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教育的幸福文化和理想课堂建设

2015-10-12 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




新教育的幸福文化和理想课堂建设

陈大伟

在中国古汉字里,“文”是一个象意字,是一个壮汉身上的纹饰。我由此产生了这样一些联想:

首先,“文”本身应该是美的,应该是值得追求的,在郑玄所注《礼记》中就有这样注解:“文犹美也,善也。”因为爱美才“文”,才有“对镜贴花黄”的举动,有了“文”才可能被别人认为有品位。其次,“文”使共同体成员表现出某种共同性,这种共同性使彼此能相互理解并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再次,“文”具有标识性,这种标识性一方面在共同体内部形成一致性,另一方面也使此一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相区别。

“化”是什么呢?“化”左边的单人旁是一个人,右边的“匕”也是一个人,只不过相对左边的人,右边的人掉过了头,身体的侧向也有了变化,《国语·晋语》有这样的注解:“化,言转化无常也。”由此我们可以说,“化”就是改变,“化”的目的在于引起改变,没有改变就没有“化”;“化”不只是一个静态的结果,更重要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种行动,“化”本身意味着去影响,去改变,去行动;由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等成语我们还可以想到“化”的方式,它是浸润的,是由内心认同而自觉改变的。

对“文”和“化”追根溯源,使我更愿意这样去理解和表达文化:文化文化,就是以文化之,它是用一个美好的东西通过浸润等方式去促进改变,去引起改变,最后达成向往美好、实现美好的改变。

由此可以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朱永新教授所发动的新教育实践就其本质是一种教育的文化活动,是用新教育认同的美好的教育、教育的美好去影响和改变中国教育的过程和实践。


一、新教育的幸福文化

新教育的“文”是什么?我以为就在于其核心理念——“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就这一核心理念,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一)幸福需要教育

对于幸福,人们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比较而言,更容易接受的观点是,幸福是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愉悦感受。一方面幸福要以客观的自身的生存状态为对象,可以说,幸福的对象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幸福取决于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幸福的本质又是主观的。从幸福的客观性看,人的生存状态,比如物质生活水平、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受制于人实现和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从这种意义上,幸福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应该包括认识幸福的能力、感受幸福的能力、创造幸福的能力。

我们知道,刚出生的婴孩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人生的幸福能力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需要通过接受教育来发展。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能提升人的幸福生活能力,促进人的幸福生活。教育如果不能提升和实现人的幸福,教育的存在就是需要被改造的。新教育正是针对当下中国教育中人的幸福与教育疏离(乃至对立)的异化现象而应运而生的,它体现了一种悲天悯人的现实关怀。


(二)教育需要幸福

首先,教育需要幸福作为终极的目标指引。亚里斯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善,是终极的目的。恩格斯指出:“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则,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幸福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是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教育必须促进和实现人的幸福。

其次,教育需要幸福的过程。新教育认为“教育应该是幸福的”,这是对教育需要幸福的过程的直接表述。经验告诉我们,生活因可爱而热爱,生命因珍贵而珍惜,教育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基于幸福生活的愿望能在教育中体现和实现。如果没有幸福的成长过程支撑,学生的学习就难以为继,他们可能采取种种方式放弃:极端的方式是对未来生活的放弃;也有的选择逃离学校,选择辍学;更多的学生则只能坐在教室里人到心不到,他们或者机械地参与,或者冷漠地旁观,或者敌对地反抗。而对教师来说,如果不能体验幸福的教育生活,教师就会失去教学的勇气和信心,就会陷入职业倦怠,出现心理危机。

第三,新教育追求的幸福是完整的。我所理解的“完整”,意味着在时间上,新教育追求的幸福是当前幸福与未来幸福的兼顾和统一;空间上,新教育的幸福要追求课堂上、学校里、家庭中、社会生活的协调和一致;内容上,新教育的幸福应该是身与心、灵与肉的和谐发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的人,它能发挥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在幸福的对象上,要兼顾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文明进步,要兼顾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幸福。

第四,幸福的教育需要幸福的教师。布鲁纳曾经说:“为了儿童去牺牲成人或为了成人去牺牲儿童,其错误是相同的。”一方面,幸福是教师的应有权利;另一方面,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培养憧憬幸福生活、体验幸福、并获得幸福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与新教育实践,接触新教育人,新教育的一个巨大成就在于点燃了一大批教师追求幸福教育的热情,他们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信仰、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他们的改变带来了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样的改变其意义和价值不能低估!


