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学霸"对话录:挑战一代人的教育观
杨鸣镝(旅美媒体人,教育出版人)
Michael去年同时拿到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三所顶尖大学的录取通知,现在MIT上学,已经创办自己的公司。
近距离接触Michael这段时间,在为他感到骄傲和惊讶的同时,我的教育观也受到了震撼。我把跟Michael的对话整理出来,分享给我们社区之外更多的人,包括已经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华裔家庭、新来的移民家庭,以及计划让孩子在美国上高中、上大学的家庭。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觉得无论对于那些正在实施和思考全新教育方式的家庭,还是刚刚得到教育启蒙的家庭,都可以从Michael的成长故事中,看到华裔在家庭教育中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成功,也许过程中存在的遗憾、无奈和局限正是我们下一代需要突破的。而我们这一代在反思自己教育观的同时,可能也面临着一个历史赋予我们的机会:我们正和孩子们一起,在美国创造新一代的华裔美国人形象。
这份对话实录,特别邀请Michael的父母——我的姐姐杨红秋、姐夫高柏——做了注释和点评,以期有助于大家对一些背景的理解。姐姐、姐夫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赴美的中国留学生,两人都取得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社会学博士学位,姐姐在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工作,姐夫是杜克大学社会学终身教授。
杨鸣镝:Michael,你被哈佛、斯坦福、MIT三所学校录取,最后选择去了MIT,为什么?现在已经在MIT快一年了,如果重新选择,还是会选择MIT吗?
Michael:在MIT我感觉最自在,就应该去MIT。我觉得无论去哈佛、斯坦福,还是MIT,都可以学有所成。有些亚裔家长觉得,去常春藤学校比较重要,其实在美国,去什么大学都可以成功。第一,不仅仅有大学,还有研究生院,如果今后可以上好的研究生院,上个差一点的大学也没有什么关系;第二,如果在大学学对了专业,那么你一定会有个工作。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的孩子喜欢哪儿的校园、哪儿的氛围和哪儿的人,就应该送他去哪儿。另外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成本,大学很贵,有很多人都是攒了好几十年的钱,就为了孩子上好的大学。不能只是将大学看做成功的前提,不论他们上什么大学,都可能成功。
如要重新选择,我还会选择MIT。大学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可以见到很聪明的人。在MIT,我创立了一个公司。如果你做公司,在MIT会见到好多在技术方面具备高素质的人。对创业来说,技术方面的社交圈很重要。但MIT也只是对我来说很重要。如果你的孩子不想做公司,想做音乐等等他喜欢的事情,那么他就没有必要考虑技术方面的社交圈,哪里好玩儿就去哪儿。
Michael的early admission(提早录取)申请的是斯坦福。被录取后在regular round(常规轮)就只申请了哈佛和MIT。我认为他没去斯坦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斯坦福的校园太大,与周边市区的距离较远,没有太多餐馆。而MIT附近的餐馆很多,Michael是个吃货,虽然这条理由上不了台面,对他来说却是很重要的理由。
另外一大原因是他过去参加各种夏令营结识的朋友们都在波士顿。Michael去过三次美国奥林匹克数学夏令营,两次美国奥林匹克计算机夏令营,两次伯克利大学举办的应用理性的夏令营,再加上一次MIT科学夏令营。他没有选斯坦福的原因之一,是他在这些夏令营认识的朋友们大多数都在哈佛和MIT。
Michael在选择学校时的确和其他美国小孩持同样的想法,即完全从自己的感觉出发,不听家长的。在这三所学校里,我希望他去斯坦福,因为他想创业,那里有最好的环境;他妈妈希望他去哈佛,因为哈佛的名声最响。但是他偏偏不听我们的建议,自己非要去MIT。的确,如果他去了另外两所中的任何一所,都有更多对人文课程的要求。这也是他为什么在MIT感觉“最自在”。在MIT,计算机编程语言都可以算外语,对他这种人来说能不“自在”吗?
杨鸣镝:你在高中时的学习就很出色,你是怎么找到学习动力的?你在数学、科学、计算机三个方面都很厉害,这些兴趣是怎么开发的?
Michael:那应该说说我想干什么了。我并不是因为喜欢数学、科学和计算机(而学习),我是为了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为什么呢?小时候,我看到好多人在做重复的工作,比如银行职员和房地产经纪人等,使用的都是没有技术创新的工具,这种经济生活中的低效率可能导致很多人失业。比如2008年的经济危机,就是因为金融领域的模式不够好,这些都是可以用数学、计算机解决的问题。我就想用这些技术创立一个公司,去解决世界上存在的问题。
Michael的确经常想解决实际问题。记得他七八岁就开始戴眼镜,当时他的一个想法就是给他的眼镜装上雨刷,省得下雨时或者有潮气时看不见东西。他走到哪儿都会抱怨没有效率的事情,然后想出一个办法去改善。
杨鸣镝:解决问题的动力是从哪儿来的呢?我知道你小时候读很多书,你妈妈也给了你很好的教育。你的这些想法是怎么开始的呢?
