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简直!此为史赞之首,司马迁《五帝本纪赞》|一篇古文

2018-03-15 司马迁 心斋读书


五帝本纪赞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1内容提要

《五帝本纪赞》本为《史记·五帝本纪》的赞语部分,其宗旨在于说明《五帝本纪》的史料来源和作者的见解。文章先总提有关五帝最早史料,接着写作者实地考察和对史料的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说明作者论述的根据。


2白话译文

太史公司马迁说:学者多称赞五帝,久远了。然而最可征而信的《尚书》,记载的独有尧以来,而不记载皇帝、颛顼、帝喾。诸子百家虽言黄帝,又涉于神怪,都不是典雅之训,所以当世缙绅们都不敢说,不可以取以为证啊。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虽称孔子所传,但儒者怀疑不是圣人之言,所以不传以为实。我曾经西至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北到黄帝尧舜之都涿鹿,东到海,南到江淮,我所经历的地方,所见过的长老,往往称颂黄帝尧舜的旧绩与其风俗教化,固来与别处有所不同。那么别的书说到黄帝的,也或者可以为证。总之,大要不背离《尚书》所记载的接近这些。我看《春秋》《国语》,这两篇发挥阐释《五帝德》《帝系姓》很彰著。顾儒者但不深考而且有的不传讲。这两篇所发挥阐述得很显著,验之风俗教化固然不同一般,都是事实,一点也不虚。况《尚书》缺亡的内容多了,岂能因为它缺亡而算了呢?它所遗失的,像黄帝以下的事情,就时时见于其他的传说中,如百家《五帝德》之类,都是其他学说。有怎么可以因为缙绅难言,儒者不传,而不选取了呢?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人,不能择取。而浅见寡闻者本来就难为它讲说。我按照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次序,选择其中语言比较典雅的。所以写成本纪的开头。


3写作背景

《史记》的首篇为《五帝本纪》,《五帝本纪赞》是司马迁为首篇作的赞语,列在该篇的末尾。赞语是司马迁在《史记》的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发表的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说明了司马迁对待史料的审慎态度以及他在验证史料时跋山涉水的艰苦过程。此种颇似于评论的“赞”的形式,乃司马迁首创,并被后世史书所沿用。


4作品赏析

这篇赞语的宗旨,在于说明《五帝本纪》一文的史料来源以及作者的取舍,文章虽不足二百字,却极尽曲折回环之妙,在《史记》诸多赞语中可称超绝。


5名家点评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七:此为史赞之首,最古劲,最简直,而意义最多,顿挫最大。读之,生出通身笔力。

清吴见恩《史记论文》第一册:转折层曲,往复回环,文笔、文心,两俱妙绝。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五:此为赞语之首,古质奥雅,文简意多,转折层曲,往复回环;其传疑不敢自信之意,绝不作一了结语。乃赞语中之尤超绝者。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十八:文虽简,实《史记》持论之本。

清牛运震《史记评注》卷一:《五帝本纪赞》,《史记》开端第一篇赞语,一部《史记》作法、要领,略见于此……《五帝本纪赞》以疏宕萧瑟之笔,兼高古质邃之体,硫宕萧瑟,自是太史公本色;高古质邃,则《五帝纪赞》独胜,太史公出格文字也。《五帝本纪赞》妙在意多而文简,尤妙在意属而文断。用笔灵活处,往往意到而笔不到,词了而意不了;叙中夹断,承中带转,正有吞吐离合,若断若续之妙。

清李景星《史记评议》卷一:赞语吞吐离合,自然超妙,亦为全书诸赞之冠。


6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点击下方 蓝色文字 查看往期精选内容

书目胡适胡适胡适胡适历史抗战抗战人物葛剑雄陈寅恪陈寅恪许嘉璐寻书香港香港上海音乐京剧京剧中乐中乐娱乐嫩模无题散文过年人间草木看云木刻元旦象棋西安乡愁人间上帝梁文道思想孔子炎黄子孙健康糖尿病古文观止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曾子易箦有子之言似夫子公子重耳对秦客杜蒉扬觯晋献文子成室苏秦以连横说秦司马错论伐蜀范雎说秦王齐宣王见颜斶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庄辛论幸臣触龙说赵太后鲁仲连义不帝秦鲁共公择言唐雎说信陵君唐雎不辱使命乐毅报燕王书谏逐客书卜居宋玉对楚王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