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条路

2015-03-20 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河南焦作教科所研究员

新教育种子计划负责人

张硕果


生命原是一场编织,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走进我生命中的人和事,就像经线和纬线在相互编织中印证着自己这一段生命的存在。

哭过,笑过,感动过,幸福过,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这些人,这些事。

离开他们,生命中的这一段旅程也便成为空白。我愿意用我的笔,连缀起这些生命的片段,记录和他们一同过的日子。


为成长寻找新的起点

2007,随着工作的调整,当时的我已经成为市教科所一名专职的科研人员。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赴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参加了灵山——新教育贵州支教行动。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次和新教育的美丽邂逅会如此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我的教育生命。我突然发现,原来教育也可以如此美丽而令人陶醉,这正是我想要的一种生活。

“把自己打碎,像土粒一样地打碎,这也许是泥土成为花朵的唯一可能。”就在那段日子,我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于是,我放下了之前的所有“辉煌”,让一切归零。我知道,我需要为自己的成长寻找一个的起点。

就这样,我从高三历史课的讲台走上了小学二年级的讲台,在一首首美妙的童谣中,在一个个精美的绘本中和孩子们分享着童年的味道。

原来,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突破自己意味着最大的成长。贵州回来之后,做一粒新教育的种子成为自己最大的愿望,我义务反顾踏上了新教育儿童阅读推广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有人热血沸腾,有人半信半疑,有人开始行动,一部分尺码相同的老师开始慢慢汇聚在我的身边,形成了我们最初的团队。

寻找生命意义的所在

在我的手机里,静静地躺着一些短信,如果不是收到约稿的通知,它们可能会一直在那里。

“张老师,您好!我又遇到一个难题想请教您,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我要讲一节新教育导读示范课,我准备讲《草房子》,我不清楚导读课是否得用一整节课?应该有哪些环节?这本书该怎么设计导读?这个导读和主题汇报课到底有怎样的界限?麻烦您百忙之中给我指导一下。谢谢!”

“张老师,您好!我是修武二实小程新梅。打扰您了!我根据教材内容,在校讯通上写了几篇数学童话故事连载,有空的话可以看一看。苦于找不到适合孩子们读的数学阅读书,所以试着写了一些,请您指导”。

类似的短信不知道有多少,它们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几乎每天,我都要和一些认识或不认识的老师们进行这样的交流,我想这大概就是《小王子》中的所说的“驯养”吧。我一直认为,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小王子的存在,也一定会有一只等爱的狐狸。因为这样的相互编织,越来越多的人走在了一起。 


2007年到现在,和新教育同行的日子里,不断有这样的教师加入,当然,也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慢慢停滞。就像李霞老师在随笔中说的那样:“坚持,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那是要经受岁月恒久的考验,那背后,付出了多少,只有当事人知道。这份承诺,能否兑现,我考问自己。答案只能是尽力而为,现在的我,只能如是说。因为,我知道,这——只是起点,而且没有终点。这些事,没有行政命令,没有所谓的奖赏,但却是自己愿意做的。虽不在乎得到什么,却会意外地得到,比如感动,比如成长。”

对于我来说,让每一个与我相遇的孩子,因我而幸福,让每一个与我相遇的老师因我而成长,这是我生命意义的所在。

这磨砺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2010年,全国新教育实验工作会议在焦作召开,会前的辛苦和忙碌自不必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焦作的新教育成为大家关注的重心。为了较为全面的呈现焦作新教育几年来的成长和收获,我确定此次开放活动主旨是“走进一所学校,透视一个班级,感受一种行动,分享一段成长”,从城市到乡村,从学校层面到学生层面,从课堂改革到专业成长,我想从不同的侧面让大家感受新教育带给师生的变化。会议第二天,因为人事的变动,下午我不得不从会议主持现场临时抽身返回办公室重新整理相关材料。焦急,忙碌,疲惫,挑战着我的极限。活动结束,收到这样一条短信:

“尊敬的硕果老师:我是宝应实小的陈兰蕙,这次焦作之行看到您一人奔波劳碌,心中有无限感慨。我本是新教育的过路人,缘识翔宇,沉浸其中后方知个中滋味非常人所能坚守,缺少普世情怀,教师在黑暗中摸索苦不堪言,向您这样的执着者表达崇高的敬意!”

读到这样的文字,我的眼泪再也无法控制,只有深度卷入的人才知道其中的艰辛。虽然外表柔弱,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突然发现,有时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坚强。不过,回过头想想,这不正是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吗?

