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变教师,才能改变教育

2015-06-26 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

改变教师,才能改变教育

——新教育实验的探梦之旅

中国教师报 2015.6.24 记者 翟晋玉



新教育的飓风

曾经以为,教室就是一首独奏曲,我是演奏者,孩子们恭敬地聆听,被我指导着演奏。而我现在认为,教室是一首交响乐,我和孩子们彼此独奏,也为对方伴奏,孩子们因此学会演奏,而我也得到了新的成长。在不久前举行的新教育缔造完美教室论坛上,57岁的小学教师郭明晓说。

郭明晓是四川省宜宾市的一位小学教师,被新教育同仁称为飓风大姐。本打算退休后安享晚年的她没想到,自己的人生因新教育而兴起一场飓风,来了一个不可思议的180大转弯

7年前,步入知天命之年的郭明晓似乎已经达到了她职业生涯的顶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她得到了许多令人艳羡的职称和荣誉:中高级职称、省政府教学成果奖……

有学生的崇拜,有领导的信任,我完全可以凭借这些花环,轻松度过最后5年的教学时光。郭明晓说。彼时,她在学校担任教导主任,兼一个班的教学工作,每周只有几节课。每天上午教学,下午处理教务,傍晚游泳,悠闲自在。

在当时的郭明晓看来,自己过的简直是神仙般的日子,人生已接近完美,夫复何求。

而当时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其实是另一种职业倦怠。

这种平静悠闲的日子被一个偶然事件彻底改变。200811月,郭明晓到成都参加新教育举办的儿童阅读培训。特级教师常丽华展示的古诗课程在农历的天空下,几乎给了她毁灭性打击

当全场听众一起朗诵诗歌时,郭明晓却因从未听闻这些诗歌而茫然无措。就在那一刻,她深深地意识到了自己学识的贫乏。

这次难忘的经历让郭明晓由震撼而猛然觉醒。从此,她纵身一跃,跳进了新教育,开始了一次异彩纷呈的全新旅程。

多年来,郭明晓尝试开展新教育理想课堂实验,实施了晨诵课程、生命叙事剧课程、传统节日课程等。她带领孩子们晨诵儿歌、儿童诗、古诗等近千首,阅读绘本近200本,排演大型生命叙事剧614台,和孩子们一起徜徉、流连于泰戈尔、狄金森、纪伯伦等名家的精神世界……

郭明晓说,在过去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她对教育没有找到真正的感觉。参与新教育实验后,她才懂得什么是教育。

新教育的另一员干将,河南省焦作市教研室主任张硕果的经历与郭明晓有些相似。本已功成名就的他们,加入新教育短短几年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静悄悄的,却震撼人心。张硕果说。

像郭明晓和张硕果这样的教师,在新教育团队中还有许多。对于许多中小学教师来说,新教育就像一场飓风,扫除了他们陈旧的教育观念,改变了他们的职业生涯,乃至整个生命状态。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将这些参与新教育实验的一线教师称为教育的觉醒者因为觉醒,而理性地燃烧着激情,孜孜以求地探索,是这些教师共同的特点。

他们不一定是中国最优秀的教师,甚至不一定是新教育实验学校中最优秀的教师,有些教师可能还有着明显的缺点。但是,他们是真实的,他们在路上。朱永新说。


唤醒教师,从阅读开始

曾经做过小学教师的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哈伊姆·吉诺特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得出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

根据自己的从教经验,吉诺特认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决定性影响。

朱永新对此高度认同,教师是一个冒险的、甚至危险的职业,因为伟人和罪人都有可能在他的手上形成。

在朱永新看来,教育成败得失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正因此,新教育把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只有改变教师,才能改变学生。教师成长了,学生自然就会成长。

