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教育,打造麦田里的守望者

2015-03-12 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王开东 2005)

新教育就其诞生以来,以其设计理念的先进性,触及问题的尖锐性,影响所及的广泛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也不同程度的引起了学术观点的碰撞和讨论!有人说,“凡有井水饮处,皆可歌柳词。凡为教育者,都在跟踪新教育!”那么,新教育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轰动效应?

一、新希望工程——风起于青苹之末

在中国教育广受鞭挞之际,在任何人对教育都可以信口雌黄之时,朱永新先生却以一个教育大家的良知,坚持行走的姿势,以笔为旗,高擎永恒不灭的精神灵魂,追求自己的教育梦想!

从最初朱先生一个人的朝圣,到现在新教育的如日中天,新教育走出了一条并不平坦的路。2002年厚积薄发的新教育横空出世,犹如沉闷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阴霾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沉寂的天空响起一声惊雷!清风拂面的新教育,不仅让沉重不堪的教师醍醐灌顶,灵光乍现;而且准确点中了现实教育的死穴,让乌烟瘴气的应试教育狼狈不堪!可以说,凡是接受过新教育思想的人,都会被朱永新俘获,这中间的原因很复杂,除了朱先生独特的个人魅力,现实教育给人的沉重失望,更重要的还是新教育理念的“蛊惑人心”。“让教育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让教育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让教育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让教育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在这种理想或者是梦想感召之下,没有多少人能够抵御鲜活教育的诱惑!

教师毕竟是知识分子,而且是有良知和较为清醒的知识分子,每个人都知道现实的教育中,学生很苦,教师很累,教育很危险。这个甚至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新“三农”问题了,但是,高考指挥棒就像鲁迅笔下的头羊,指引着我们这些大羊,领着一大堆小羊没日没夜地没头没脑的奔走,未来在哪里?我们究竟要到那里去?没有人来告诉我们!教师需要启蒙,需要澄清,需要引导!愚昧固然可以省却一大笔沧桑和痛苦,但却一定会制造荒唐,而教育的荒唐,是谁也承担不起的历史责任啊!

无庸讳言,新教育最初的精神风暴过后,很多老师很快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在分数就是硬道理,分数就是生产力的今天,新教育能否出“新分数”,是它能否走出尴尬的重中之重!很多老师认为新教育好是好,但它注重人文的底子,注重学生品格修养的历练,注重师生的共同成功,按常理来说,它的周期应该是漫长的,那么,在急功近利的应试泥潭中,新教育能否出淤泥而不染?并进而一枝独秀?

正是在这种迷茫之中,新教育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特殊情景,一方面是教师群体持久热情的追踪,一方面是少部分教师小心谨慎地介入。2002年,媒体的推波助澜,教育界的褒贬不一,都使新教育受到特殊的关注,同时也必然接受最挑剔的审视!朱永新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在新教育在线的网上,和众多网友现场对话,新教育接受缺点列举法,在修正中成长!在批评中丰富!但缺口已经打开,思想已经启蒙,星星之火已经燎原,当新教育实验最初在苏州地区取得了素质和考试双向成功之后,拭目以待的外省市学校立刻蜂拥而上,谁都想抢上新教育这趟车,以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把学校从应试的泥沼中拯救出来!让教师和学生享受教育的快乐,享受诗意的人生!高高飘扬的乌托邦,成了触手可急的救命稻草!一时间,新教育成了战胜教育困境的不二法门,理想的新教育,成了很多学校的教育理想。2003年,新教育横扫大半个中国,并且一下子成为教育词典上的关键词!

《南风窗》借教育界人士之口称,该实验有望在另外一重意义上,成为继希望工程之后的“新希望工程”——原先的希望工程是一项增添书桌的工程,侧重于物质。新希望工程是一项有了书桌后塑造一个什么样人的工程,注重于精神。

新希望工程的比附意思是,过去的教育,学生精神上是贫穷的、苍白的、贫血的、失重的。学生失去了天赋人权的自由,失去了与生俱来的快乐,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当这些一一失去之后,我们的教育除了教科书,还剩下什么?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当你把学校里教给你的所有知识都忘掉以后,剩下的才是教育啊!李铁映也曾说,全国几亿人用同一套教科书,同一本教参,这是多么危险的事啊!而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它是内敛的、精神的、生命的、长远的。新教育告诉我们:教育是为了点化生命,荡涤思想,丰富人生,使学生精神生活充实起来,生命丰盈起来,人生的价值光彩起来。教育应该是幸福的,快乐的,充盈的,感性的,灵性的,有温度和湿度的,而不应该是干巴巴的教条和冷冰冰的制度。教育应该追求新的文化理念、新的价值期待、新的社会理想。应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个痛苦时代的痛苦,一个挣扎时代的挣扎,一个希望时代的希望!

