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样的《喜报》,头回见!
今天,我们接着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里“挖”宝,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长河中深挖细掘。
今天的“挖”宝,我们先从一张《喜报》说起——
在航史馆第二展厅“新基地和三线建设”部分,展柜里有一张《喜报》映入眼帘。《喜报》的最上方,“无条件”三个字异常醒目。
乍看令人一头雾水,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左一为手执《喜报》的刘琪瑶老人,右一为刘老夫人(图片摄于2017年9月,于刘老302医院老院区家中)
三线建设部署展开
▲1972年三机部迁至北京交道口南大街67号
1965年中共中央批准《国防工业1965年工作要点》,对国防工业的三线建设做了部署。航空工业三线建设拉开序幕。
▲早期三线人使用的简陋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大批职工从东北来到贵州参加三线建设
▲三线建厂选址
▲三线建设者在露天“办公室”研究工作
▲“生产从精、生活从简”是淳朴的三线职工们的座右铭
▲乌鸦洞里建新厂
▲厂房在深山老林间一点一点矗立起来
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在三线纵深地区建立了各类航空厂所,完成中国航空工业布局的重大调整。
▲航空工业三线单位分布图
▲〇一二基地(汉中航空工业基地)布局图
贵州航空工业基地
展区还有一个沙盘值得仔细观摩,展示的是贵州航空工业基地各单位地理分布情况。
▲贵航各单位地理分布沙盘
▲沙盘细节
航空工业白手起家,在2.5万平方千米崇山峻岭中,建成了贵航这个中国最大三线军工企业。7万人扎根创业,建设我国歼击机发展新基地。
好人好马上三线
在军工企业中,航空工业三线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从“好人好马上三线”,到“献了青春献终身”,再到“献了终身献子孙”,十多万航空人离开家园,白手起家,深山创业,建设三线,形成了可贵的三线精神。
铁粉必看
文图/兰健、童鹤龄 制作/兰健
主编/肖瑶 监制/李同礼
来源/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中国航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