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的阅读问题
童喜喜:中国孩子的阅读问题
一、给孩子搭把阅读之梯
阅读是种能力,很多人知道。
阅读能力是将文字转换为画面的能力,可能还有人不知道。
说到后一点,我都不用那种“据科学家研究”的论证方式了,不信你可以做个最简单的实验:“童喜喜”这三个字,当你想起时,即使你没见过我,你脑子里依然是 勾勒出一个作者的模糊影像,而不是这三个字的笔画,对不对?
所以,所谓的阅读能力强,其实是指孩子转换的能力强。看见了文字后,能飞快形成画面,这样孩子读书就越读越有趣。
孩子的阅历少、所见到的事物少,根据文字形成画面的能力也相对较若。搭阅读梯子,就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就是帮孩子把文字转换为画面。
因此,个人以为,给孩子搭建的阅读之梯,有三种搭法。
一是从形式上搭梯子:从图画这种最直观的形式,让孩子喜欢上阅读。比如先从现在流行的绘 本入手,让孩子通过看图,对书籍产生兴趣。然后从图很多文字很少的绘本,到插图比较多的书籍,最后到插图少的书籍。
这一点要切记:不能一直停留在绘本的阅读上。我是听一位老师说,他们全区师生都以研读绘本为荣,这位老师批评这种现象,结果反倒遭遇批评——这怪事听得我冷汗直冒。我敢肯定地说:这是绝对错误的!绘本只是一级阶梯,即使对于那些对绘画有特别兴趣的孩子来说,也同样只是阶梯中的一级,因为任何艺术的表达,归 根结底是表达作者的思想。绘本由于篇幅和形式所限,不可能对思想做更细致的阐述。在绘本上停步不前,完全是对孩子阅读生命的浪费。
二是从内容上搭梯子:从描写孩子所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的图书入手,再让孩子开拓视野、扩大 阅读范围,读读其他的好书。如从阅读描写当下孩子生活的小说开始,逐步提升至对经典名著的阅读,逐步进行科普、历史等方面的阅读。
这一点也有个要注意的问题:并不是外国作品,就一定不易被中国孩子接受;并不是对外国作品的阅读,一定要晚于中国本土作品的阅读。比如有位父亲问我:“为 什么孩子喜欢读外国文学,却不愿读《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国经典?”我的回答是:外国文学(包括儿童文学)基本来说,应该是更注重个性与人性的文学,这 一点与当下孩子的生活、思想轨迹是很吻合的。而《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是中国人、而不仅仅是孩子的瑰宝,也就是说,它们应该是更适合中国成人阅读。 再加上孩子理解起古文来并不轻松,因此,两者其实无法比较。
三是用声音搭梯子:文字的实质是什么?是声音。
mama——这一声呼唤,代表了孩子最爱的那位女性。妈妈——这两个字是对照着那声呼唤,才与那个人联系在一起,从此才有意义。
很多父母苦恼:孩子只爱听人讲故事,不爱自己读书。
这是一种小小的阅读障碍:识字太少、认字艰难,就会很大程度上磨灭阅读的乐趣。
而听故事就不一样了:完全绕过障碍,直达故事本身。
我们说给孩子阅读搭梯子,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从读书中得到乐趣。
毫无疑问,声音是把不可缺少的梯子。可我们常常忽视这把最简单有效的梯子,因为我们大人识字多,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困难。
对此,我要给大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看五线谱和唱歌,是一样的吗?
当然不一样。
因此,我们作为大人更要记住:对识字不多的孩子来说,自己看书就像看五线谱,而听人讲故事就是听歌。
这,也许同时能说明:为什么有的孩子很大了,却时常希望听大人讲故事。
讲故事吧!
不用担心自己不会讲故事,更不用担心讲故事时不知如何分析、评论——要知道,一个人在用心讲故事时,哪怕只是照着朗读一遍,自己对故事人物的情绪也会隐含 其中,而这种微妙的变化,孩子也许说不出,但一定能够感受到。
而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混沌中的浸染、濡染,恰恰就是真正的教育。
二、书是粮食不是药
孩子吃饭是一天三顿,哪个大人会问孩子饿不 饿、饿了才同意孩子吃饭?
孩子生病了才会吃药,哪个大人会给没病的孩子吃药?
书是粮食不是药——这句话,对当下的中国大人、尤其是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或许比任何阅读方法都重要!