新希望工程的另外一层意思是,希望工程毕竟是一个工程,它还是弱小的、脆弱的、需要扶助的,它不是政府的行为,因此只能依靠民间人士的道德认知和价值承担,需要一块转一块瓦的物质支持。新希望工程也是如此,它也是民间的,脆弱的,需要扶持的,需要所有教师的爱心、理想和积极行动,新希望工程更多的是唤醒,是触动,是启迪,是激发老师的内在的创造热情和创造魄力,让老师自己来拯救自己!尽管这些民间的力量没有制约性,没有外来的强制力,但这些又是“希望”的,是着眼于未来的,如果说,希望工程的理想是不让一个学生辍学,那么,新希望工程的理想就是不让一个孩子的心灵荒芜!

二、行走的姿势——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应该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汪国真的这首《热爱生命》,曾经深深地鼓舞过我,因为这是一首行者之歌。而新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行走,教师行走,带动学生行走,推动学校行走,鼓励家长行走,发动社区行走!新教育最终的理想就是要构建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我一直以为,教育需要梦想家和诗人来经营,需要信徒和殉道者来朝圣,需要肉体的投入、灵魂的参与和精神生命的支撑。中国的未来靠教育,教育的未来靠学生,学生的未来靠教师!只有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以理想碰撞理想,以智慧开发智慧,以激情澎湃激情,以精神锻造精神!所以我认为,朱先生把改变教师的行走作为新教育的逻辑起点,确实是抓住了教育的“牛鼻子”。

为了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让他们做研究性的老师,反思性的老师,朱永新先生身体力行,在教育在线上开设教育随笔专栏,大家写“小作”,并且与其他老师互动写作!朱永新甚至设定了“成功保险公司”,如果老师坚持十年反思写作,还不能成为一个成功者,朱永新先生愿意以一赔百。朱先生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新教育的信心。在但丁的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意象常常打动我,在黑暗的旷野中,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但丁高擎着火炬,努力的行走、不断的找寻……渐渐的,火炬熄灭了,四下里一片漆黑。但丁突然……突然把手深进自己的胸膛,掏出一颗鲜红的心,那心呼啦一下子燃烧起来,成为永不熄灭的明灯……每当想起朱先生,我的脑海里就会涌出这个意象,我为朱先生的状态、精神和理想国而感动!我为中国诞生如此高品格的教育家而感动!

正是通过改变教师行走方式,教师的职业倦怠消除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新了,一大批教师找到了人生的快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很多一线教师有了详细的读书计划,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读书、思考、实践、反思。枯燥的东西变得鲜活,遥远的东西变得亲切,理想被擦拭得熠熠升辉,梦想变得触手可及!过去,我们总是强调要加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因为成功的体验总是能够鼓舞人,高峰体验更是能够激励人,并进而改变人的心态和人生。可是,我们很少关注老师自己,老师也需要成功体验,也需要心灵关注。朱永新先生认为“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人生就是处于正陀螺和负陀螺两种状态之中,成功的体验是进入正陀螺状态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教师状态的有力武器。通过写随笔,教师必须学习,必须反思,必须内化。“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天天反思就会天天进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经验+反思。而反思来的东西又会在实践中成为新的经验,重新指导实验,老师在实验后继续反思,继续进步,这是一个老师专业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2002年6月,教育在线网站创立,这是一个值得书入教育史的大事。从此,中国教师有了自己的网上家园,“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终于成为现实。这种网络快捷的方式,让老师有了交流的平台,有了倾听的习惯,有了对话的意识,有了言说的冲动,更有了言说的快乐!特别是可以向名师学习,向名师请教,和名师互动!可以把最困惑的问题提出,可以把最鲜活的理论拿来。沉下心来的教师越来越多,男教师把得过且过的扑克牌扔开了,女教师把自得其乐的麻将抛走了。一大批教师在教育在线上成长起来。干国祥、魏智渊、诸向阳、张曼凌、张向阳、管建刚、林日正、肖盛怀……他们坚持行走,坚持书写,坚持收获。他们是在“教育在线”上书写着自己的教育史!

老师的行走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自然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师生共同读书、写日记、写随笔,老师和学生交往、交流、交心,这样的老师普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老师理解了学生,学生懂得了老师,在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下,还有什么教育弄不好呢?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师生同乐,在这里成为了真正的现实。如果说,过去的教育是从拿着“放大镜”寻找学生缺点,到拿着“显微镜”寻找学生优点,那么,新教育则是拿着“望远镜”来指引学生未来!

正如朱永新所说,只要方向是对的,理论可以有缺陷,可以在实践中丰富;而没有实践,任何理论都是灰色的,都是一纸空文。最重要的还是实践,需要行走,需要创新,需要用脚踩出一条路。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么,我们何妨从新教育中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如今的新教育,已经拓展到全国20多个省市:200多所实验学校,数百万不在编的实验老师,汇成新教育的滚滚洪流,他们流淌在希望的田野上,青春勃发,巍为壮观!2006年,新教育将正式进京,从民间到官方,以“农村”包围城市,新教育即将走出“小岗村”,迎来全中国教育联盟的大团结。

三、理想的灼烧——从心开始

理想无疑是新教育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在《新教育之梦》中,朱永新先生这样阐释理想:“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为新教育奔走呼告的也大都是一些理想主义者,然而,尤为可贵的是这些理想主义者,绝大多数又是实干主义者,甚至可以说,他们自身的成长史就是新教育的发展史,他们用自身的成功昭示着新教育的光明未来。

但既然是理想,当然也就可能是空想,甚至有可能坠落为妄想!在我和一个编辑的对话中,有两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第一个问题是新教育究竟有没有触动心灵?第二个是新教育到底带来了哪些改变?