和新教育相遇的这几年,不正是自己成长最快的几年吗?这样的磨砺,对于我来说,可能真的是一笔财富。我已经也不需要用一纸证书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行走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条短信存在手机里一直没舍得删,偶尔也会翻看,每次想到还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在这条路上迎着风雨不断前行,就会平添许多勇气。

守住教育的底线

从一所学校开始,从一间教室开始,守住教育的底线,让每一个于我相遇的孩子因我而幸福,成为我们团队的共识。就这样,从改变一个老师开始改变一间教室开始,从改变一个孩子开始改变一个家庭,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这个世界。

因为自己的存在去真正影响和改变一些人的生命状态,这也是令我最感骄傲的一件事情。焦作修武第二实验中学的薛海波老师在随笔中写道:“ 生命中都有光,有的人暗淡,是因了遮蔽,因了蒙尘。除去这些尘埃与遮蔽,生命的光辉一定散发出其应有的光彩。再活一次,让光出来。”

2012年,我们推出了新教育讲师团县区行活动,此次活动的主旨是“走进一个县区,帮扶一所学校,改变一间教室”。我们想更加紧密地贴近一间教室,贴近一所学校。为此,我们先后两次组建了焦作新教育讲师团,30余位新教育讲师团的榜样教师,走遍了焦作市的十一个县市区,从城市到乡村,从小学到初中……承担才能成长,在一次次挑战自我的过程中,每一个老师都在成长,团队也在成长。2011年,焦作新教育团队被河南省《教育时报》评选为河南省优秀共同体。

在这条路上行走,是辛苦的,也是幸福的,这幸福来自身的成长,也来也来孩子们的成长。2010年教师节,团队成员常瑞霞老师收到已毕业的孩子们的来信:

亲爱的常老师,学了《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我对您的想念与日倍增。您把这首生日诗送给我的情景至今难忘。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把您的形象印在我的心中。常老师,我好想你!——郑一鸣

老师,我现在正在为您争光,为六二班争光。班里组织晚会,我用自己的特长——演讲,主持了整个晚会。军训会操时,各个校长、上千位家长都在观看。而我,荣幸地成为几百人中写解说词,并在主席台上解说的幸运儿。

老师,尽管枫杨学校的老师没有要求晨诵,但我还是习惯于完成早读的任务后回顾古诗。您让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尽管枫杨的老师没有要求用钢笔,可我一拿出文具盒,就会顺手拿出钢笔。

老师,这封信我几乎是哭着写完的,所以很潦草,请您原谅。——范柳依

曾经的我们,在大杨树的浓荫里生活、成长。我们是一只只饥饿的毛虫。现在我们破茧成蝶,却什么也没有留给大杨树,留给您,但我的心已化作树叶,在大杨树的枝干上生根。——李想的来信

践行完美教室的梦想

我深知,对于一个实验区来说榜样的力量有多么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榜样的高度决定着实验区的高度。没有榜样,团队就没有了方向。能否让常老师顺利的接手一年级,成为2011年夏天我的一个心病。

我开始寻找各方面的关系和力量。终于,20119月,在我们几次三番地努力之下,常老师终于达成自己的心愿,着手接了一个一年级,终于可以用6年的时间来书写一个属于自己的生命传奇了。

924日,是“毛虫班”孩子们的入班仪式,“让我们相遇的每一天都幸福”是常老师面对家长和孩子们的庄严承诺。一个绘本,一首儿歌,一次拥抱,是常老师送给每一个孩子的礼物,也借此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旅程,77个孩子和常老师相拥在一起,拍下了第一张全家福,并把自己的照片贴在了班级后面大杨树的树叶上。

而这棵“大杨树”是班里的家长委员会在第一次家长会后专门设计的。短短几个月下来,毛虫班的孩子们一起穿越了动物课程、植物课程、海洋课程、拼音王国课程……春天来了,为了开展种植课程,常老师还专门向学校申领了一块菜地,现在孩子们视那些碧绿的蔬菜如珍宝。在我们的大力推荐下,常老师也获得了新教育基金会的支持,践行自己完美教室的梦想。

2010年,我有幸入选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2013年,我又被评选为河南省最具影响力教师,河南教育年度人物……我深知,这荣誉不仅是属于我的,更是属于我们团队的,属于所有曾经帮助和支持过我的人。在我的身后,还有那么多躬耕在教室里的新教育人,“绝代芳华”“逸士”、“听雪”、“踏雪寻梅”……没有他们,何来这些额外的奖赏。


现实的教育总是不能令人满意,但并非没有生长的空间。当我们无力改变周围的世界时,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而当我们真正改变了自己之后就会发现,周围的世界也因此而改变。

(文章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4年5月4日)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汇聚新教育的创造,探寻好教育的真谛,分享追寻者的美好,助力有缘人的梦想。守望新教育,追寻真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