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月抗疫”,合肥究竟做对了什么?(深度报道)

边冠峰 合肥发布 2022-04-20

今天上午,合肥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消息,第一例省外来肥确诊患者已治愈出院,剩下一位患者健康状况持续好转,也将于近日治愈出院,合肥市唯一的中风险地区解除,合肥本地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疑似病例连续14日保持零增长……这一系列的权威消息发布也意味着合肥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这一轮疫情终于将迎来落幕时分,而2021年的5月也即将过去,这场因输入型病例引发的疫情则注定将让这个5月成为合肥人难忘的特殊记忆。


在那些刚刚过去的日子里,曾交织着几多风雨,牵动着几番忧喜。人们焦虑过,但更努力过,忐忑过,但更勇敢过,忧心过,但更坚强过。如今,当这一页将被即将到来的6月之手轻轻翻过之际,我们仍应对它进行一次全景式的回望,不是为了留恋和怀念,而是为了对这段记忆进行一次再梳理,再思考,再发现。


漫长的一天


一切开始于5月13日。

在当天凌晨,距合肥一百公里之外的六安世立医院,在对就诊患者进行的例行核酸检测中,发现了一例呈阳性,随后被确诊为新冠肺炎。这一结果如平地忽起的一声惊雷,震荡了整个黎明。六安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对与患者密接者的流调追踪随即展开。

5月13日的上午,合肥一切如常。但人们尚不知道的是,在当天上午11时许,肥西县就感受到了疫情的阴云,根据六安市裕安区推送密接者信息,肥西县立即组织对有关人员开展流调。


下午15时,经市疾控检测,省疾控复核,省外人员李某某(女)为阳性,最担心的事还是来了。几乎与此同时,媒体报道了六安发现一例阳性检测者的消息。虽然在此前,关于国内其他地区局部疫情的报道常见诸媒体,但这条消息还是引发了合肥人巨大的关注,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转发着隐隐的不安,在经历了2020年的疫情之后,这是这座城市第一次感到,疫情再一次距自己是那么的近。


5月13日晚,肥西县快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高博 摄


5月13日下午18时,肥西的患者被送至合肥市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5月13日晚10时许,媒体发布了关于肥西县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情况通报,截止到凌晨0时40分,第二例确诊病例被检出。


当这无比漫长的一天结束时,很多合肥人带着对疫情的焦虑进入了梦乡。但肥西县却仍在挑灯夜战,一切才刚刚开始……而当晚的天气预报显示,合肥将在未来三天迎来强降雨。黑云压城,山雨欲来,合肥又将如何应对,疫情发生的走向又会如何,这一切都牵引着所有人关切的目光。


01

合肥速度


更快才能更安全


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此前的经验与事实都表明,在与新冠疫情的较量中,应对速度是有效控制疫情的决定性因素。此次合肥的病例是输入型,具有极大的突然性,合肥遭遇的也正是一场突袭式大考。而在这场大考中,合肥在两个维度展现了一个近千万人口现代化城市的高速高效。


在第一时间响应,零时差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总指挥的紧急处置领导小组,并立即对肥西县的疫情防控开展部署。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爱华5月13日当晚在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工作了一个通宵,对流调、隔离、采样、送检、信息发布等工作进行指挥调度,直至14日清晨。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爱华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暨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在第一时间强有力的指挥调度下,从5月13日中午到14日凌晨的3时,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就组织了核酸检测队伍11支,采样工作人员232人,采样6.2万人。这意味着,每分钟要完成超过50人的采样。组成流调专班15支,流调密切接触者458人,对其中267名在肥人员落实采样管控,发送外地协查函45份。快速腾空集中隔离场所对在肥167名密接者、次密接者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同时,相关的医疗救治、环境消杀、社区防控也有序展开,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此高效的速度无疑是惊人的。而且,合肥还在加速。


5月14日,合肥24小时疫苗接种点开放,下午17时30分,肥西完成核酸检测人数超过10万。


5月14日夜,合肥疫情防控八项举措出台。


如今回望,为什么合肥此次的疫情始终被牢牢地控制在了肥西,始终未能扩散到人口密集的主城区,发现疫情后这一系列第一时间的超高速响应操作至为关键和重要。


而在接下来的后续应对上,一切更是在有序、安全、高速下运转。合肥抢抓关键点的速度也同样是惊人的,这个关键点就是疫苗接种,因为只有大面积的疫苗接种才能让整座城市形成真正可靠的安全屏障。



从疫情发生只用了短短4天时间,全市就新设增加疫苗接种台1428个,正常情况下可满足每天30万人的接种需求。而合肥的疫苗接种速度的刷新之快,更是让人惊叹。5月17日接种疫苗人群突破300万,22日突破400万,达445万人剂次。


在新华社制作的《危情之下,一分钟合肥能做什么》短片中,一分钟,就有252人完成疫苗接种,而且,疫苗接种速度在之后仍在高速增涨。当时有媒体甚至预测,合肥可能会成为第一个群体免疫城市,这种预测是否准确仍有待验证,但在此轮抗疫中体现出的合肥速度之快却无疑:


“快”出了政府应对重大突发的高效治理能力

“快”出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责任感

“快”出了城市的安全感

“快”出了民众抗疫的齐心、信心和决心。



02

合肥力度


危情时刻的决断、担当与勇敢


在合肥速度的背后,是合肥力度的支撑和保障。回顾此轮抗疫中的合肥力度,集中体现在强有力的措施,强有力的组织和强有力的执行上。


在强有力的措施出台上有四个时间节点值得关注。5月14日,合肥迅速出台了疫情防控的八项举措,这些举措涵盖了对中风险地区的管控、隔离和保障,对重点区域的排查,对医疗机构院感防控的加强,对冷链食品和进口物品的风险排查等,并加强了全市各地各有关部门值班值守,明确要求主要领导在岗在位,流调、采样、检测等信息要做到一小时一报。


5月15日,在合肥疫情防控指挥部召开的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合肥再次加强措施,要求全面梳理流调工作、继续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加快疫苗接种进度等。当天下午,市委常委会会议暨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会议向全市发出疫情防控“五要”的明确要求:


一要一刻不耽误,

二要一人不落下,

三要一处不遗漏,

四要一让两优先,

五要一点不放松。


第二场新闻发布会

5月16日,合肥市再次出台措施,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和院感防控措施再部署再强化。


5月17日的下午和夜间,合肥先后两次召开全市疫情防控工作调度会。在防控措施上明确提出“四个进一步”,并要求慎终如始地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到更大、更准、更快、更严。并针对可能出现的盲目乐观情绪和麻痹大意思想提出了“不松懈、不大意、不松动、不手软”的要求。这一系列的措施坚决、果断、精准、科学,更被之后的事实证明有力、有效。


而伴随着强有力措施的,是疫情防控强有力的组织和执行。


从5月13日发现疫情到17日,合肥12000余名医护人员、公安干警、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4.5万多名志愿者风雨无阻、日夜奋战在一线,从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到市县指挥部负责人,再到基层干部,都是靠前指挥,昼夜调度。瑶海疾控中心24小时全天候在进行疫苗配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滨湖院区医护人员全员扑向疫苗接种一线,后勤行政人员则负责维持秩序录入信息。合肥二院120名党员干部加入志愿者服务团队,常青派出所每天安排30多位民警在辖区五个接种点开展秩序引导维护和保障,合肥城管系统党员干部带头,下沉全市接种点及隔离酒店,出动城管队员、环卫工人万余人次执行一线保障……




这一个个事例

都是“合肥力度”的一个个缩影,

在这背后,

是一天站立11个小时的志愿者;

是种疫苗种到手臂发麻的医务工作者;

是一天只来及喝一次水的医护人员;

是社区群里24小时随叫随到的工作人员;

更是无数合肥人的全情付出和艰辛努力。


合肥包河区义城街道志愿者周丽在引导群众排队时不慎从台阶摔落,面部擦伤但仍坚守岗位。


而合肥力度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这座城市所拥有的硬核高科技实力,这让合肥在面临疫苗需求突然暴增的现状下,仍然能够从容应对。除了统筹调度得力外,也因为合肥本身是一座拥有疫苗生产能力的城市。


早在今年3月,位于合肥的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研发的全国首款“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就已获批使用,成为国内第四款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在此次合肥的全城接种中,各接种点所用的主要就是这款疫苗。



疫情发生后,位于合肥高新区的智飞龙科马疫苗生产线立刻进入24小时不停工状态,该公司600多人夜以继日地投入到疫苗的生产中,一分钟就有2000支疫苗下线,日产疫苗超100万剂。


在此轮疫情下迸发出的合肥力度,是由无数合肥人众志成城的努力和付出凝成的。


它撑起的不仅仅是疫情防控的重任,
更在危情时刻,
撑起了一座城的勇敢、坚强和担当。

03

合肥温度


一座城的底色和底气


疫情是无情的,疫情下的现实往往自带着严峻冰冷的气息。但疫情无情人有情,越是面临严峻冰冷的现实,人们越是需要城市的温度。而在此轮疫情防控战中,全程都让人们看到了有一种温度叫合肥。


在知乎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一座有温度的城市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答案很多,有人说是热情,有人说是包容,有人说是风物人文之美;而合肥在此次“五月抗疫”中给出的答案是: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最核心的是

会用努力用真情守护每一个平凡人。

城市的温度根植于人民至上的观念,

体现于人文关怀的行动。


5月13日突然而至的疫情几乎在一夜间就引发了疫苗接种需求暴增的连锁反应,面对这种情况,合肥温度首先就体现在决策上,5月15日合肥市市委常委会就做出了决定:全市党员干部尤其是市直单位党员干部要“让群众优先接种、让基层一线人员优先接种”。