可以说,以往的很多教育实验,取得的经验固然不少,但它们往往注重技术层面,从微观入手,注重一招一式,以提高教学成绩为旨归,很少关注学生心灵,很少以影响学生的精神生命为价值标杆。而我以为,一切不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当年鲁迅先生之所以弃医从文,就是因为先生觉得“要改变一个人,首要的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新教育与以往教育实验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新教育,追求从“心”开始!

教育是心灵的濡染和熏陶,没有心灵参与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就是短视和短命的教育。新教育的六大主张几乎都指向学生的心灵,鼓励学生阅读经典、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以弘扬学生的人文教育为己任,高举人文教育的大旗,对学生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倡导学生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追求卓越的品质,天人合一的情怀,自强不息的意志,敢为人先的魄力,诚信公正的操守,浪漫时尚的气质,白璧无瑕的品格。正如陶行知所说,力争“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之学生。”所有这些,对塑造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健康人格,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新教育实验带来的具体改变是什么呢?

新教育首先高屋建瓴地明确了三个问题。第一、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挑战?第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第三、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正是因为明确了这三个问题,新教育才有的放矢地更新、改变、创造。

先看学生,实施新教育以来,学生的内功提高了。经典阅读的大大增加,打好了学生人文的底子,这就是内力,就是内功,人到一定层面上比的就是这个东西。另外,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卢梭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类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成成人,把孩子看成孩子。”让孩子享受读书的快乐,是上帝赋予的权力,而剥夺孩子的自由,是魔鬼也不屑的勾当啊!

新教育让孩子感到了轻松快乐,脸上有了笑容,心里有了梦想,学生不再觉得学校是“阎罗殿”,而是“流星花园”,这种和谐健康的心态,对教育教学是何等重要!还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确立,使学生在校赢得的是微笑,是赞赏,收获的是信心,是动力。这里教给学生的是终生有用的东西,它们不是死的显形知识,而是活的隐性智慧,而这些智慧的获得,一定会让学生在将来的人生发展中,如虎添翼。

再看老师,老师不再是陈腐的师道尊严,不再是肤浅的一桶水,不再是毁人不倦的园丁,不再是飞蛾投火的蜡烛;教师是朋友,是战友,他们从独裁走向民主,从独白走向对话,从单一走向整体,从接受走向建构,从外在走入心灵,从现实走向未来。

教师是日日更新的大河,奔腾不息,教师是潇潇洒洒的春雨,润物无声。教师是盗火的普鲁米修斯,引燃火种,照亮人生。他们重视引导,重视经历,重视唤醒,重视感染,重视熏陶,并以此来强化学生重视感受,重视体验,重视创造,从而引领学生加强‘内化’,自我提升,自我塑造。

教师还积极营造一种“同行、同心、同乐”的民主氛围,在集体之内,力争做到人人心胸开阔,个个阳光灿烂,让生命获得一种安全感,让微笑从心底流淌出来,让每个个体都赢得统一的尊重,得到同样的重视,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让每个个体都有成功感,都有灵魂的依靠,都感到做人的幸福和快乐。

新教育不是飘扬的乌托邦,而是握在手里的“桃花源”!

四、梦想还有多远——心若在,梦就在

新教育注重人的精神品格,注重人的终身发展,注重人的内心世界,在应试的浊浪滔天中,新教育应该是一个“逃学”者,但并非是一个消极者、厌世者,而是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实现了老师、学生、家长的人文重构,新教育改变的不仅是学校,还有无数的家长,社区。所以,朱永新说:“新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新教育致力打造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逃学的学生,他的理想是成为在麦田里做游戏的孩子们的守望者。霍尔顿说,他想像着在一大片麦田里,成千上万的小孩子在游戏,周围除了他没有一个大人。他就站在麦田边上的悬崖旁守望着,哪个孩子朝悬崖奔过来他就捉住他,不让他掉下悬崖。这个超常的想法具有理想色彩和浪漫诗意,遗憾的是塞林格在书中没有提到麦田的颜色,在嫩绿和金黄之间我们当然无从选择,但是色彩在这里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有新鲜的阳光,心灵的呵护,天真的快乐;有自由在天空中飞翔,有美丽的情愫在自然中疯长,还有那个哼唱着“假如你在麦田里捉住了我”的守望者在那里静静的守望。

有了纯洁的心灵和善良的种子,有了恢弘的理想和廓大的精神视界,一代青年的品格重塑,一个民族的人文更新,离我们还会远吗?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汇聚新教育的创造,探寻好教育的真谛,分享追寻者的美好,助力有缘人的梦想。守望新教育,追寻真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