秘书马列、卫士高振普、侄女周秉宜、叶剑英之女叶向真、恽代英侄孙恽铭庆、毛泽东外孙女孔东梅。
在《海棠依旧》首映式,马列(1950至1965年任周总理的外事秘书)前排就座,我上前问候。他说:“当年我和顾明(总理的经济秘书)志同道合,努力为总理工作。”回首往事,他侃侃而谈,激情燃烧。
周总理的外事秘书92岁马列向我回首话当年
马列说:“1957至1958年,总理办公室的秘书中,有三位秘书的直系亲属被划成‘右派分子’,其中有我(马列)妻。总理了解情况后,我们三位秘书的工作都未受任何影响,继续工作了多年。当时所谓‘右派分子’的定义是‘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三反分子’,总理却很理解地说我妻是‘有啥说啥的阳性人,都是为工作上的事。’逢年过节,总理还询问我妻的情况,关心备至,我深为感动。”
马列说:“就我所知,总理对‘大跃进运动’没有说过违心的赞扬话,没有作过积极的肯定。对‘反右派运动’也是如此,只是在不得不提及的时候,泛泛地说一句‘在这次运动中,一些人犯了错误’以应付。”
我询问满面红光的85岁老者:“您曾在总理身边工作吧?”搀扶着他的总理侄女周秉宜热情介绍:“他是总理的警卫员赵行杰,1958年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和总理一起推车的就是他。”我猛然想起那张流传很广的相片:总理使劲拉着车,赵行杰在后面把着车。这故事已编入小学课本。1954至1962年他任总理警卫员。
2016年6月26日,总理侄女周秉宜(中)说:“他是警卫员赵行杰(左),曾和总理在十三陵水库工地推车。”
1958年6月,周总理4次带队国务院机关人员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均住下数日,参加义务劳动。他高举红旗走在前列,即使健康人举大旗很费力,何况他的右臂伤残而伸不直。
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工地,周总理从早干到晚,天黑仍在拉车,卫士赵行杰在后面把着车。
1958年6月,周总理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天黑仍在推车。
《海棠依旧》首映式放映第18集片段,周总理在十三陵水库工地拉车。
我和高振普一起进会场。我说:“读了您的回忆录《陪伴病中周恩来的日日夜夜》,很感动,您亲历的史实很珍贵。”他说:“手里百余本书已送完,2001年出版的《周恩来卫士回忆录》发行10多万册,受到年轻人的关注。”1961至1976年他任总理卫士,1991年担任中央警卫局副局长,晋升少将。
在人民大会堂东门,我迎候周总理卫士78岁的高振普将军。
高振普将军在书中写道:“总理离开我们40年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多年来,许多朋友问我:总理身体那么好,怎么得了膀胱癌呢?按照他的地位和医疗条件,应该可以治愈的,为什么没能挽回他的生命?这也是我多年思考的问题。”
《陪伴病中周恩来的日日夜夜》中央警卫局原副局长高振普将军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1月版,29万字)
在会场上,我对长我一岁的总理侄女周秉建说:“您是我们广大农村知识青年的榜样!”她高兴地说:“我们是插友。”(农村插队知青通称插友即战友。)
1968年,周秉建响应党的号召,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大草原阿巴嘎旗伊乡插队而积极苦干。两年后,当地征兵,被牧民推荐参军而回到北京。周总理却劝她回到内蒙牧区务农。她哭着毅然脱下军装,回到内蒙牧区安家落户。
我对总理侄女周秉建说:“您是我们广大知青的榜样。”
7月20日央视播出第26集《陈毅大病初愈,周秉建不满周恩来》:1970年9月,刚穿上军装的周秉建兴高采烈地到西花厅看望伯父周恩来,却被劝其应该回到内蒙牧区。她哭着离开,回家想通后,按照伯父要求,毅然脱下军装,回到内蒙牧区安家落户。
1972年北京知青周秉建在内蒙锡林郭勒盟大草原放牧
海棠树下,顾明怀念总理
上三图,西花厅海棠树下周总理办公室内外
顾明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1952年起,在西花厅任周总理的经济秘书;1954年起,任总理办公室财经组组长;1965年起,任国家建设委员会秘书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前身)常务副主任。他在周总理直接领导下,从事经济工作24年。
1958年3月,在成都会议(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周总理和秘书,左起:周家鼎军事秘书、顾明经济秘书、周总理等。
1962年6月16日,周总理视察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左起:饶斌(机械部部长)、黎玉(副部长)、戚剑南(后,总理秘书)、周总理、周建南(后任机械部部长)、顾明(总理秘书)。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大地震,次日周总理冒着余震危险,前往救灾,后又两次前往灾区慰问,顾明(时任国家建设委员会秘书长)随行并落实灾区重建。——时任邢台地区专员岳岐峰对俞梅荪深情回忆。