理想总是美好的,但是如何让理想落地生根,变为现实,关键在人。尤其是在教育技术和装备不断改善的今天,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张硕果认为,长期以来,教师的重要性常常被低估。一些教室开始沦为知识的交换地,沦为考试机器的训练场。因此,新教育实验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起点,围绕着师生的生命成长展开。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阅读。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朱永新经常对教师如此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因此,新教育主张教师要多读书,特别是要多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他们认为,这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成长从阅读开始。我知道要改变自己,要不断成长,唯有阅读。”郭明晓说,她的成长是从阅读开始的。

2009年是最值得郭明晓骄傲的一年。那一年,她读了大量的儿歌和童话,以及童话理论与心理学著作,中断多年的阅读生活续接起来。我希望用飓风一般的威力,扫除自己生命中所有陈旧的东西,让自己不断学习,追求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对于新教育,郭明晓充满了感激。通过阅读,新教育不仅改变了她的职业状态,更唤醒了她的生命激情。

张硕果对此亦深有共鸣,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唤醒,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没有被唤醒,这件事情是很难做下去的。

对于唤醒这个词的含义,许多参加新教育的教师都有自己的体验和理解。

教育是相互的唤醒。通过教师的教,唤醒孩子心灵中的希望之火。通过孩子们的成长,唤醒教师心中的教育之火。通过孩子们之间相互的期望,他们彼此共同成长。”参加论坛的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说,“教育唤醒的不只是学生,我们所有人的生命,我们这个社会的生命,都在教育的世界里被唤醒了。”

在朱永新看来,新教育的这种唤醒是一次新的复活。我们的创新并非为了标新立异而创造,新教育人一直说,当某个旧的、好的理念被人忘却时,我们将它唤醒,甚至让它在我们生命中活出来,这种复苏与传承,已经是生命的一次更新。


完美教室:指向幸福

最近几年,新教育开始致力于缔造完美教室

在张硕果看来,教室是教师最重要的舞台,它检验着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

我觉得一间完美教室,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孩子生命成长的可能性。张硕果说,我们新教育经常把一个孩子比作一粒种子,你说他是一朵花、一棵草、一棵树,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他能够成为最美的花,能够成为最绿的草,能够成为最伟岸的树。

“谁站在教室里,谁就决定着新教育的品质,甚至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对于什么是完美教室,朱永新曾经做过这样的描述:“生活于同一间教室里的人,应该是一群有着共同的梦想,遵守能够实现那个共同梦想的卓越标准的同志者。他们应该为彼此祝福,彼此作出承诺,共同创造一个完美的教室,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

在特级教师、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看来,新教育倡导完美教室,其意义远不只是追求优秀优秀班级更多的是外在的评价,比如流动红旗得了多少,奖状有多少,期末年终奖有多少。而完美教室是内在的追求,它比一般的优秀班集体多了一份自觉的文化追求,一份诗意的营造,一种浪漫的生活。这是普通意义的优秀班级所不具备的。

完美教室指向的是幸福,指向的是生命。李镇西说,完美教室最根本的是带给学生和教师精彩的、富有诗意的生活……新教育能使我们的人生获得幸福,让我们更美丽。

朱永新用三个短语表达完美教室的三个特征。

第一个短语是“汇聚美好事物”。“应该是把最美好的东西带到学校。学校应该成为汇聚伟大事物的中心,教室应该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放在教室里,让学生与它相遇。”

第二个是“呵护每个生命”。“完美教室应该是生命的绽放,所有的孩子、所有的生命都不能被忽略。教室里不应该有被遗忘的角落,教室里每个生命都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和重视。”

第三个是“擦亮每个日子”。“每一天你都用心把它擦亮,每一天我们都让孩子们过得很充实。如果每一天我们都能够问心无愧,如果让每一天都成为孩子生命中难忘的一天,我相信这就是完美教室。”

完美教室在路上,我们要不断地前行,所以在缔造完美教室的过程中,我们也让自己的人生更完美,也让我们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朱永新说,一位教师一旦懂得了教育,懂得了孩子,懂得了教室,我相信他的能量就像飓风一样。