孩子肉体的成长,五谷作为粮食。孩子精神的成长,图书作为粮食。这实在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
可事实上,不少大人把书当作“药”,导致很多孩子也把书当作“药”。
孩子作文不好?买本作文书。孩子数学不好?买本数学练习册……
大人说这叫“良药苦口”,孩子却不管什么良不良,只是觉得药苦。
首先,书是粮食,所以阅读不苦。有的好书让孩子觉得“苦”、读不下去,那不是书的错,而是粮食也分阶段。比如,米饭有营养,可对一个适合喝 牛奶的婴儿来说,米饭无法下咽。
因此,必须给不同阅读阶段的孩子,挑选合适的粮食。不要因为孩子暂时没爱上某本好书,就给孩子贴上“不爱读书”的标签。
其次,书是粮食,所以见效不快。就算是吃药,还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何况是吃粮?孩子读书,是精神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和孩子身体 的成长一样:每天盯着孩子,就觉得孩子没什么变化。可过一段时间回头去看,就会发现孩子的改变。
因此,不要孩子读完一本书,就迫不及待地问:你读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要知道,某些暂时形容不出的感受,可能才是真正的收获,是需要时间去反刍、消化 的。
第三,书是粮食,所以不能偏食。在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引导孩子爱上阅读之后,还要让孩子读各种门类、不同作家的书。从门类来说,文学、科 学、历史……读得越杂越好。从作者来说,一般每个作家都有自己写作上的优势,如果只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就牺牲了汲取更多养分的机会。
因此,孩子的阅读要扎根在更广袤的土地之上。只爱读小说、只爱读历史、只爱读xx作家的书等等,类似这种阅读的专一,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好事。
记住“书是粮食不是药”,那么,面对孩子的阅读与成长,大人也许会心境平和许多。
请放心,粮食绝对是有用的。古人早说过:食补也胜于药补。
三、形式和内容上的进阶,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进行?
这个问题好!
湖南有位叫桃花仙子的山区老师,阅读做得特别扎实:从学生读一年级开始,就给学生读大量的绘本、故事、儿歌。
如此进行到二年级上学期时,正在按一般专家推荐的适合图书,给学生读绘本,结果孩子们同时嚷嚷:“老师,这个故事太幼稚了!换个故事吧!”
同样是故事,幼儿的故事更重反复,在反复中强调,而大一点的孩子对过多反复会觉得不耐烦。
——因此,有时的进阶,是孩子主动提出来的。
这,当然也是最容易掌握的一种。
但有更多的进阶,是由大人自己体会、甚至主动引导。因为在阅读过程中,绝不是每个阶段都泾渭分明,恰恰相反,每个阶段之间是模糊的、有弹性的、有的是可以 同时进行的。
比如,孩子不识字时,可以有的时候给孩子讲故事,而有的时候不妨丢给孩子一本没字的图画书看、甚至玩,让孩子明白这里面有故事就好。
比如,孩子识字不多时,不妨一边给孩子讲字多的图画书,一边对孩子耍耍赖,说:“哎呀我讲累了,你给我讲个故事嘛!”(让孩子讲字少的图画书)。这样阶段 交叉,孩子慢慢会自然从字少过度到字多。
比如,孩子开始独立阅读时,不妨给他一本和自己生活内容最贴近、篇幅较短的图书,让他自己读;同时大人和孩子共读、共讲一本距离眼下生活较远、篇幅较长的 图书,这就像大人在牵着孩子的手,一起爬山,孩子在阅读的进阶上,自然会省力一些。
……相信论坛里的父母,比如寻梦园,已经有过很多这样进阶的妙招呢!
只要记住“书是粮食不是药”,记住不着急、不焦虑,就尽管去尝试吧!
另外,要对我前面所举的例子注解一下:请注意,我说的是故事幼稚,而不是绘本幼稚。
绘本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有大量适合中高年级段的绘本。因此,不要在大孩子阅读绘本时,对孩子泼冷水。大孩子欣赏好绘本,从语言和画面上同时感受世界之美, 同样是很好的阅读方式。
读绘本,大孩子和小孩子的区别只是:小孩子只读绘本就行,而大孩子绝不能只读绘本。
四、读写之间有座桥
中国的老祖宗对语文教育有个观点,是:早阅读,晚开笔。
如果在这里把“开笔”狭义理解为“自己动手写文章”,个人非常赞同这个理念。
所谓厚积薄发、水到渠成,都是用来形容写作的词语,其实也是形容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阅读是厚,写作是薄,从营养丰厚的阅读土壤上,才能长出嫩嫩的写作小苗;阅读是水,写作是渠,只有阅读之水足够丰沛,自然就能冲刷出写作的沟渠。
现在的语文教育,往往在孩子还小、阅读量还远远不够之时,就要求孩子组词、写句子、写作文。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容易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乐趣,进而损伤的就 是对语文的兴趣,实不可取。
我认为,阅读和写作之间,存在着一座桥:说。
目前不少名师在教低年级段语文时,开始重视“说”。
而我要特别推荐、强烈推荐的,就是“说”!因为这是我收获最大的亲身体验:用“说”来连接读和写,不仅仅针对小学低年级段的孩子。
我的童年在一个小镇上度过,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我妈就是传说中的“嫂娘”,她和我爸主动承担了抚养三个叔叔、一个姑姑的义务,日子十分拮据。
尽管我妈时常念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那读书是指读课本,是指要我的叔叔姑姑们不放弃学业,根本不懂什么课外阅读。
我的童年,因为经济也因为理念,我没有一本自己的课外书。当然,小镇的小学也没有图书馆。我的同学也没有课外书。直到小学高年级,我才得到邻居姐姐的信 任,偷偷读到几本当时的“禁书”:金庸和琼瑶。
如此匮乏的环境,最终我却能走上写作这条路,回忆起来,我最感谢的,是我的小学老师,是一种贯穿了我的小学生活、叫做“口头作文大赛”的比赛。
我童年时,这种比赛在全班、全校、全区甚至全市时常举办。
所谓“口头作文大赛”,其实十分简单:老师准备好很多作文题目做成小纸条,学生前来抓阄,抓到作文题目后想10分钟,站到大家面前,口头说出一篇作文。
进行这种训练,不仅不辛苦,还十分有趣。
不用写字,只需要轻松动动口,把所想的说出来,说得好还会得到表扬——说话和写字,哪个孩子不爱前者?
