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沪苏浙皖联合发布!

合肥发布 2024-04-12


1月30日,记者从安徽省科技厅获悉,我省科技情报研究所联合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共同发布《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3》(以下简称“指数报告”)。指数报告以提升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策源力、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包括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5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研究以2011年为基期,测算评估了2011-2022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进程。2011-2022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总指数发展情况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基期)增长至2022年的262.48分,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11.17%,三省一市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速前进。从5项一级指标变化情况来看,成果共用指标增幅最大,从2018年的159.24分提高到2022年的443.26分,年均增速达29.17%;其次是资源共享指标,从2018年的197.51分增长到2022年的277.14分,年均增速达8.84%;第三是创新合作指标,从2018年的133.33分上升到2022年的186.28分,年均增速达8.72%;相对而言,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两个指标发展增速稍显缓慢。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一级指标发展情况此外,三省一市41个城市协同创新能力的排名中,上海持续发挥龙头引领地位,带动长三角地区科技合作和创新一体化,杭州、南京、苏州、合肥紧随其后,成为长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枢纽。与2018年相比,嘉兴市协同创新水平排名提升最快,从原有的17位提升到了2022年的第6位,安徽的阜阳、六安和宣城排名提升速度仅次于嘉兴,分别提升了9位、8位和7位,后发追赶势头正劲,不断深化的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格局的重要内涵和关键路径,尤其在创新要素集聚、科技成果共享、产业体系布局方面跑出了发展的“加速度”。创新资源加速汇聚。长三角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3.2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0.7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76.20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长三角大型仪器共享数量达到4万多套、价值超522亿元,为推动开放创新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人、财、物的加速汇聚,为三省一市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科学技术加速融合。长三角区域国际科技论文合作数量达到27916篇,较2018年增长50%,41个城市全部深度参与到区域科研合作网络之中。长三角专利转移数量达到35504件,合作发明专利10640件,较2018年分别增长了3.55倍和1.77倍。三省一市之间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了1863.45亿元,较2018年增长4.19倍,占三省一市所有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达13.96%。同时,三省一市所有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达到27.94%,相比2018年,这一数值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三省一市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在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发展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产业创新加速发展。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利润高达4661亿元,较2018年增长34.32%,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的1/4。长三角国家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83690.17亿元,较2018年增长62.63%,占全国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的近30%。截至2023年9月,长三角地区的上市企业在三省一市之间的跨区域投资企业数达到5389家,其中上海被投资企业数量最多,分别占江苏、浙江、安徽在长三角地区的跨地区企业投资的53.32%、49.15%和36.96%。大量链主企业围绕三省一市发展实际开展合作分工和强链协同,孵化了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长三角跨区域的资金流动为三省一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协同提供了重要的动力,逐步形成了以资金链为主导的多链协同模式。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责任编辑:张文琪

往期回顾


PAST REVIEW


●虞爱华在蜀山区调研时要求:坚持规划建设治理一体化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集群化●正式发布!合肥跻身“全国十强”!●合肥周谷堆片区,进一步明确!●福耀玻璃项目选址确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