Michael:我妈总是买书,我最喜欢的书是名人传记,读了很多。为什么呢?你可以了解这些人和他们已经取得的成绩。他们的生活让你相信,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一看爱因斯坦的理论,我就觉得我也可以做得到;比尔·盖茨做了一个大公司,我觉得我也可以做个大公司。你看到他们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得不同寻常,他们就是往前走着,也是在做着普通的事情,谁都是可以达到的,有些人可能在某些领域做得比其他人好些。但是,谁都可以做得到。
Michael一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和美国同事谈起小孩的教育,他当时说的一番话对我们影响很大。他的两个儿子一个上了宾州大学、一个斯坦福毕业。我问他是怎么教育的,他说只要小孩小时候广泛读书,长大了都错不了,根本用不着太管。Michael从很小的时候起读书量就很大,他读书很杂,什么书都看。这不仅增加他的知识,也大大增加了他的英语词汇量。
杨鸣镝:你妈妈给你的很多指导,怎么在你身上就奏效了呢?
Michael:其实,亚裔家长有很多教育思想都很不合适,其中一方面就是老逼孩子,说你要怎样怎样。但小时候我妈给我看人物传记的时候,她不会说,你看比尔·盖茨怎样怎样,你要向他学习。她就告诉我,这书是讲个人成长,可以帮助你扩大视野。于是我自己开始读,读着读着就感兴趣了。
从家长的角度看,正像鸣镝指出的那样,Michael的变化实际上是最近几年才突然发生的,而且发生的速度和程度远远超出我们预料。其实小时候他的特点是很理性,你可以说服他。因此在很长的时间里,他妈妈给他安排的项目他都会去做。虽然他经常抱怨,但抱怨完还是能接着做。真正的叛逆期实际上来得很晚。
杨鸣镝:在你的教育过程中,你妈妈给你提供的一些东西对你的人生发展非常有好处,一是各种各样的书,还有就是在别人都嫌贵的时候,给你买了自己的电脑。
Michael:我最重要的建议就是,不要看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你要自己想,要有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我小时候就喜欢计算机,七岁的时候,我就用我爸的计算机玩儿,结果把WORD软件给弄坏了,他不能写论文了。怎么办?我妈第二年给我买了属于我自己的电脑。
小孩啊,你给他什么他就玩儿什么,玩着玩着就感兴趣了。如果你想让他对计算机科学感兴趣,一个办法就是逼着,这基本没用,你告诉他这个专业在21世纪有广阔的前景,他根本不会有反应:第二个办法就是,他要这个电脑,要电脑相关的书,你就给他买,你利用他的兴趣,不用指导他,他就可能会喜欢。
一给Michael买电脑,我们马上就发现,他对电脑已经懂得很多,他即刻成了家里负责解答计算机问题的专家。实际上他已经用我的电脑自学了大量的计算机常识,只不过我们不知道。
有的孩子喜欢电子游戏,Michael从小对电子游戏就没有兴趣,他对编程很有兴趣。我们的朋友说,应该让Michael和他们的孩子一起参加计算机比赛。后来,Michael和他的小朋友学了一天,就兴冲冲地参加了比赛,一开始就上瘾了。
杨鸣镝:但是如果这个孩子不喜欢编程,喜欢玩游戏怎么办?
Michael:如果孩子喜欢游戏,就买苹果电脑和iPhone,让他创造游戏,会有很多种办法。但如果孩子根本不喜欢编程和计算机,你也别逼着他。你的目标是让孩子有一个好的生活,不是让孩子挣好几百万。家长保证孩子有个舒适的生活,他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好吗?
杨鸣镝:你的自我动力从7岁就开始了,你怎么保持这个动力直到如今?虽然你的目标发生了改变,但是你一直保持着一种向上的动力。
Michael:对我来说,动力就是兴趣。如果一个人说他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但他做都不想做,那怎么能说他对这个事情感兴趣呢?有很多亚裔家长,他们的孩子喜欢什么,他们都不知道,因为他们不管,他们只知道他们要让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那有什么用啊。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如果你越发逼着孩子喜欢,他们就越不喜欢。
杨鸣镝:你还有很独特的经历,小时候跳过一级,后来又在家自学了三年。你很少谈到学校,那么你觉得是在学校学到的多,还是自学获得的多?你如何平衡学业和自己的兴趣?