得益于这种训练,从开始我就不怕作文,而且觉得写作文很有趣——毕竟说得多、写得少。
但我现在回想起来,口头作文的效果可不简单:它培养的是用书面语言来思考、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我的亲身感受是:用书面语言思考、表达,与传统所说的“打腹稿”并不相同。前者要求更高。
打腹稿通常会期待落笔之后反复修改,思维上有惰性。真正用书面语言思考,其实就是用心、用嘴写作,因为必须“出口成章”。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小学时因为常常参加这种比赛,导致还是小学生的我每次看到什么新奇的事物,总是会下意识地想:该怎么说它?现在我成为职业写作者,依 然有这个习惯。
尤其是在前几年我开始职业写作、又没有接受任何宣传活动的时候,生活非常单纯、安静,我这种下意识的“说”,几乎有点疯魔:我还会自己嘴里嘀咕着,扮演好 几个人对话……
2003年,我写的第一本儿童文学《嘭嘭嘭》,就只吃馒头和苹果、最多从早晨10点写到凌晨2点,如此,闭门6天完稿。(绝非粗制滥造。读者认可和十余次 获奖可为我证明。)
2009年,我在新教育又创造了个人奇迹:7天中,走过4座城市、开一天什么都没写的大会,写出对新教育的评论7万余字,《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发 表。(因杂志容量,篇幅删减至1万5。)
…
请原谅我自吹自擂、不厌其烦地细说这一点,实在因为我因此训练受益太大!
我甚至认为:在应试教育带来的巨大压力下,“口头作文”训练不仅适合小学生,同时适合所有希望加强作文训练的、所有年龄段的学生!
让孩子真正明白写作就是说话,让孩子对写作不再恐惧,综合演讲与写作的长处,在阅读和写作之间建一座桥,在尽可能减轻压力的状态下帮助孩子成长—— 这是多好、多简单便捷的一种方法啊!
口头作文训练,初中以上的孩子,如果自觉的话,可以自主进行。不妨用口头作文、录音、回放、思考、重新口头作文,这样进行自我检测。如此一 来,作文训练不会占用太多时间。
但对于小学及以下的孩子,一定要有大人做“评委”。“评委”的点评能让孩子知道好与坏(点评注意:与其批评说得不好之处,不如大力表扬说得精彩之处)。
具体到不同年龄段,训练的做法也要有所侧重。
对还没上小学以及小学低年级段的孩子,训练的是说句子、一段话。这时的孩子不会写多少字、但口头词汇量已经掌握得比较多,这时的大人则要做 三件事:
1、鼓励孩子开口,经常进行交流。
2、及时把孩子说得精彩的话记下来。孩子如果说得结巴、不流畅,就记下大意、简单顺一下,给孩子读一遍,问他“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对吗?”这样孩子才知道 正确的表达方式。
3、隔一段时间把这些话重温给孩子听听,告诉孩子“你这句说得真棒啊”。只有这样“点评”,孩子才会渐渐明白:怎样是好的句子、好的段落。何况,这些好句 子、好段落是由自己说出来,这种激励与激发,可想而知。
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直接训练开口说作文。这时的孩子识字量、阅读量已经加强,这时的大人不妨从以下方面引导:
1、鼓励孩子把阅读中背诵过的精彩语句、片段,融入自己的口头作文中。
2、鼓励孩子说得长一点,说的字数不妨超过平日写作文要求的字数。
3、要求孩子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来说,尽量去除那些嗯嗯啊啊、然后、后来等口头习惯用词。
4、把孩子的口头作文录音。一则对于说得十分精彩的作文,不妨大人帮助着笔录来,向报刊投稿(帮孩子做做,减轻孩子的负担,万一成功对孩子是很大的鼓 舞),二则过一段时间,不妨再说个“同题口头作文”,两者比较一下,若孩子有进步,则要猛烈表扬^O^
——试试这种口头作文训练吧!!!