在此之前,由于很多群众对疫苗接种有着种种顾虑,接种意愿和需求不旺,合肥要求党员干部先上,带头示范打疫苗;而当疫情催生出群众的强烈接种需求时,又提出党员干部让,优先满足群众的需要。一个“让”字映出的是细节之暖,决策之力, 更“让”人们切身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合肥温度”。


而合肥全城疫苗接种的全过程则更像一幅幅城市现场写生画卷,在浓墨重彩中处处体现着人情之暖,城市之暖。


亳州路街道为了让接种的群众不淋雨,连夜在接种点架设雨棚,在就餐时间向接种群众发放饼干和面包;

海棠街道为接种群众提供贴心的矿泉水和车辆接送服务;

方庙街道万绿园社区将疫苗临时接种点搬进社区,并设立晚间专场;

烟墩街道搭雨棚、置板凳,“手把手”教群众登记;

大杨镇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临时接种点,让回迁居民在自家门口就能接种新冠疫苗;

五里墩街道在疫苗接种中启用人工智能技术,千方百计让群众接种更便捷;

市重点局组织疫苗接种进工地,在施工现场为一线建设者保驾护航;

市公交为了方便群众接种加急改装了移动疫苗接种车;

双岗街道特别设置60岁以上老人专门通道,并安排志愿者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保障服务。



为什么疫情中的温情如此珍贵?

为什么严峻冰冷现实中的暖流如此耀眼?

因为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动,

更让人们再一次无比清晰地看到

这座城市掩于日常的底色和底气,

从容、自信、临危不乱,

不涣、不散!


有这种底色和底气在,当黑暗来临时,就会争相举火;当寒潮来袭时,就会互相抱薪,当风雨交加时,就会共撑棚伞。这种底色和底气让“合肥温度”变得是如此确定无疑,而这世上确定无疑的事哪怕只有这么一桩,很多时候就足以抵御世间的种种无常。


的确,这个世界至今还无法准确预测整个疫情未来的走向,也无法肯定它是不是会在某个未来伺机卷土重来。但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则会让人们在面对所有不可知的未来时,仍然充满信心和勇气,因为他们确定地知道自己不会是孤军奋战,确定地知道整座城的呵护、关切和关怀会和他们始终相伴。


航拍奥体中心方舱接种点。


04

合肥风度


这个决定很“合肥”


回首合肥“五月抗疫”,5月20日这个时间节点非常值得关注,这并不是因为这一天在数字上与民间的爱情寓意相关。而是在这一天,合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了两条消息。


一是,经专家研判,此次疫情形势总体可控,在肥社区传播的可能性很小。这是自5月13日疫情发生以来最让人感到宽慰的消息,对照此前所付出的种种艰辛努力,这也是意料之中的回报。


但第二条消息却有些出人意料,第二条信息是一个决定:一般情况下,患者康复出院后,本来可以回到工作地(江苏无锡)或户籍地(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考虑到不给兄弟省市添负担,经研究决定,待2名患者治愈出院后,继续留其在合肥进行医学观察并康复疗养一段时间,所有费用由合肥市承担。合肥市将努力做到“两心”:让康复患者安心,让兄弟城市放心。



之所以出人意料,是因为这样的决定很超常规,也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不同就不同在明明可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时却划了一个逗号,明明在可以送客时,却还要留康复患者一程。


事实上,在此轮疫情中,整个合肥从上到下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都承担着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都付出着无比艰辛的努力。但在自己都这么不容易的情况下,却仍然想着要让外地来肥的康复患者安心,担心他们离肥后的旅程可能会出现的“揪心”,却仍然想着别给兄弟省市添负担,怕给兄弟省市“添麻烦”。


这,就是合肥,

这个决定其实“很合肥”,

在面对疫情时,

这座城市挺起的是风骨;

在面对他乡患者和兄弟省市时,

这座城市展现的是风度——合肥风度。


城市的魅力不在于风情,而在于风度,有风度的城市才有灵魂。风度不在于无我,而在于有他,能对他人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有推己及人的共情和理解,有不计回报的关爱和襄助。


此次疫情中展现出的“合肥风度”却并不仅限于此,在“合肥风度”的背后,还怀着胸有大局的担当,还有着全国抗疫一盘棋的高度责任感。在这场以人为本的守护战中,“合肥风度”没有选择划出那个本可圆满的句号,因为在这一刻,这样的“逗号”才是最美的标识。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在向好。但这个五月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新冠病毒尚未完全彻底地被制服之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只需要出现1或2例病例,就可以撼动一个人口近千万的城市现实中。这个世界还并不太平,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防疫抗疫的那根弦并不能放松,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尤其需要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和盲目乐观的情绪。



所以,
在与2021年的合肥五月告别时,
我们最想说的是:
再见!5月!
再也别见!这样的5月!


作者:边冠峰
责任编辑:张文琪、徐楚寒
往期回顾
●虞爱华领誓 我市四大班子主要负责同志重温入党誓词(视频)
●袁隆平院士和合肥的故事
●这温暖,很合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