1957年10月27日,周恩来和西花厅工作人员,一排:戚剑南、杨纯、刘昂、周恩来、邓颖超、陈浩、赵炜、成元功;二排:王甲芝、李岩、姚力、韦明、张彦、康英、许明、张元;三排:周家鼎、周研森、赵茂峰、刘英俊、马列、齐燕铭、陈其贤;四排:顾明、牛树峰、浦寿昌、何谦、王海青、邓光、邓东来、张启智、陈士伦、孙岳、邓颖超面前儿童是王海青之子王保山。(戚三彦、俞梅荪注释)
1977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一周年忌日,原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到西花厅看望左5邓颖超,2排右1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右3罗青长、右4顾明、右6戚剑南等。
图释:1958年,左2周总理在站立者上海县县长范钦山陪同,在马桥乡田头。顾明时任周总理的经济秘书。范钦山现年96岁健在。(刘炳华图文)
1979年起,顾明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兼经济法规研究中心主任。1984年起,我在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从事立法工作,常到顾明办公室(西花厅东侧的东华厅)汇报工作,有时随顾明参加赵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曾参与讨论《统计法》草案。会议室免费供应白开水,如要喝茶,可从桌上的盘子里自取小包茶叶并留下两角钱,据说这是周总理定的规矩而延续下来。1988年起,顾明任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兼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我任顾明的秘书,在其办公室工作。
1989年3月6日周一(周总理91岁冥诞的次日),顾明打开办公室的后门,走进院子,独自来到盛开的海棠树下,默默怀念周总理。我跟随其后。他说:“总理最喜欢这里的海棠花,曾在树下照相。”我赶紧取来相机,拍下这一刻,背景为总理开会的老会议厅。(俞梅荪摄)
顾明来到当时较少使用而半闲置的老会议厅。他说:“当年我随总理在这里召集各种会议,这些桌椅都是那时的。”他指着房梁上的铁皮空调管道说:“这是最早的空调。”他还说,这里曾是清摄政王府,是我国最早有电灯电话的地方。
《经济日报》理论部编辑薛小和曾在海棠花开时来访,我摘了几支海棠花,稍给其父薛暮桥(总理倚重的经济学家)。次日,时年86岁的薛老回话说,睹花思总理,很欣慰。
1976年粉碎“四人帮”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顾明致力于周总理倡导的经济和法治建设,他熟悉经济,精通法律(早年留学日东京法政大学),励精图治,政绩卓著。他时常谈起,在1950年代,周总理就对我谈起,对依法治国,依法管理企业的向往,但因历次政治运动而未能实施。他谈起,周总理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而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我受益匪浅。周围一些老同志均曾为周总理工作,他们恪尽职守,任劳任怨的精神,激励我努力工作。
1993年3月5日,周恩来冥诞95周年,在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故居(出生至12岁),总理秘书左起,张作文(军事秘书)、成元功(卫士长)、顾明(经济秘书)、李琦(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周家鼎(军事秘书)。(俞梅荪摄)
当年,我担任顾明同志的秘书,有同事和朋友称我为周总理秘书的秘书,有的是在拍马屁,这使我大为愤怒。我最讨厌这种攀龙附凤。
没想到,1994年,我被上海文汇报法人团伙盗印中南海机要文件,栽赃陷害,冤狱三年期间,《参考消息》转载外电报道“周总理秘书的秘书犯了泄密罪……”(被文汇报透露外界)。我的所谓犯罪,一人做事一人当,竟给周总理和顾明同志抹黑,使我心如刀绞,羞愧难言。
2014年以来,我参加纪念周总理的活动,后被推选为周恩来研究会秘书长。如今,我有时又被称为周总理秘书的秘书,感到荣幸,且深感使命千钧。
与顾明曾有交流的老同事来信
▲宋廷明(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兼理论局局长):
顾明同志是正人君子,学者型官员。1985年,赵总理指定由顾明、安志文、马洪、李灏、张彦宁成立“经济立法五人小组”,凡上报国务院的法规草案,先由他们召集有关部门专家研究讨论修改,再上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我曾多次参加顾明同志主持的讨论会,听其发言而学到很多东西。顾明同志领导我国经济法治建设之初的开创工作,很有建树。
▲马晓琳(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研究所研究员):
读此文,回想我曾和顾明同志一起开会的往事历历在目,周总理一直活在我们心中,此文资料之珍贵,记忆之深刻,文字深情而隽永,感谢分享。
▲赵伦(原中国经济法研究会研究部副主任):
我看此片,一见西花厅,就想起当年:你(俞)带我从顾明办公室穿入庭院漫步,好似落英缤纷的时节,曾经的周总理用房紧锁,庭院有些风尘凋敝……但也恍惚,若周总理拉门迎面出来,就如同影视《海棠依旧》之风采……感谢此文,带给我一段“感时花溅泪”的回忆,且想且珍惜!
