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入园焦虑?德国幼儿园如何解决的(三岁以下幼儿篇)

2014-09-12 特特妈咪 特特米拉在德国

本公众号里所有文章和图片皆是原创,任何媒体(含平媒,网煤,电视广播及微信公众号)使用请授权并注明作者和微信公众号。


在德国生活十三年的特特妈提供的是一个了解德国的窗口。如果您喜欢特特妈的文字,请关注公众号特特米拉在德国,也请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

九月刚开学,好多妈妈们都在犯愁新入园的小家伙们:


能不能适应这个新的生活方式,能不能跟别的小朋友相处好,会不会被欺负,会不会吃不饱,会不会被传染疾病,老师如何,再加上网络上传言的种种家长们看不见的状态,林林总总,无尽的担心。


天下的妈妈都一样,德国妈妈也不例外,一说起这个话题都龇牙咧嘴外带耸肩。


特特九个月大去的U3幼儿园(相当于国内的托儿所,招收三岁以下的小朋友),米拉一岁两个月去了哥哥班,而哥哥则升到了三岁以上的幼儿园,加上我们两次搬家,特特妈有过前前后后五次带小朋友新入托儿所和幼儿园的经历。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


老师会提前告诉我,


“我们虽然接收六个月到三岁的孩子,但是一个两岁以上的孩子比一岁左右的孩子要更加难拿到位置,因为Eingenwoehnung需要一段时间,两岁以上的孩子而刚适应好没多久就要升到更大的幼儿园,去面对新的Eingenwoehnung,对孩子的心理建设来说,也非常的不好,因为孩子会缺少安全感。”。


被老师反复提到的德语单词Eingenwoehnung就是指的适应期


虽然两种德国幼儿园对待适应期侧重点有区别,但是不变的是:

通过适应期,帮助孩子们成功的,从家庭过渡到幼儿园


如何算是一个成功的过渡呢,米拉的老师Kani说,孩子愿意跟她在一起就是成功了一大半


那么又如何让孩子愿意跟老师在一起呢?


基本流程是:

(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兴趣-->

(对老师产生)信任-->

(从父母到老师的)过渡

父母方面的心理准备是:

给孩子时间+充足的陪伴


以米拉为例来看看德国U3幼儿园的做法:


背景介绍:


德国幼儿园入园的高峰期虽然是每年秋季,因为大批的孩子升入了小学而空出了幼儿园位置,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在德国满三岁的孩子,政府就有义务给孩子提供幼儿园位置,一旦孩子到了三岁,就可以加入,特特当年就是在12月刚满三岁时升入了想去的幼儿园。


而U3幼儿园更加灵活,基本上每个月都有新的小朋友。


这就意味着,幼儿园里的孩子不是按照年龄一刀切的,而是有先来后到,老师只需要每个月集中精力帮助一个孩子来适应环境。

人物:一岁两个月的米拉,带领老师Kani,特特妈(妈妈或者爸爸一旦定了,在适应期就最好不变,以提升孩子在这一敏感时期的安全感)。

适应期的总共的时间:一个月左右。

适应期间每天在幼儿园的时间:从最开始只有一个小时且特特妈全程陪同,到特特妈短暂离开,从尝试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早午饭到全天早午饭午睡以及下午茶。

关注过特特妈以前文章的朋友就知道,特特米拉就读的U3幼儿园里每个班的孩子并不多,大概10个左右三岁以下的孩子,固定老师是两到三个不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带领老师,米拉的带领老师是Kani。


在米拉得到幼儿园合同时,会附带一份好几页的家庭情况调查表,需要详细写明孩子的各种生活习惯和喜好。


比如孩子喜欢吃什么,是否对某些食物过敏,是否仍在母乳,通常几点午睡,睡觉是否需要玩偶,是否带尿布湿,用布还是湿纸巾擦pp,有过哪些重大疾病,谁是他/她在家的主要照顾人,是否有常一起聚会的小伙伴,常在那个室外游乐场玩儿,是否有兄弟姐妹,目前最喜欢玩儿什么玩具,何时会坐何时会爬,希望的入托时间,等等等等。


万无巨细的,还留有很多大框大框的空格以便父母详尽的写孩子的特点,对老师们的期望和要求,以及不希望老师做的事情。


这些信息将由Kani主要掌握,并传递给其他老师。


入园前一周左右,特特妈被Kani召见,做面对面的谈话为过几天米拉的入园做准备,谈话的内容围绕这份表格展开,让Kani更好的掌握米拉的特点和生活习惯,以便顺利的度过这段适应期。


同时Kani也会介绍做Eingenwoehnung的过程,并希望特特妈全程配合她。

举足轻重的小道具:幼儿园允许小朋友带上她心爱的玩偶,这个玩偶可以陪伴睡觉,妈妈不在的时候给孩子以家的安慰。特特小时候会在幼儿园抱着他喜欢的小蜜蜂,谁也不可以碰,而米拉则是钟情于妈妈的一件衣服,始终不离手。


第一步:妈妈和老师全程陪伴。

时间:早饭后的一个小时,3天左右。

特点:

  1. 妈妈不参与引导,只能在幼儿园室内角落的凳子上坐着,所有的引导由老师完成,比如给她滑一个小车过去,比如和她一起搭积木等等。

  2. 老师会与两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一起在室内玩儿,对于米拉,基本让她自己去寻找感兴趣的抽屉里盒子里的东西,不刻意招呼她,若即若离的态度,米拉反而被他们吸引了。

效果:这个过程特别轻松,幼儿园有家里提供不了的无数有意思的玩具,米拉乐不思蜀,加上有妈妈作陪,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不得不第二天再来了。

第二步:妈妈短暂的离开(Trennung),老师全程陪伴。

时间:早饭到午饭之间的时间,米拉花了近三周才适应。

特点:

  1. 老师全程陪伴,仍然会留有两三个孩子一起在室内玩玩具,老师会更加频繁的提到米拉的名字,并主动与米拉互动。

  2. 妈妈必须短暂离开,最开始是5分钟,到后来是半小时,再后来是一小时,在离开时正式的和孩子告别,如“妈妈必须去上班,妈妈很快回来接米拉”。

  3. 留下妈妈的手提包,让孩子有个念想,确信妈妈会回来。

  4. 不停留不商量,怎么哭也得离开。

效果:这个过程特别困难,以至于园长曾经想放弃米拉入园,因为她的哭会影响很多别的小孩。米拉的哭不是伤心,Kani再三说,那是一种ärgerlich(生气)的哭,表达一种恼怒,为什么妈妈不能留在身边的抓狂。

老师的解决办法:

  1. 安抚家长慌乱的心。

  2. 坚定不移地执行“妈妈必须去上班,妈妈下班来接米拉”的告别宣言。

  3. 转移注意力,带这几个小朋友往小花园里去玩儿。

  4. 对米拉的要求百呼百应,可以随时坐在膝上,或者抱着,可以带着妈妈的衣服,让米拉的渐渐的认可,当妈妈不在的时候,这个抱着她的老师,也是可以信赖的。

  5. 当特特妈来接米拉时,请一定要说“妈妈下班了,妈妈来接米拉”,并请紧紧抱住她,意在提醒她妈妈遵守了诺言。

第三步:在幼儿园吃早午饭

时间:早饭+上午娱乐时间+午饭,总共一周时间。

特点:

  1. 虽然分离还是会哭,但是已经意识到,伤心归伤心,也不能挽回什么,有面熟的小朋友和老师,也不算太糟,还是关注自己玩儿的吧。

  2. 吃饭自己吃,没有人喂,带上口水巾,可以用手,吃到满嘴满脸满地都没关系,确实吃不了多少,但是!是自己在吃!米拉这时候快要一岁三个月。

效果:

这个过程已经看见了曙光,除了不怎么吃东西。

老师的解决办法:

吃饭的问题上,不管是早餐还是午餐,孩子们都不会被勉强必须要吃多少,吃多少拿多少,你不吃,老师也不会给你留。

一开始,米拉没有少挨饿,因为饮食习惯的问题,粗粮黑面包她无法下手,但是多饿几次孩子就聪明了,下顿饭一定吃的又多又香,而且米拉现在迷恋德国有着硬硬的外壳的那种瓜子面包,掰开后,用手挖里面软软的面包心儿吃,这些都是在幼儿园观察别的小朋友学会的。

第四步:在幼儿园午睡

时间:早饭+上午娱乐时间+午饭+午睡+下午茶,一天就成功了,没有反复。

特点:

老师说,累了就会睡,对那么小的孩子来说,一个上午的活动量是相当大的。

效果:

至此,特特妈已经可以脱手从早上9点送达幼儿园,下午3点半才去接回家了,因为米拉在这里有她非常喜欢的老师以及小伙伴儿Emil和Paul。

虽然米拉在每天送达幼儿园的时候还是跟妈妈腻腻歪歪,Kani说,最多一分钟,就忘到脑后了。后来因为Kani受伤由同班的另一位老师Nati接替了照顾米拉的工作,米拉非常喜欢这位老师,只要有Nati在,可以愉快的跟妈妈再见,周末还会在家里想念她。

如今,米拉入园已经一年了,特特妈在老师的监督下,仍然执行的有:

  1. 早上送达的时候让老师和孩子面对面的交接,而不是把孩子搂在自己怀里背对着老师的交接。

  2. 分离时的告别宣言和接米拉时给她的紧紧拥抱。

  3. 每天放学,老师和每一位家长有固定的交流。

  4. 两三个月会有定期的老师家长面对面的谈话,让双方更丰富了解孩子在不同环境的成长


成功的从家庭过渡到幼儿园的另一半因素是,给孩子充裕的时间,在孩子得到安全感的前提下,家长配合老师不妥协不放弃。


谢谢您看完我的原创,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自己:


特特妈,2001年留学德国,毕业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KIT),国民经济学硕士,2007年起就职于德国某银行并定居法兰克福,一儿一女分别4岁半和2岁。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订阅号“特特米拉在德国”)上写着孩子们的德国生活,并交流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除此外,还经营一家海外淘宝店“德国宝贝精品屋”(掌柜“法兰妈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