五、为作文冲一道浅沟儿
从读到写,“说”是其中的一种辅助方式。另外一种辅助方式,是:阅读作文书,用孩子写的优秀作文,为孩子的写作冲出一道浅沟儿。
就像前面的“用声音给孩子搭阅读之梯”的观点来自李庆明先生,这个“用作文书为孩子写作冲出一道浅沟儿”的观点,主要来自一位讲课风格只能以“无厘头”命 名的全国特级教师赵志祥先生。
一次与赵老师的交流中,我得知他辅导学生作文的一个绝招:让孩子读作文书、抄作文来提高写作能力——这一招实在剑走偏锋,运用一定要慎重。
作文书,没错,就是那种类似教辅的、由孩子作文结集的书,孩子要不要看?
据我所知,这个问题被两种大人,以两种极端的方式解答:
一种是不喜童书的大人,狂热迷恋作文书。这些大人认为看小说就是看闲书、没用,读作文书才是有用的课外阅读。
一种是爱童书的大人,极端鄙夷作文书。这些大人往往自己有较高文化修养,认为读童书名著、尤其是引进版的童书名著,才是至高无上的阅读。
但赵老师是怎么让写不好作文的孩子读作文书、抄作文的呢?
1、作文书要选择好的作文书。市场上有大量书商炮制的作文书,名称极其响亮,内容却是从网上随便乱扒一些文章。
2、要拔高选择作文书:比如,三年级孩子选择四年级、五年级孩子写的作文书。
3、抄什么?捡欠缺的抄。因为生活面窄写不出作文,就抄别人的生活片段;因为感悟欠缺,就抄别人的精彩议论;有的孩子不会写开头,就抄开头;不会写结尾, 就抄结尾……就像中医治病一样,一定要根据个人不同来开药方。
4、抄多少?可不能全篇都抄。以作文能力的程度,抄30字、50字、100字不等。随着能力的提高,抄的字数越来越少。
赵老师不仅让孩子抄作文,而且他刻意地鼓励这些抄得好的孩子。只要抄得合适、抄得精彩,他也给予表扬、高分。
这样抄来抄去,赵老师就做到了让学生冲他喊:“老师!别让我抄了,我想自己写!”
为什么会这样?
我的解读是:优秀的作文书,也是童书和孩子作文之间的一级台阶。
很显然,孩子无法下笔就写出童书那般的文章。即使那童书的写作水平一般,但那也是孩子无法立刻达到的,而经典童书则更是一锅汤,大量的养分在其中,却必须 孩子长久的吸收、消化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化作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才能运用自如。
而再优秀的作文,也是年幼的孩子写出,仅从写作水平而言,肯定无法与童书相比。因此,对于不擅写作的孩子来说,作文书里的作文,就是踮起脚就能摘到的苹 果。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写作时的自信。他会觉得:这样就能出书了?我写得也很不错嘛!
作文书还有一个特点:让孩子明白,作文的格式是怎样的。
请注意:这个特点,既是好处、也是坏处。
孩子写的作文,尤其是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是有一定的格式、规律可循的。很多孩子自由写作、编故事,并不害怕,提到按老师出的题目写作文,就害怕,其实就因 为没掌握这种格式。
因此,一方面,写作是水到渠成的事。一般说来,喜欢阅读的孩子,写作能力会自然而然地有所提高。
另一方面,当水量还没大到顺利冲出一道渠时,用优秀的作文书告诉孩子“作文就是这种格式”,人为地帮孩子冲出一道浅沟儿,也有助于孩子消除对作文的恐惧心 理。
切记切记:我说的是“浅沟儿”。浅,一定要浅,一定要适可而止,一定不要把沟冲得太深——深沟,就成了模式,就让孩子学会作文的同时,彻底 丧失了自己的灵动和真正创作的冲动。
因此,对开头所说的那两种大人的极端做法,我都不赞成。
让孩子只读作文书的大人,当然是极端错误:阅读童书,不仅长远地为孩子写作打下基础,更是真正滋养着孩子的生命。
但只重视名著的大人,也未必正确:孩子有孩子的特性,让孩子用孩子的脚步去丈量成长吧。
对了,往往爱童书的大人,是对孩子关注更多、期望更高的大人。他们会精心烹饪精神食粮,尽力呵护孩子的成长。
对这些大人,接下去我想说说阅读的内容:孩子能读坏书、垃圾书吗?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汇聚新教育的创造,探寻好教育的真谛,分享追寻者的美好,助力有缘人的梦想。守望新教育,追寻真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