▲丁基龙(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办公厅主任):
看完此片,震撼!不知流了多少泪,我同时在读《周恩来最后六百天》(顾保孜著),更是心情无法平静!伟大的总理!你在哪里?西花厅的海棠树啊!你还枝繁叶茂吗?
海棠花开
师友来信
本文发表后,不少师友来信和网民留言约300条,摘要如下:
▲黄勇(中国传媒大学原领导):
观电视剧《海棠依旧》词
7月28日晚,观看央视播出《海棠依旧》第38集《周恩来第三次手术,中泰成功建交》,夜不能寐,至凌晨3时,填词以表观感。
海棠依旧,岁岁披锦绣。
革命者,志坚守,
花开花又落,患难同白首。
堪模范,风霜雨雪情深厚。
敬意何方寄,幽恨凭谁洗?
灯影下,红墙侧,
万机当日理,沥血鞠躬瘁。
斯人去,年年此刻相思泪。
海棠花开
▲施滨海(当代史学者):
此片限于当下的历史条件,虽无法全部展现周恩来的真实一生,但其中也不乏折射出他忍辱负重的历史细节。无法苛求制作人,时也势也!
▲孙德生(八十年代北京大学法律系同学):
此片勾起我对那个年代的记忆,与许多过来人一样,怀着对周总理的尊敬与深情,至于在故事的细节、真实性和艺术创作的缺点等缺陷,都已无关重要。
▲郭劢(六十年代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第一小学同学):
此片反映亿万民众怀念周总理的心声。历代政治家的是非功过,留待历史和后人评判,伟人的功绩不是少部分人能抹杀得了的,民众的心里如明镜,周总理永远值得世人敬仰!
▲杨静兰(周总理老部下儿媳):
看此片就想起此文中的历史照片,犹如总理就在我们身边,他的音容笑貌在我心中。他鞠躬尽瘁,无私无畏,清正廉洁,是当今的楷模。多么期望如今也有这样的好总理啊!演员很成功,每看到总理带病工作,我都潸然泪下。顾明在西花厅海棠树下的照片很感人,您很荣幸,能为总理的秘书而当秘书,您说受益匪浅,我从中分享了您的喜悦。
▲江辉:
一
情真意切抒胸怀,泪撒文坛海棠开。
满园春色难锁住,香气伴随百花来。
二
骨骾于喉吐为快,追寻史迹情满怀。
往事如云痛回味,金鸡报晓东渐白。
▲孔国平(科学出版社编审):
此文勾起我对周总理的无尽思念。我只悼念过敬爱的周总理和敬爱的胡耀邦总书记这两位国家领导人。回想40年前,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历历在目。世上沒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人民热爱周总理,是因为他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因为他光明磊落,才华绝伦;特别是在“文革”保护许多正直的干部、知识分子和工人。周总理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郭海鹏《法制日报》记者:
这组图文也可叫“海棠依旧”,是对总理和他的工作人员们的纪念。
▲周新政《港澳法治报》主编:
此图文再现周总理在西花厅工作和生活的感人场景,总感觉敬爱的周总理并没离开我们,他的革命精神,他的英雄情怀,他的崇高品格,他的光辉形象,无时无刻地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张亮:周总理的勤勉、认真,严以律己的风范,太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若谈“不忘初心”,周总理的所作所为,最能表现共产党员的“初心”。
▲关震理:此片中,总理对自己,对身边工作人员,对亲属的严格要求,时时让我落泪,震撼。此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安妮:周总理是我们国人的骄傲,此文是作者把对周总理的怀念传递给了我们每个读者。
▲万川:我读过《晚年周恩来》(高文谦著),反而更加坚定了周恩来的伟大!在那个疯狂年代难得的理性,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任何人能够做的比他更好,后世的人是没有任何理由去指责他的!