Michael:有个问题我们没有认识到,就是上学的目的是什么?你把孩子送到学校,我觉得他们学不到什么。我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没有在学校学到什么,都是自学。在家自己看文章,自己学会如何编程序、怎么做生意,这些无法在高中学到。
这表示什么呢?如果你能让你的孩子在家学习,就不要去学校,你如果可以送孩子上私立学校,就送他们去好的私立学校,但千万别相信公立高中。
如果以上这些都做不到,那怎么办?一个是你给他好多书,或者让他上互联网找感兴趣的东西,你需要给他自由的时间,让他追求自己的兴趣。他如果浪费这些时间,一天在看电影什么的,那就没用。如果他一天都在读什么怪怪的东西什么的,你就不要干涉。
Michael这一点说得过于极端。实际上,他从小就受益于美国的公立学校体制。从一年级时,学校就给他指定了专门的辅导老师,每天有额外的作业。从四年级开始,就有校车每天拉着他一个人去初中、高中上数学课。据学区讲,每年光是这个车给他一个人的开销就是7千美元。幸运的是,这都赶在金融危机之前,后来学区根本没有钱再这样做了。如果在私立学校,这些反倒可能做不到。他最后两年上的北卡数学科学高中是寄宿学校,全部公费,而且课程的大部分是大学水平。
Michael高中毕业时的GPA是5.76,因为他选了24~25门的AP(编者注:AP是Advanced Placement的缩写,中文一般翻译为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美国大学预修课程,指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大学课程。)和大学水平课程。这些课程在GPA的计算里是6分。如果不是在这个高中,要达到这么高的GPA可是有点难。与其他高中不同,这个学校的学生完全靠竞争录取,1/4的人在校期间参与学校组织的科研活动。参加科研已经是这几年美国一流大学录取时的敲门砖。他上的这个公立高中为学生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另外,Michael由于从小就超前,他的确从上课学不到太多的东西。然而超前往往有它的问题,上什么课他都觉得会,就不好好学。往往是基础并不牢,以后真到了用的时候还得补。
我们对美国公立学校的体制,尤其是美国北卡的英才教育体制还是非常感谢的。Michael从小学到高中受益非浅。Michael可能自己感觉不到,他后来的变化和他在寄宿学校关系还是很大的,老师和同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他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就是因为这个,我们女儿提出要去Michael的同一个寄宿学校时,我们非常鼓励她去。
在自学这一点上Michael的确是有些与众不同。他的大部分知识是自学来的。这与他在家上学三年有关。他小时候的计算机常识就全是自学来的,三年在家上学对他提高自学能力是一大推动力。在这三年里,他每天就是自己上网选一些课。
他自学能力强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从小就一直在参加数学竞赛,奥数里的题全部需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才能做出来,这么多年大量做竞赛数学的题目,必然大大提高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Michael自己未必认识到这一点。
不过一般而言,对家长来说,尤其是亚裔家长,相信小孩自己的学习能力很重要。当初他妈妈在Michael小学二年级时送他去Kumon(编者注:公文式补习学校,一家成立于日本的教育机构)学数学。Kumon的做法是不问你的数学背景,一律从最简单的开始。而且去了以后每次给学生一星期的作业。不会的话,一周可以去两次,有人辅导。Kumon的作业设计就是在每天的开始有两个例子,剩下的就靠学生自己“照猫画虎”。我最开始认为,没有老师讲,学生不可能会做作业。奇怪的是,小孩居然可以看了前边的例子就把后边的做出来。Michael在那里学了一年半,把高中的代数部分全部学完了。这对我们是一大启发。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Kumon的训练也有问题,即只练速度,不练数学思维。这是后来费了一番功夫才给补回来的。
杨鸣镝:现在进入大学,都需要很高的GPA,你怎么做到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又满足GPA的要求?