二、如何用新教育的“文”“化”课堂

课堂是承载教育改革理想、表现研究成效的根本所在,也是教育改革的攻坚克难之地。改进课堂教学,新教育有“构筑理想课堂”的主张和行动。如何在“构筑理想课堂”中体现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也就是如何用新教育“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去“化”课堂呢?笔者有这样一些建议:

第一,理想课堂要兼顾学生当下幸福生活。杜亚泉先生上个世纪曾经在《个人与国家之界说》中指出:“欲为谋未来之福利,而先令失其现在之福利,此理亦嫌矛盾,日后之能否取偿不可知,而目前之痛苦,已非一般人民所愿受。”可以说,当前学生所承受的痛苦已非学生所愿和所能承受。这里试举两例:200842日的《成都商报》有这样的消息:“(某地)一名小学生因爱说话、成绩差,被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10岁的他,耗时5个月在教室的墙上挖出一个46厘米的深洞。”这会使我们想到试图逃出监牢的基督山伯爵和《肖申克救赎》中的银行家。另外一则是2010110日人民网上一则消息的标题:《某中学少年杀人事件:“杀个人,就可以不上学了”》,在这个学生眼里,上学比坐牢更难过。

兼顾学生当下的幸福,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就需要在改善学生现有课堂生存状态方面有自己的主张和行动。事实上,状态和策略将影响效果,快乐的课堂生活、积极而热情的学习状态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理想课堂需要实践和回答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在教学中追求和实现幸福生活。对于课堂和教学中的幸福生活,我们可以有如下想象和展望:(1)课前有期望,老师盼望进教室。(2)课中有创造,教学过程中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回应教育事件和情境,能创造性地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3)课后能审美,对课堂教学回望和审视,能获得符合期望的愉悦和温暖体验,它包括对自身能力实现和发展的审美,对教学劳动过程和劳动效果的审美。和老师们沟通,我注意到,这样的展望可以为教师幸福的教学生活提供可能的途径。

第三,理想课堂要在教学内容上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有所作为。新教育主张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对此,我们需要回答教给学生的东西和他的幸福生活有什么关系?发现和寻找这样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什么是学生”出发来尝试回答。什么是学生呢?可以说,狭义的学生是在学校里,在成人、同伴帮助和影响下,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人。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并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这样,语文老师就不是教语文的,而是教学生学“生”的,语文学科的存在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并能帮助学生体味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的教学内容,如果语文教学中不能对此有所回应和帮助,语文教学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挖掘和利用这样的课程内容,“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第四,理想课堂是合理而有效的课堂,有效教学是理想课堂的一个标准,它也是保障前面三个目标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基础。有效教学首先是有效果的教学,有效果意味着你讲的话学生愿意听,学生愿意照着你提出的要求去做。有效果的教师是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老师,教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来源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信赖。这需要以师爱为前提,以师能和有价值的引导为基础(昨日鲍里奇教授讲座结束以后,一位老师问鲁迅讲课不管纪律,学生也很认真。我以为这是学生意识到了鲁迅能对他们的未来生活有帮助,其教学内容的价值是他们更愿意自觉追随),同时还要以师表做榜样(当老师的,你不能不去实践自己提倡的东西。美国的雷夫老师就很注意用自己的榜样去影响学生)。


有效果是基础,有了效果才可以谈效益。学生听你的了,你要把他们带到那里去?这是讨论教学效益时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卢梭曾经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我想用下面实际教学的两个例子来说(此处略)。从这两个例子我想说两个观点: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合理性追求要优先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有效性选择;二是衡量教学的效益一定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是小老师,但要想大问题,要有大视野,要看远一些、看宽一些。

学生愿意参与教学活动了,方向又是正确合理的,这时就可以讨论教学效率了。致力于提供提高教学效率的努力方向,我想提供这样一个公式:教学效率=同学们围绕教学内容的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和有价值的情意活动时间/教学所用时间。这个公式的核心思想是教学效率来源于高品质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到达某个预定目标,我们要以高品质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这样的指导思想和我们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有关。关于教育,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这样定义:“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授知识的工作。”1997年,该文件修订,该定义变成了“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这种转变,是从主要关注结果到把主要关注过程的转变,也是佐藤学教授提倡的从“阶梯课程”到“登山过程”的转变。如何“同学们围绕教学内容的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和有价值的情意活动”,我们可以从鲍里奇教授的研究找到很多有价值的方法和工具,对此我们要对鲍里奇教授的研究表示充分的敬意和谢意。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陈大伟:成都教育科学院教授)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汇聚新教育的创造,探寻好教育的真谛,分享追寻者美好,助力有缘人的梦想。守望新教育,追寻真教育。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