▲潘培德:海棠依旧,花落无声,但早已物是人非。你抬头看时却恍然发现,一片落花默默倾倒一个季节。无数轮回如是而已,时光匆匆,却带不走周总理的牵挂。今日中国之盛世,是否如您所盼之欣欣而立;您卧于病榻,终是有无数的舍不下而守卫着国家。真的是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好多年不曾追着观看一部国剧,而热泪盈眶。
▲钟浪:海棠依旧,每年盛开,但能读懂它并深爱着它的人已离开了很多年,但海棠依然茂盛,仿佛等着爱它的人归来……
▲常竹:常言道:仆人眼中无伟人。但敬爱的周总理在工作人员的眼里和心中也是伟大和完美的。
▲崔都:无子女,无财产,骨灰撒在大地。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没有留下一丝一毫,但他的道德情操音容笑貌永远为世人景仰,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让国人怀念。
▲七律:西花厅的海棠花
――怀念周总理
诗/俞春林
海棠依旧主人空,四十多年血泪红。
一片丹心怀祖国,三躬尽瘁为民丰。
长征草地军情急,遵义城中拥泽东。
世界和平原则五,西厅解语已无穷。
于2021年1月8日,周总理忌日
注:
1、读梅荪宗亲的大作,浮想联翩,激发我写这首“诗”。
2、原则五:即周恩来总理创造的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
3、解语即解语花,海棠花的别称。
作者简介
俞梅荪,1953年生,在上海长宁区安化路原安化二中69届初中毕业,到江西省南城县新丰镇农村插队7年;1984年,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学专业毕业,从事立法工作十年,曾任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综合秘书组副组长、组长兼新闻发言人,曾执笔起草《“七五”立法规划》,参与制定中外合资企业法、经济合同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破产法、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参与为中央领导起草关于经济法治建设的讲稿和文稿及文件;1988年起,为国务院办公厅秘书,担任顾明(七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兼经济法规研究中心主任)的秘书;1988至1993年,每年为北大法律系高年级学生讲座《我国经济立法的现状与未来》并被聘为兼职副教授;曾任中国经济法研究会研究部主任、《经济法治》杂志编辑部主任,发表论文上百篇,多次获奖;1993年底晋升六级副局级公务员。
1994至1997年,俞曾应上海文汇报党委书记兼总编辑张启承的请求,支持其搞好法治宣传并取得成效,但却被该报驻京办主任兼首席记者王捷南等法人团伙盗印中南海机要文件,向北京市国安局告密且栽赃陷害;法学家江平律师在刑事诉讼的两审中都作无罪辩护竟败诉;俞被以所谓泄密罪判刑三年。
2002至2012年,俞帮助失地农民维权的十来起案件(共涉及10多万农民)依法维权取得成效,受到江平和顾明两位恩师的热情鼓励。其中仅2005年就为河北省桃林口水库1992年的4万失地农民,人均讨回安置补偿款12000元,共计5亿元,成功解决了河北省大批失地农民连年在两会期间到北京上访的老大难问题,成为地方各级政府依法行政,通过努力解决维权问题,在体制内化解社会矛盾、提高执政能力,从而达到真正维稳目的的良性循环先例,被编入《新编法学基础理论》教科书。
近年来,俞撰文亲历邓小平、胡耀邦、彭真、万里、习仲勋、乔石、张友渔、顾明、杜润生、安志文、高尚全、吴敬琏等致力经济法治建设的往事。
俞梅荪的祖父俞颂华在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的南京攻城战役;1920年,他和瞿秋白前往苏俄采访,后他常驻德国采访欧洲各国,成为首次走出国门的记者,在那里结识朱德和周恩来;1930年代担任《申报》总主笔即总编辑等。上海江苏路480弄76号3楼的俞家祖居,2004年被市政府定为“俞颂华旧居”。
上海愚园路1065号《历史名人墙》有蔡元培、陈独秀、瞿秋白、黄炎培、俞颂华、傅雷等曾住本社区的民国人物展牌,这些人与俞颂华多有合作;愚园路江苏路口《历史风貌区地图》铜版墙,有“俞颂华旧居”的标注;江苏路的多处《历史说明牌》有俞颂华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