Michael:如果你在高中什么都学不到,你的目标不就是得A吗?有一个原则就是,如果你想达到你的目标,你就要花费最小的精力达到这个目标,得一个A。我有的时候就和老师出去吃饭(观众笑)。这样就有了好的关系,如果有作业,我有点懒的时候,我就问老师能不能晚点交。如果你的表现好,有的课你就不用上了,就可以去学校图书馆学习,干自己的事情,那你就省很多时间。如果你在课堂上反正是睡觉,那你就不去上课,去图书馆看文章看新闻。
Michael高中的最后两年不愿意去上课,嫌浪费时间,把课程的很大一部分都争取成“个性化学习”(individualized studies)。这种个性化学习的考核标准就是期末交一个有研究性质的project(项目报告),用不着每天去上课。对Michael来说这是既省时间,又锻炼研究能力的安排。但是这绝对不是适合所有人的,老师也绝不会轻易批准。Michael他们这一届学生里,好像没听说什么其他人这么干。他在学校时,很多亚裔女孩就觉得不公平,因为Michael从来不去上课,最后却老得A。
Michael从小就喜欢与大人聊天,他与老师们的关系都非常好。因此老师们经常允许他晚交作业之类的。每次一开学,他就铆足劲在各门课上表现两星期,然后就找老师申请个性化学习。要想获得批准,你必须在两个星期里表现出这门课的大部分内容你都已经掌握。如果没有自学能力在先,这是很难做到的。在MIT,Michael仍然是故伎重演。学生们的指导老师一般根本不允许本科生不选规定的大课,但是,他与他的指导老师达成一个协议,如果研究生课的任课老师允许,指导老师就批准。指导老师哪里知道,Michael在头两个星期给任课老师留下深刻印象这方面早已是老手,因此让他逃过了各种作业量大的基础课。
如果说Michael的这种做法有一定的意义,那就是他从来不愿意做规则的奴隶,而是让规则为他服务。
杨鸣镝:你还帮助老师做了一些事情,比如写软件让他们的工作更轻松?
Michael:帮老师做事,我会节省一些时间,不用做没有兴趣的事情,这是“交换”。这种行为中国家庭一般都反对,他们会说:“别干了别干了,再这样下去会遇到麻烦。”我是遇到了很多麻烦,但是你不应该怕危险,你要知道怎么脱离危险。我初中快被开除,高中快被开除,但是我还是上了MIT啊,开除不是大问题,如果你老得A,他们不会开除你。不论你逃了多少课,如果老师都和你站在一边,他们怎么会将你开除?所以你用最少的功夫,做出最大效益的事情。你不能按照别人的路子走,如果你按照别人的路子走,总是待在这个竞争的层面,和别人较劲,那你肯定输,或者有很大的可能输。我告诉你,赢是最重要的。
我在MIT选修了很多研究生的课程,你们可能觉得很难,有不少人24岁才选这样的课,但事实上根本不难。每星期一个作业,有5道题,做完就好了,如果你选修初级课程,反倒更麻烦,因为这是比较普通的课,所有人都上。如果谁都上这样的课,那么要求就多了,每星期20道题,你得做10个小时,但是研究生的课每周就两个小时。
Michael Gao
杨鸣镝:你觉得这些录取官看重的是什么?你的申请论文是怎么写的?
Michael:不知道,我怎么能知道他们的脑子里在想什么?
我的论文是一个笑话。写的是有个大厅,某天开始,我不睡在自己的床上,而是睡在那个大厅里,然后我就有了很多朋友。你可能以为负责录取的人一读,觉得很有意思,很有个性,但基本上讲,我觉得整个申请入学写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笑话。这种升学论文,如果你能写得有意思,那你就这么写,让你的写作看上去好一点,还有的人雇佣大学申请顾问修改一下。但这种论文,没有一个窍门,如果有,早就有人说了(观众笑)。有些人拿出“上哈佛的50个论文”之类,进行分析。要知道,写那些论文的人本身学业优秀,然后他们写的论文不差。差论文是什么?就是那些家长写的,有很多孩子写完后,家长一看就说,这个论文危险系数很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就开始干涉,改这个改那个,一改就变成家长的论文了。尤其是华裔家长,中国人写美国的大学申请论文,不可能好。让孩子们写真实的自己。招生老师一读,就知道这是他们(想要招收)的孩子,那它就是一篇好的论文。
实际上,Michael身上这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就发生在他写的这个宿舍楼的大厅里面,尽管他可能认为那挺可笑的。但是从大人的角度看,这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成长经历。他过去经常是一个人学习,社会交往的愿望并不强烈。11年级的夏天,在MIT的RSI夏令营的最后一个星期,由于赶着完成科研课题,大部分学生索性就住在计算机房里。一天泡在一起的结果是,这些人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Michael回到学校就复制这个模式,与几个朋友一起住进了这个大休息厅里的沙发上。Michael还专门捐献了一个乒乓球台,其他朋友也跟进,捐献各种用具、饮料和食品,这个休息厅一时间变成校园里最有凝聚力的地点。这里聚集着学习各门课程的学生,却没有三好学生那类的。在这里,他们侃大山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创业理想、生命哲学,到数学、计算机,甚至交女朋友的心得。由于吃住玩都在这个厅里,那里完全变成了一个兄弟会。这个经验对他的领导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很大影响。后来申请学校时,一个朋友建议他用这个经历写申请,效果果然不错,因为是基于生活中的体验,能写出成长的经历。
杨鸣镝:你一直在强调你想找到自由的时间。对于你来说,这么多自由的时间到底想做什么呢?