新教育,在哪里

我们的教育应该真做教育和做真的教育,新教育实验本身就立足于做这种真的教育和真做教育参加论坛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说,新教育实验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行动研究。

10年前,陶西平就曾把新教育实验比作鲶鱼效应,预言它会在中国教育的这片水中掀起波澜。

如今,新教育的确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效应。2000年,新教育从一个人的念想开始启航,到今年已经走过15年的历程。从江南古城苏州发轫,一步步成长壮大,走向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今天,新教育已遍布全国大多数省份,有49个实验区、2200多所学校、200多万师生参加了新教育实验。

任苏州市副市长期间,朱永新并没有以行政力量推行新教育。他明白,作为一种新生的教育改革,不能以外力强加推行,而必须依靠其自身的魅力来吸引人自觉加入。

如今,随着新教育的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始认同新教育的理念,并主动推广新教育。行政力量的参与在新教育的快速推广和普及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如今,朱永新认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才是推广新教育最有效的方式。

去年11月,在多哈举办的“世界教育创新奖”评选中,新教育实验从全世界1000多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入围15强,这是中国唯一入围该奖的项目。

这些都是额外的奖赏。我们对自己的期望,是像农夫一样守着教育的田野,无论在怎样的天气里,都勤奋地劳作。朱永新说。

“新教育的‘新’到底新在什么地方?不是不要旧的,完全搞一个新的。我觉得应该是把旧的精华吸取了,糟粕剔除了,吸收时代的元素,创造新的教育。所以不是除旧布新的新,而是推陈出新的新。”陶西平说,“这样的新教育就是要解决问题,能够有一些创造。”

“真正的英雄来自于基层。”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认为,新教育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而且还凝练出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行动指南。

新教育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它不是一个框架,一个理念。我们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创造,不断汇聚,不断生成。朱永新说。

在一份报告里,朱永新对新教育的未来作了如此描画: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呢?应该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在他们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手记·回到教育的原点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曾经指出,教育是人类最难的事业。这种艰难首先在于,教育面对的是世间最复杂的事物——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而且,教育不仅仅是观察和研究这个最复杂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这个对象。不是随意的改变,而是让他们向着强健、智慧、自由的方向,向着真、善、美的方向改变。

中国教育的问题盘根错节、困难重重。在许多人看来,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

朱永新深知这种困难,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在做,日复一日,从不停息,这一做就是15年。在他身上,人们感到一种孩子般的纯真和执着,或许还有一种似乎不合时宜的精神气质,类似“堂吉诃德般的勇气”和“西西弗斯式的坚毅”。

这种勇气和坚毅来自于他内心的使命感。教育的使命在于塑造美好的人性,进而建设美好的社会。朱永新认为,当下的中国教育是单向度的、畸形的、片面的、唯分数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做人的教育,缺乏德性的教育。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教师。

新教育提出通过改变教师来改变教育,是向教育常识的回归。“新教育之新,实际上是让教育返璞归真,回到教育的原点。”朱永新说。

“我们并不奢望自己能够拥有教育的真理,我们甚至认为,我们即使已经探索到的局部真理,也并非真理本身。”朱永新说,“真理的探寻必然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所以我们坚信,新教育人的每一次探索,都是为中国教育探路,从而助力于中国教育,大步迈向理想的明天!

当然,要达到理想的明天,实现中国教育的梦想,并非易事,需要长期的努力。

新教育人喜欢说,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这是一种期待,更是一种信心。人无信不立。信为立身之本,信不仅仅是诚信,更重要的是信心,对真理、正义、美善的信心,对教育所能带给人的成长的信心。

有这种信心,加上坚持不懈的奋斗,中国教育的梦想终究会变成现实。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汇聚新教育的创造,探寻好教育的真谛,分享追寻者美好,助力有缘人的梦想。守望新教育,追寻真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