Michael: 我现在这个阶段,自由的时间都是在做我的公司,只有这样公司才可能成功。在这之前,自由时间我都在网上泡着。亚裔家长最恨的,就是他们的孩子在网上泡着。我就听我妈跟我妹妹说,哎,Julia,别在网上泡着了。其实这样讲不好。我觉得在网上泡着是最有用的事,因为你泡着,你就受到整个世界的影响,你就知道全球的趋势和你感兴趣的东西。
杨鸣镝:对于网络,很多家长会有担心。他们想知道孩子们在看正确的东西,还是没用的东西,因为我们总是说,这个有用,那个没用。举个例子,我的孩子对体育感兴趣,一天到晚就是棒球的那些信息,各种各样的,你怎么看?
Michael:那你怎么办?你能不能一天到晚都吼着他?还是你不管他?不管,那你的嗓子没有事儿,他也没事。如果你觉得你有权威,那么你错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虽然是你们的儿子或者女儿,但是你们根本管不了他们,他们如果真的想去什么网站,他们就能去得成,如果你弄个屏蔽什么的在电脑上,他们也会越过屏蔽。所以,管着孩子是没有用的,就让他们泡着,同时强调“泡着”的坏处是什么,讲道理,说清楚“泡着”可以,但是留出一些时间干其他的事情,“泡着”的时间限定是多少;也可以说,如果你喜欢体育,可以去做些更有益于社会的事情,把兴趣变成一件有用的事情。
杨鸣镝:你现在的公司在做什么?为什么认为你的公司会有成功前景?
Michael:Alpha Sheet是金融行业最完善的spreadsheet,金融行业现在用的软件都是Excel,Excel是30年前研发的软件,主要是给会计们用的,它没有和其他软件兼容的视觉效果。它的运算很慢,缺乏很多功能,最主要的问题是不利于团队之间的合作。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方案是通过云技术。我们研发的这个软件可以和当今使用的各种软件(不论是家里还是图书馆)兼容。通过我们的服务,也可以在现有的文件里进行编辑和整合。
杨鸣镝:你在高中最后一年的时候,没怎么好好上学,去了很多地方,去硅谷跟很多人谈。但是,我知道你小时候不是很会和人打交道,自己待着的时间比较多,是什么使得你产生了这么大的一个变化?
Michael:这是我从亚裔教育脱离的过程。亚裔家庭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培养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包括很多,有专业性的,如销售、社交圈的建立和谈判;还有个人成长方面的,包括几个层面:一是交朋友;还有一个是个人魅力,是否可以吸引别人;另一个是个人关系,就是男朋友、女朋友这种关系怎么处理之类的。这些方面的能力,亚裔家庭根本不管。
杨鸣镝:你所说的从亚裔家庭教育脱离的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还有,你觉得别人为什么会听你的?
Michael:2011年,我成为美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12名优胜者之一,我想了好长时间,这意味着什么?这表示我在美国是TOP 12的数学家,还是说,那只是一个头衔?答案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头衔。这些奥数题,对解决真正的世界上的问题根本没有什么用。孩子们学这些,真正的社会意义是什么?老师肯定会告诉你一个随便胡说的答案。所以,我心里就剩下这个问题了:现在,我学了这么多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怎么用呢?如果想用这些,就需要成为一个领导者。想影响别人,就必须成为领导者;想成为领导者,就必须有很多资源,这些我都没有。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别人相信我?第一,我有良好的记录,高中做比特币,算是做过生意了;第二,我有很好的技术背景和才能;第三,我知道怎么和别人清楚地交流。
杨鸣镝:这些经历对你做现在的公司有什么帮助吗?
Michael:有帮助。我觉得帮助我提升了面对压力的能力,很多家长没有好好处理他们自己的压力,所以孩子也没有这样的能力。这个很重要。在商业的环境中,不可能没有压力,如果有压力,要知道怎么纾解。
还有就是对付冲突的能力,亚裔家长不让孩子“抗争”。如果老师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那他们就批评小孩,不去跟老师抗争。孩子们如果在没有冲突的环境下成长,他们一旦遇到冲突,就觉得自己出了问题,有失落感。但是在美国,你必须要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